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专业“工程软件与应用”课程教学探讨
2016-01-07董创文陈得良
董创文+陈得良
摘要:针对某独立学院桥梁工程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现状,对选修课“工程软件与应用”的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先修课程、并行课程,比较现有常用软件,确定课程教学的工程软件为ANSYS;以桁架、梁、板为基本对象,以静力、稳定性为主要知识点,以经典ANSYS算例及工程实例为载体,结合讲课、上机与课外习题,通过学生自学、老师答疑、老师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理论水平、应用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软件;ANSYS;工程实例;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50-02
近年来,在我国交通土建大发展的环境下,某独立学院坚持“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5+1+2”的人才培养模式[1],扎实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鼓励学生了解工程、进入现场、理论联系实践,推荐学生选修与工程紧密相关的《工程软件与应用》课程。
一、课程简介
“工程软件及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课,课程教学目的为:通过对一种大型通用有限元工程软件的系统学习与了解,达到使学生能够利用本软件独立的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并对相关的力学知识作更深入的巩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熟练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该软件解决相关的桥梁力学分析。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工程软件及应用”设置在第六学期,为选修课。课程总学时24,其中讲课10,上机14;分12周,每周2学时。
二、学习现状分析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工程软件及应用”先修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Fortran语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材料、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等;并行的相关课程为桥梁工程、桥梁电算、桥梁施工、专业英语等。
受限于课程设置,理应先修的计算力学课程没有开设,学生的有限元概念和理论有所欠缺;理应先修的桥梁工程、桥梁施工、专业英语等课程同期开设,学生的桥梁专业知识还没有完全建立,专业英语水平较差。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学生将会面临基础较弱、难度较大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
1.工程软件的选择。目前,我国桥梁工程最常用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工程软件有ANSYS和MIDAS。
ANSYS由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公司——美国ANSYS公司开发,该公司成立于1970年,创始人为美国著名力学专家John Swanson博士[2]。该软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处理模块、分析计算模块和后处理模块。软件提供了超过100种的单元类型和用户自定义单元接口,提供了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可以满足工程各种要求,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3]。
MIDAS于1989年由韩国POSCO集团开始开发。MIDAS/Civil是针对土木结构,特别是分析象预应力箱型桥梁、悬索桥、斜拉桥等特殊的桥梁结构形式,可以做非线性边界分析、水化热分析、材料非线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类似结构的分析和设计[4]。
考虑到ANSYS发展时间更久,其理论基础、工程验证、帮助文件等更加完善,其参数化设计APDL语言便于编程且基于先修课程Fortran语言,较适合初学者学习,故本课程确定其作为主修软件。
2.难点对策。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以下对策。(1)回顾矩阵位移法,引入有限元。所设先修课程中,仅有结构力学的“矩阵位移法”与有限元有共同的总体思路和类似的做法,故第一节课重点介绍矩阵位移法的总体思路“化整为零—集零为整”,介绍节点、单元、节点力、节点位移、边界条件、刚度、刚度矩阵等基本概念,介绍一道简单且经典的算例的做法,以便建立已有知识和本课程的桥梁。(2)结合亲身经历,介绍ANSYS在桥梁工程中应用。作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参与近十座桥梁的施工监控。在第二节课中,选取几座典型桥梁:自锚式悬索桥——佛山平胜大桥、地锚式悬索桥——湖南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澧水大桥、斜拉桥——浙江嘉绍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湖南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猛洞河大桥、钢混组合体系拱桥——长沙市福元路湘江大桥主桥、钢混组合连续梁桥——长沙市福元路湘江大桥引桥,结合实桥图片,重点介绍各桥设计概况、施工过程、有限元模型及关键结果,扩充学生的桥梁视野,激发学生学习ANSYS的兴趣。(3)选择经典专题,融合力学原理与ANSYS操作。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入手,根据结构类型和问题性质,选择四个专题:平面桁架静力、平面梁静力、平面应力板静力、杆系稳定。每个专题均以经典算例为主线展开,ANSYS经典算例选择其帮助文件自带的VM1、VM2、VM3、VM4、VM21、VM34、VM127、结构教学算例等;桥梁工程典型算如铁路桁架桥、顶推连续梁、临时墩、主梁悬臂施工的挂篮系统、塔柱施工的爬模系统等。以ANSYS经典算例为基础,结合实际桥梁工程,将力学原理与ANSYS软件操作方法融于一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ANSYS的动力。(4)针对软件操作,介绍对应中文。目前,ANSYS均为英文版本,其界面、按钮、帮助文件等均为英文。讲解ANSYS操作时,针对常用的英文或英文缩写,着重介绍其中文意义并适当扩展;同时让学生同步操作、亲身体验,以便减少学习的语言障碍。
3.基本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现状,结合ANSYS特点,确定本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见表1。
4.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评定。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40%,主要根据学生提问、老师质疑、师生互动、课外大作业等评定。
上机考试时,设置三道题:平面桁架、平面梁、杆系稳定各一道。考题均由平时练习题的稍加变化而得,其变化或为几何参数,或为材料参数,或为荷载参数。
四、教学特点
1.以上机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该课程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故课时安排上,7/12的课时安排在机房上机。上机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基本算例,直至熟练。上机结束时,要求学生将课堂练习成果存盘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老师邮箱,老师回复邮件作为批改。
2.鼓励学生问答。讲授课堂中,每节课至少提问2~3次,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机课中,老师不停巡视,鼓励学生提问,老师当场答疑,手把手指导;同时针对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提问,当场评述回答。
3.设置课外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从表1可见,本课程设置的课外学时18,平均每周1.5学时,其重点内容为知识点的巩固和扩充。老师给出课外内容的纲要,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自学完成,通过课堂答问和作业的质量体现其效果。
4.布置灵活的课外大作业。本课程布置一道课外大作业:如图1所示,带悬臂的等截面简支梁ABCD,仅考虑自重,求使梁端转角为零的a/L;要求成果有理论推导、模型CAD图、命令流、结果、总结或体会。该题源于顶推平台上带拼钢箱梁节段的无应力拼接状态,可综合考察力学推导、CAD作图、ANSYS交互式操作、APDL参数化命令等。
五、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设计和实践,学生对ANSYS兴趣浓厚,在讲课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在上机课能积极地动手、提问,在课外能对自动查阅参考资料完成课外自学内容;部分同学则更为深入,与教师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最后,全部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机考题;上交的课外大作业中,思路灵活,结果正确。
总之,通过24学时的互动,学生们在有限元理论水平、ANSYS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对ANSYS已入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