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角度,再看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

2016-01-08周超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认识

摘要:马克思以其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系统,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成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实践验证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的整个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谓基础地位。"两个必然"理论,出自《共产党宣言》中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伟大预言。正确认识"两个必然"理论对于我国顺利建成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两个必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发展;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09-02

马克思毕生的工作可以说都在于揭示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以及最终形态,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宣言简单的来说,就是向人们阐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便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两个必然"原理。马克思之后的研究都是为了论证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而进行的,两个必然理论,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本人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两个必然"理论的由来,然后,他又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阐明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当今世界的环境与160多年前相比已经天翻地覆,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却如马克思所做的预言一样,不曾间断过。从这一事实,也说明了马克思结论的正确性。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也说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所有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个"两个绝不会"便是马克思对"两个必然"原理所做的补充和发展。

1.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原理

"两个必然"理论的提出,正值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时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从生产力方面来看,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社会生产力提高,西欧的许多国家相继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人类文明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马克思得出的论断,绝不是随意的臆想的信口开河,或者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恶意炮轰。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有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对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早有认识,认为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不断的去获取利益榨取工人的剩余资本。在社会生产方面,表现为个别生产者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而在社会阶级方面,则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社会成员购买力不足的矛盾。这样一来,就引起了生产的相对过剩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如此一来,资本家为了不断的获利,就会日以继夜的剥削工人,工人日益贫穷,这样工人阶级就具有了极强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所以19世纪的西欧爆发了三大革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资本主义自身的固有矛盾决定了其终将走向灭亡,而备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自然也就必须承担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因此,《共产党宣言》最后做了一个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两个必然"

马克思本人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物质决定意识,具有第一性。他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预测是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而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在历经了,亚细亚,古代,封建和现代资产阶级之后,一定还会存在更高级更先进的状态,这就是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列宁在发展马克思学说基础上提出的进入共产主义的暂时阶段,其本质,还是发展的,是不断运动的。

马克思最初的构想是在几个资本主义的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因为根据他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共产主义的胞胎是在之前社会形态里所培育而成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正是这样的一对矛盾,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类始终只会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体现了马哲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作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核心理论,"两个必然"的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速具有普遍性的,因为无论是从经济根源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的固有缺陷,还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分析,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但是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样,生产力发展高低有差别,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程和方式上就会有所不平衡,我们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认清楚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艰巨性。

3.从历史观的角度看"两个必然"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矛盾的历史。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它始终在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旧的生产关系不再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反而阻碍其发展时,就会发生社会变革,以此来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也就会随之发生变革。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矛盾互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无论从哪个社会形态分析,经济根源是决定一切的根本,物质决定意识,所有上层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通过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战胜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实现的。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正是运用了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一些人对于社会主义的前途,总是充满担忧,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不过是"早产的畸形儿"是不会成功的,但是苏俄的实践,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有力的回击了这个质疑。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不一定会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反映这种存在的旧的社会意识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4.准确把握时代动向,坚定"两个必然"

邓小平曾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在经历过一个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也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是道路上曲折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主义,提防西方世界的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策略。坚持我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信我们的目标。

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积极的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在1978年召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成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客观的历史进程。任何阻挠历史前进的行为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终将失败的。

当今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现,预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现在社会主义的力量看似衰弱了,实则不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依旧没有达到崩溃的程度,只要有喘息的机会,它就会挣扎到最后一刻。西方世界通过科技革命,改善工人阶级待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转移国内矛盾等方法缓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从来都是站在受压迫者的一方,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我们应该准确的看到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命运,坚定自己的信仰,早日在中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全面小康,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05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出版社.1997

[5]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建出版社.2011

[6]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7] 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社2001

作者简介:

周超(1991年11月-),性别男,民族 汉族 ,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研究生, 现工作或学习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