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16-01-07陈竹韵
陈竹韵
摘要:单调的课堂教学对90后高职生失去吸引力,人机互动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受欢迎,然而目前国内移动技术在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应用仍属萌芽阶段。以高职国贸专业为例,研究如何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和QQ等公众交流软件的特点,借助移动智能设备工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对高职经贸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移动技术;高职;教改;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281-02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本质上是交往的实践活动。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师生角色错位、学习主体的角色边缘化、教学信息沟通偏于单向、被动和无趣等问题。基于智能手持设备的移动技术发展,极大地扩大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缩短了时空距离,这种前所未有的交往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人际间行为与反馈更加快速,甚至趋于实时。这是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可接入特性、移动终端的随身携带性所带来的结果。(2)缩短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距离。由于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手机拍照、录像、文档及图片处理等功能的开发,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快捷、直接,接触渠道更加广泛、有效、精准。(3)数据和信息采集的能力大幅加强。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移动学习方式在正式学习中的应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促成学生多种类型的学习体验。
二、文献综述
1.国际研究。自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 Andrew项目起,各种形式的移动学习(M-learning)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全面铺开。据EBSCO数据库资料,国际1994-1999年为移动学习研究初期探索阶段;2000-2005年为移动学习研究反思发展阶段,先行美英等国家开始反思并总结前期实践;2006年起,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移动学习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论文发表呈现井喷之势。
2.国内研究。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学习研究始于2000年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在上海电视大学40年校庆上所做的报告,在论文《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一文中,根据学习形式与手段的不同,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远程学习、电子学习以及移动学习,认为这三种形式正形成今天的远程教学大学、网络大学以及未来的移动大学。然而,移动学习的概念目前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国内多位学者对该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一,将移动学习理解为一种远程教育或数字化学习的扩展。这种理解方式以基更为代表,在我国也最明显。傅骞等人(2007)依据文献文本所构建的移动学习概念图很好地展示了路径。
第二,将移动学习视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开展学习。张宝辉等(2011)通过结构化的活动设计确保完整的移动学习过程,并充分发挥移动学习所特有的移动性、情境性、互动性、协作性等特点,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研究目前多针对中小学教育领域,将现有的语言、科学等课程通过解构与重构设计转换为移动学习课程。
第三,移动学习工具论。王佑镁(2013)将移动学习视为可以增强或辅助学习的一种技术或工具,研究者利用适当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技术服务于工作和学习,是笔者较赞同的观点和目前努力的方向。
三、移动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1.专业背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三年制专科,生源为高中后。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意见后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敬业、有责任心,较好掌握国际商贸理论和规则,适应外向型企业第一线岗位(群)工作需要,具有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组织进出口业务,具备浙江中小型外向企业所需业务员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和诚信、敬业、乐观、积极、自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2.研究基础。科技是把双刃剑,教师应该变被动为主动,把移动技术对学生的课堂干扰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潜力并且合理地把它们用于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方案服务。2014年3月的前期调查,专业560名学生(包括贫困生)至少有多功能手机一部,且均已开通上网功能,校园内部已开通无线网络端口,所有楼层免费无线网络信号通畅,便携终端随时随地可充电。
3.课堂教改实践。利用移动技术授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同粉笔黑板为主角的教学工具逐渐被投影仪取代。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原野,具体来说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因此,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合理利用最新科技,创设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有序地练习,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规范行为。
(1)校外实践课教改。本专业的校外实践课除大一暑假的短期《企业体验实习》外,其他课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论文》已全部试行网络操作,学生可在全世界任何实习地点用手机、IPAD等移动工具撰写实习周记、总结和论文相关资料,与教师交流,上传照片、视频、外贸单据等实习资料,教师可布置新的实习任务、发短信、实时点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评价等。
(2)校内实践课教改。除《心理素质实训》、《金工实习》等无法全部采用教学软件的校内实践课外,其他实践课程采用外购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训,占全部校内实践课的80%,如《专业认知实习》、《外贸单证员岗位技能实训》、《外贸业务员岗位技能实训》、《外贸跟单员岗位技能实训》、《报关与报检实训》等。由于校内机房实训室紧张,采用分批实习的办法,每位学生每天的上机时间固定为6课时,因为线路、设备、学情差异等原因,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endprint
(3)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课程有32门,课时占整个教学计划的一半,除了专业课外涉及到人文基础课、公共平台课、选修课等,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改革只能先从专业课着手,以精品课程推动教改。与移动技术相关的教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课堂教学内容本身与移动技术相关,第二类是课堂部分教学方法与移动技术相关,第三类是一门课的课堂教学全部移植到移动终端。
跟国贸专业紧密相关的第一类情况涉及全球跨境电商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贸易课程。
第二类涉及的是如何发挥移动技术的长处,优化部分课堂教学。移动技术主要的功能是信息交往,教学信息需要保存一定年限供研究和参考,为课程定制的沟通平台成本较高且需研制时间,当前可用QQ、新浪微博、阿里、微信四种,从软件生命性而言,QQ是使用最长的,功能也相对完善,微博只红了几年,微信私密性较强,刷屏过于频繁易分心,以下是各种交流软件的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相对而言QQ是广大师生较为喜欢的交流方式。通过QQ群及师生的QQ空间,可以在上课时和课后实现教师课件、课堂抢答、案例分析、学生视频作业上传、下载、共享、评论、聊天、点赞等,甚至可以实现与企业老师、外聘专家、国际展览会的实时互动交流。
第三类是整门课的课堂教学全部移植到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iPad以及平板电脑的流行,教育APP热潮席卷全世界,正在逐渐拆除课堂外的围墙,重塑教育的未来。
总之,移动工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能突破原有的时空和交流方式限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各类社会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Frohberg,C.&Schwabe,G.Mobile Learning Projects: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the Art[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9,(4):307-331.
[2]Keskin,N.O.& Metcalf,D.(2011).The Current Perspectives,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Mobile Learning[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202-208.
[3]Hwang,G.J.&Tsai,C.C..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65-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