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6-01-08钱芳
钱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3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信息多渠道、多极化的日夜变化,面对新的形式,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新问题。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对学生进行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探索。
1.何为养成教育
1.1 宏观对养成教育的理解。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我们的理解。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2.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2.1.1 养成教育要常抓不懈。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养成教育重在"养成",而"养成"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苦的。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2.1.2 国人道德素质滑坡的严峻事实。有这样一个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众人听后无语。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
2.1.3 新的规范有了新的要求。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在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和原来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和要求上作了一些变动,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1.4 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2.1.5 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家长应该充分利用暑假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如学习做饭、洗衣服,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到农村去参加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如给庄稼锄草、施肥,收苞谷,打猪草等等),让孩子从小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被娇惯了的孱弱身体,增长书本之外的实用知识,享受劳动带来的无穷乐趣,还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利用暑假及时给孩子补上"劳动"这一课,真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必将使其终身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审美情趣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却不会自然地产生。学生往往只凭"天性"去寻求美,盲目追求时髦和新奇,他们求美心切,但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而这又制约着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美育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艺术课堂是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阵地,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把每个学生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让学生通过频繁地接触大量的艺术作品,恢复艺术感觉,丰富审美体验,使感性和理性得到和谐的发展;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美的事物,让美伴随他的一生。
2.2 养成教育研究的可能性。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成为我们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班的学生在养成习惯方面是不容乐观的:早自习的铃声已响,可同学们却仍然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课桌里的学习用品乱放,向老师问好时,就和教过的老师问好,其他老师就置之不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首先和同学们讲述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可这空洞的说教起到的作用却不是很大。于是我又带领同学们学守则、提要求、订常规,制定了好习惯养成的班级计划。
2.3 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
2.3.1 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
2.3.2 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3.3 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选择
由于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习惯为主线,渗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个领域之中,所以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形成一个广泛的教育网络,共同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使小学生按照我们指导的规范得到健康的成长。为此,必须做到:
3.1 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3.1.1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3.1.2 构建了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
3.1.3 养成教育基地的建设。
3.2 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继续围绕《班级日常常规管理千分制》为管理制度,研究学生一日行为常规的具体内容,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出《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重点抓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训练,力求创建文明有序、整洁优雅、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同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3.3 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常规教育中,抓实养成教育各项要求。教育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我是五好小公民"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完善与发展,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