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探索
2016-01-07张蔚玲
张蔚玲
摘要: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作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梳理,归纳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原则,为在实践中推进二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21-02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方针以来,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梳理,归纳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原则,为在实践中推进二者的结合提供理论借鉴。
第一,完善和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文化观和历史观应当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予以凸显。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和“突出优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基因和标识。因此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历史观,增强学生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树立传承的历史责任感。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合应当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人文性,注重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从儒家的“君子品格”到道家的“清静自然”,再到佛家的“平常心”,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剖析和个体内心的关怀是深刻的,无论是高校思政课的理想教育还是道德教育,或是爱国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基础上,有了个体层面的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其次是时代性——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更新和转型。时代在变迁,育人目标也应当体现时代的需求。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要求更多集中于伦理道德层面,服务于封建统治,而现今时代需要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综合素质人才,即使是在道德领域,过去一些极其重要的目标也势必要进行修正甚至舍弃。比如“忠”曾对封建政权稳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思想支撑作用,在今天仍旧有巨大的价值,但忠诚的对象和内容则需要调整和修正,使其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
再次是导向性——对人才的要求必须立足现实世情和具体国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现今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和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似乎冲破了传统的一元格局,多元化和多样化始终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并以此为轴心展开。我们努力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政课目标的整合既要体现时代的要求,更要注意国情的需要。
第二,在内容方面,传统文化融进思政课需要依据现今人才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调整和转型。
在内容整合上,要遵循的原则有:
开放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华大地,体现着“和合”的内向凝聚力,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尽管有诸多关于革新的理念,但在整体上依旧缺乏创新和突破。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而今创新已成为人才素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和性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教学的同时,不应当只关注自身,还应当有开放的视野,与西方文明和其他异域文明进行对话,不断完善自己,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针对性原则。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是丰富的,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又包含道德素质教育,还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既然是融入,就应当找到相应的“融入点”,哪些可以与现代思想教育相融,哪些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哪些又与历史教育相通?通过对内容上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形成一系列“以点带面”的融入机制,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批判性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精华糟粕同在,即使是仅存的一支古老文明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许多是精华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丧失了进步意义。比如“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曾经一度成为信义弘扬和道德彰显的金科玉律,但却与今天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背景不相符合,需要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评判。同时,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维护既定秩序,追求的是群体性人格。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曾经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今天的时代依旧需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建立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要求怀疑精神的存在。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对那些依旧发挥重大作用的内容也应该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使其能够保留有价值的一面而又避免与现实冲突。
第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多种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融合和改进。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面向学生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度是不一样的,如何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彰显出来,接受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整合与思考,更需要借助传统的教育教化手段和方法,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要古为今用。
总体的改进原则是:立体多样性,即隐形与显性相结合、教育与体验相结合。文科、理科、工科、医学、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感性和理性思维上有不同,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度和理解度上也有区别,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社会在教化育人方面的有效方法,如化民为俗,潜移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引领方向,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与专业有关的理论教学中去,实现文化与专业领域的结合,同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大文化渗透进生活的力度,体现文化本身的生活气息。endprint
在新型媒体被普遍使用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更应抓住青年学生热衷网络这一时代特点,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在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的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撑。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在教育主体和环境上下功夫。
在整个教育环节中,传统文化融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经历5大转变:一是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即优秀传统文化进培养目标。二是观念向教材的转变,即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三是教材向教师理解的转变,即优秀传统文化进教师头脑。四是教师理解向教学的转变,即优秀传统文化进教学。五是学生向价值目标的转变,即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这一系列转变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而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很多要素,既有大的体制,也有小的话语,从每个环节的核心要素着手,才能形成有效的路径融入机制。
首先,考核体系是高校教学的指挥棒,传统文化要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在相关的考核制度上下功夫,这包括对学校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等,目前的考核体系更多还是以于硬性数据指标的方式呈现,而这些数据指标又大多只反映了当前教学环节中的数量情况,无法对质量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估。没有评估体系的引导,二者的结合将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中,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考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传统文化融入的程度和效果,是需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继续探索的。
其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这其中,作为教学环节的关键人物,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涵养,以及如何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二者的“融入”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想听,而老师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融合,最终会使二者的结合简单停留于教材上,产生不了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动性。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越深厚,越能形成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所教课程,在教学中也能对枯燥的政治条文进行生动且通俗易懂的讲授。
再次,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作为旨在思想意识转变的一门课程,光靠课堂教学永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习总书记要求把道德认知、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需要从课堂中走出来,融入生活。一些高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例如在课外实践课程中举办“品读经典”、“弘扬国学”、“传统文化展示周”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这些活动更多是一种对传统的回顾,而缺乏与时代的结合与更新,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当更加关注其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层面的继承而不是简单的艺术展示。除了精神弘扬原则必须坚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现实关注的原则。当前的这些探索还没有在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现实“解释力”和“执行力”上下功夫,即没有对现实问题予以解释和解决,更多还是将传统文化定位在精神上的回忆和享受,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政课文献选编(1949—2006)[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2.
[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2014-09-10.新华网.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2013-05-04.新华网.
[4]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