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龄剩女奥斯丁的幸福生活

2016-01-07毛利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1期
关键词:诺顿奥斯丁追求者

毛利

大部分回忆简·奥斯丁的影视作品,都会煞有其事地描绘这位著名女作家令人唏嘘的一生:不可接受的爱慕,转瞬即逝的爱情,坚持为爱结婚放弃有钱的求婚者,最后在贫困窘迫中病逝,一生从未结婚。人们对这样的女性独身主义者,通常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老小姐。或者更恶毒点:老处女。

BBC拍的剧情纪录片《简·奥斯丁的遗憾》里,在奥斯丁最名利双收,“整个国会的议员都排队等着认识她”时,她最亲爱的母亲、兄长们总在一遍遍地为她着急:如果你结婚了就好了,我们就不会那么惨。曾经的追求者和她聊天:当年你该和我结婚的。奥斯丁反驳,这样我还能写什么,我们会很穷。

不结婚,成了悲伤的源泉。只有结婚,才能走向幸福的人生。甜蜜的家,起码在俗世意义上,会很快乐。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看完加拿大作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写的《婚姻史》后,我发现比起那些在婚姻中受苦受难的女人,奥斯丁的选择,的确没什么好后悔,她不结婚的一生,即便称不上完美,也远远没到叫人可怜的地步。

首先,奥斯丁的父亲作为教区长,当时的年均收入为500英镑。那时的500英磅价值多少?在《趣味生活史》里,作者考证出1851年的500英镑,大约是今天的40万英镑,那年英国的人均收入刚过20英磅。

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这也正是奥斯丁为什么有权不结婚的原因。《婚姻史》中记载,19世纪英国约25%的贵族女子保持单身。非精英阶层的普通女子,在15到20岁之间就要物色好新郎,这些女人通常没婚姻选择权,只存在一个问题,如何嫁给一个经济条件更好的丈夫。而奥斯丁的第一本小说《理智与情感》,为她带来140英磅的收入,相当于现在的11.2万英镑。也许有人会说,老姑娘终究是老姑娘,怎么会快活得起来?那么那个世纪选择结婚的女人,又迎来了怎样的命运?

婚姻的一开始,命运就截然不同。《婚姻史》中以剧作家谢立丹孙女、贵族少女卡洛琳为例。作为当年初登社交舞台的最漂亮女性之一,答应了乔治·诺顿的求婚,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保障。可她一生饱受丈夫虐待,被诺顿揍得流产,想离婚却发现根本没有法律地位。她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信,说“我存在,我受苦,但是法律否认我的存在”。

那么嫁给一个爱你的男人,18世纪的妇女就能交上好运?其实也未必。第一,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将让女人马上陷入无穷尽的生育中去。

第二,即便没有因为难产而死,繁重的家务劳动将很快把女人逼疯。因为要做一个好妻子,必须要能做“房中的天使”,虽然有仆人,但不那么有钱的贵族妇女照旧有免除不了的家庭义务。

第三,一结婚,就没了任何个人地位。奥斯丁爱跳舞,她的侄女被追求者训导:都12点了你该立刻回房睡觉。一个已婚女子,既不会被准许整夜跳舞,也需要时常看丈夫的脸色。一位父亲告诫他的女儿:你的人生幸福,现在取决于持续地取悦某人。

第四,作为一个女作家来说,她拥有自己的隐私。一个做妻子的女人,家对她们来说,就是一间工作室。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这么写道:对男人来说,房子用来工作挺合适……他完全可以关上房门。想想吧,要是一个妈妈关上了房门,而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她在门后头,孩子们都会觉得这样对待他们太粗暴。伍尔夫说,女人必须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门罗告诉你,这间屋的房门永远关不上。

而奥斯丁,幸亏是个能赚钱的富家小姐,才最大程度地免除了这种厄运。

今天的婚姻跟18世纪的婚姻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女人们真的拥有了百分百的自由选择权吗?恐怕一个30岁还不结婚的中国女人,依然要受着所有人的闲言碎语。

《婚姻史》的作者阿伯特在尾声中说,我相信社会不应该强迫独身的女性向稳定的婚姻妥协,依附于它。奥斯丁说,她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而《婚姻史》则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诺顿奥斯丁追求者
中班社会活动诺顿和大熊
光明的追求者
诺顿的求职理由
爱德华·诺顿环保绿巨人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同样的人生追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追求者多,不见得是好事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