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1-07张业周建敏李和平
张业+周建敏+李和平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对传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新思路。通过将自然科学原理向社会科学原理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期构建新的物理化学教学方式,探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模式。
关键词:物理化学;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119-02
当前,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顶层设计已被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倍受高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财政厅出台《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可以看到,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创新强校工程”的全过程[1]。近年来,我们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实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对蕴含于《物理化学》中的人文思想进行深度发掘,并将从中凝练出来的人文思想渗透到《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世纪的大学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当今高校教师新的使命。
一、当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后果及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只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出一部分人才是高分低能。还有世界、国家、地区等各种类型的竞赛,加之毕业率、就业率等各方面无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只注重与这些事情相关能力的学习,忽略了有关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对于理工科学生,虽然大学也开设了诸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这些课程的深层次含义。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偏少,只在大一公共课中设置了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大二到大四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当前,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的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只听命于科技知识,听命于工具理性,唯独不听命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理性追求,这就使受教育者离生命、思考和良知越来越远。“创新强校”,需要我们对大学的求知之道、对大学生的知性化生存状态予以反思。曾有学者在论及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高等教育将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2]。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课时或增加有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环节,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客观地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本是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这种由主业人员完成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不佳[3]。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和人文课程设置偏少之外,更有教育形式的抽象化和空洞化,缺乏举案说法式的格物致理,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单调乏味的教育形式加剧了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脱离社会现实,单纯地从理论的宏大层面进行正面说教,容易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激起了学生的反感。大多数大学生毕竟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有志青年,真正能够启发思想的内容还是会受到欢迎的,而以小学水平的德育教育内容来对待大学生,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尊重,自然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高校思政课担负重任,但是,作为必要的延伸、补充和创新,大一之后的其他课程也应该融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力,不但完成了教育的延续性,而且使得教育形式更具象、更生动、更鲜活。
二、《物理化学》课程接力大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及优势
《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开设。从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来看,大二《物理化学》课程开设时,前面的人文课程正好全部结束,因而,客观上形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断乳时期。前面提到的大学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课时,但是,如果在大一之后继续增加纯粹的人文课程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以上提到的纯粹的人文课程的教育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势必会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形成挤压,因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鉴于自然科学原理与社会科学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笔者认为,若能以大一之后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为载体,从中提炼人文思想,对大学生继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文理兼修,不失为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教育效果。沿着这样的思维脉络,作为大二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肩上所承载的承前启后式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和使命昭然若揭,不言而喻。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概括地说是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4]。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原理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5]。近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是双轨制教学,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既传授物理化学知识,又传授人文思想。这一举措在国内首开了先河。这样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鉴于当今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现状,这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程本身知识结构之外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为课程教学创造了附加价值。endprint
三、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些重大复杂问题如教育问题等以问题为中心,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结合在一起,也促进了知识之间的互补和相互借鉴。这些问题很显然已经超出传统学科框架下单一学科的界限。任何一门科学和任何一门学科,都依赖着其他科学和学科,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汲取生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从中获得自己进步和创新的机会”。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渗透是当今教育学发展的一大动力。在教育研究活动中,将一个学科领域中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应用或移植到其他领域中去,往往可以使研究者的基本思想豁然开朗,或者会成为所研究问题的关键性解决方法。各种学科的成果,在教育理论建立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育理论是否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这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怎么个支撑法?教育理论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在的需要,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而其他学科有兴趣选择教育领域作为它们的用武之地,也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方式。本课题对于活跃教育研究思路、繁荣教育理论、开拓教育认识新领域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6]。
近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我校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深切地感到从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人文素养,从而为自己的全面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5]。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但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们从此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大学教育模式”。今年暑假,在参加全国高校物理化学教学高级研讨会时,我们将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大会上宣讲,得到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大学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首肯。他们一致鼓励我们尽快全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认为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一箭双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撰写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教改系列论文,近期在全国性刊物上陆续公开发表。刊名分别为《化工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论坛》,题目分别为:“物理化学趣味教学漫谈”、“科学原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迪”[5]、“构建主义视角下理工科专业基础课新型教学模式初探”、“基于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原理的人文素质教育”。所有这些前期积累都为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可行性论证和应用前景带来一片明亮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陈少徐.从“创新强校”看大学德性的缺失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4,(4).
[2]刘尧.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高教研究,1997,(4).
[3]杨晓燕.高校学生理想教育新探[J].高教论坛,2014,(7).
[4]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张业,周建敏.科学原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迪——物理化学趣味教学漫谈[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
[6]白玫.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认识论问题[J].高教探索,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