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课程中的运用

2016-01-07计裕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课程历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计裕人

摘要:2005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程被列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48-02

一、与《纲要》课程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1.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历史遗迹。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旧址位于枞阳县城北面1公里的高阜上,面对安庆市北郊的大龙山,原叫望龙庵。1857年初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在此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作出了忠王李秀成守桐城,英王陈玉成用奇兵制胜的作战方案。1858年8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再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以忠王、英王部为基干,组织两路大军,以攻打庐州为突破口,实行战略反攻,以解天京之围。两次枞阳会议,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具体地址的望龙庵也因此载入史册。

太平天国英王府(安庆)旧址。旧址现位于安庆市市区倒扒狮街,是英王陈玉成在安庆期间的府衙,内墙上存有太平天国时期壁画若干。1859—1861年间,湘军东进并围攻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在此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进行了长达2年的激烈战斗。可以说,英王府是安庆保卫战的司令部。

红水塘战斗遗址。红水塘位于安庆市北郊集贤关关口南。安庆保卫战期间,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曾国荃湘军激战集贤关。期间,陈玉成派郭林等20名太平军战士化妆进关,临时藏在余福山老人家后屋塘边的一棵老柳树下的涵洞里,待机侦查清军动向。不料被巡逻的湘军发现,遂发生激战,曾国荃也派了大队湘军增援,最终,20余名太平军战士全部牺牲,鲜血把塘水染得通红。后当地群众为纪念牺牲的太平军将士,把这口塘叫作红水塘。

2.与洋务运动有关历史遗址。安庆内军械所旧址。旧址位于现位于安庆市人民路第一小学旁。1860年,湘军攻下安庆后,由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最早的军事工业。军械所初办时为湘军的随军兵工厂,以生产子弹、炸药、火药为主,并修理旧式枪械。军械所有技工和技师百余名,包括当时国内最为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徐寿、华衡芳、徐建寅等人。他们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于1862年3月—1863年7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轮机,1863年12月制造成中国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并在安庆江面试航成功。曾国藩亲自坐在船上体验,并在日记中记载:“看蔡国祥驾驶新造之小火轮,船长约二丈八九矣”,整个制造过程“全用汉人,未用洋匠”。1864年,湘军攻下南京后,安庆内军械所迁往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3.与辛亥革命有关历史遗址。“焚烟亭”与柏文蔚安庆焚烟。“焚烟亭”位于安庆沿江西路与沟儿口交汇处,1987年安庆市政府为纪念柏文蔚将军而建。辛亥革命后,十八省纷纷独立。1912年5月,时年34岁的柏文蔚任中华民国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长。上任伊始,他见安庆市民吸食鸦片成风,便下令禁烟,关闭烟馆。9月中旬,有位奸商用英商太古轮船公司“鼎昌号”偷运价值160万元的鸦片,企图在安庆港卸下后分运各地,被当时大南门水上警察查获。接报后,柏文蔚立即下令将鸦片全部没收。第二天,英国炮舰也将炮口对准安庆城南门进行武力威胁。柏文蔚不予理睬,随即命令将所获鸦片在都督府门前全部当众焚毁。10月23日,孙中山乘“联鲸”轮来到安庆,发表演说,盛赞柏文蔚焚烟之举,为“禁烟事办理最认真者,要算贵省。如贵都督前日焚烧鸦片,办理亦颇得法……贵省禁烟办法,实可为各省模范”。

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位于现安庆二中校园内。1907年7月8日,革命党人徐锡麟决定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巡抚恩铭及皖省文武大员,占领安庆后攻打南京。后因叛徒叶仰高告密,失败被捕。被捕后,徐锡麟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格。清政府逼他供出党人名单,他的回答是:“革命党人本多,在安庆实我一人。”刑审结束后,摄影师为他照相,他以不带笑容为由要求重照。重照后,他大笑:“倡大义者以色相示人,使后世当知有所从也。”“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临刑前,他又仰首大笑,慷慨陈词:“今日之死,是我一人,以后还会有千百个徐锡麟起来革命的!”

熊成基、范传甲马炮营起义。徐锡麟起义失败后,岳王会革命党人万分悲痛。徐锡麟好友、岳王会负责人之一范传甲在徐牺牲后,沉痛宣誓:“伯荪,我一日不死,当成公之志。”1908年11月29日,熊成基、范传甲分别率领炮营和马营革命士兵发动震惊中外的马炮营起义,起义给了清军沉重打击,后在清政府的镇压下失败,熊成基、范传甲二烈士牺牲。1912年,民国安徽省政府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传甲,将始建于1664年的慈云阁,改为“熊范二烈士专祠”。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安徽省政府将安庆市杨家塘26号,即熊成基、范传甲领导的马炮营起义前夕会议旧址也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书楼演说会和独秀园。陈独秀先生是安徽安庆人,1915年,他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和李大钊先生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1902年,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联合潘赞化、张伯寅等进步知识青年,在安庆大拐角头的藏书楼发起演说会,鼓吹新思想,并组织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交流思想,砥砺意志,以相奋勉,一时风声广播。endprint

陈独秀先生陵园位于安庆市十里铺乡林业村境内,1942年,陈独秀先生在四川江津病逝并安葬于此。1947年,其三子陈松年根据先生生前遗愿,将其灵柩运回安庆,安葬于安庆市北郊十里铺乡林业村。随着党内对陈独秀先生的研究不断深入,其陵墓也得到了很好的修葺和保护。2004年,安庆市政府开始建设独秀园,2009年,陈独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入了这些元素后,同学们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大增。在浅浅的红水塘边,同学们能感知到太平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徐锡麟起义旧址,能聆听到徐锡麟就义前的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在陈独秀先生陵园,能回望到陈独秀先生发动藏书楼演说、新文化革命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就在安庆发生,是记录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珍贵史料,离同学们空间距离短,时间距离近,是他们感知过去历史的鲜活的客观载体,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2.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纲要》课程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历程,安庆所具有的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发生在安庆本地,就在同学们身边,加强对这些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纪录片观看会极大地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育教学效果。

3.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安庆地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能激发这些来自祖国各地学生研究故乡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使用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与民间传说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历史老师要做好鉴别,尊重好历史事实。

2.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安庆曾是多年的安徽省省会,在宋建城后一直是长江流域的重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远不止本文课前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活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把这些资源穿插进教学过程中,有详有略,把课堂讲授、实地参观、资源调查等结合起来。

3.以教材为主,紧扣大纲教学。如上文所述,安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使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树立以教材为主的思想,不能脱离大纲,随意使用,到处使用,脱离教材使用。

在2013年全国高校《纲要》课教学研讨会中,很多学者就“如何突破以往历史教学所造成的‘求知倦怠和‘审美疲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提高《课程》教学的关键,认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之以意、传之以学。笔者通过在安庆高校多年教学实践体会,认识到通过使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2]张爱斌.安庆古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77.

[3]程绍颐.安庆掌故[M].合肥:黄山书社,1993:23.

[4]鲁尧贤.安庆地区近代革命史稿[M].安庆: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5:29.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课程历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