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9卷——海南岛篇》述论
2016-01-07张兴吉
《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9卷——海南岛篇》述论
张兴吉
(海南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是战后由日本大藏省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一部有关日本人在二战前、特别是二战中在世界各地活动(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丛书资料,其所具有的资料价值得到学界的肯定。鉴于此书的成书背景、流传过程以及其指导思想、资料价值,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细致的介绍,文章力求通过对其中的《海南岛篇》进行分析,在上述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
关键词:日本人;海外活动;海南岛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简介:张兴吉(1964-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和海南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
收集整理和介绍海南岛的研究资料, 是目前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任务。近代之后外国学者研究海南岛的著作,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等外文资料,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也极为广泛,在这中间又以日本人收集、整理的海南岛资料为数众多,特点突出。相对于其他资料而言,利用上较为便利,因而很早就引起海南岛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抗战胜利后,国内各类研究海南岛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日文资料,比如陈植先生的《海南岛新志》就是其中的典型。若干年前,笔者得到日本友人小岛稔先生的帮助,得到一部珍贵的日文海南岛资料,即《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通卷29卷——海南岛篇》(《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9卷——海南岛篇》,以下行文及注释中简称之为《海南岛篇》)的复印件,笔者据此书的资料,并参考其他中文、日文的文献,曾出版了《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一书。笔者使用这些资料的体会是:《海南岛篇》在资料上的确有相当的价值,当然其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因而笔者在此把这部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作一简要的介绍,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海南岛篇》所属丛书的印制与发行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证实《海南岛篇》是属于日本战后由大藏省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一部丛书资料——《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中的一部分。此丛书总计36册,35卷,内容包括了日本人在世界各地的活动,其中对所在地区的情况也有简要的说明。其具体目录如下:第1卷~10卷为朝鲜篇;第11~17卷为台湾篇;第18、19卷为库页岛篇;第21、22卷为南洋群岛篇;第23~25卷为满洲篇;第26卷为北支篇;第27、28卷为中南支。①笔者按:二战前日语中的“北支、中支、南支”,即“北支那、中支那、南支那”的简称,今日一般分别译为“华北、华中、华南”。此处为保持原书名称的原貌,故未加改动篇;第29卷为海南岛篇;第30~34卷为南方篇;第35卷为欧美篇。其中相当多的卷上有“注意保密”、“极秘”的字样。由此可见,此丛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作出版物,而应当是日本官方档案、文书性质的文件。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所谓《日本人在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这本书,实际上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以外特别是在占领地区经济侵略活动的资料汇集。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在战后急于编写这样一部丛书呢?其目的何在?此书的第一册为总目录,其中写道:
战后的日本,国家、个人面临着众多必须迅速解决,急于收拾的工作。长期处于一种一旦着手工作,连想想看的勇气也没有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从去年开始,其中工作之一,就是埋头于日本及日本人在国外财产的调查。从接触的企业范围的调查开始。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但它在对联合国赔偿问题上是有必要的,在可能的时期有关系到对国家的个人补偿问题,预想会伴随着各种困难的问题。总之,日本及日本人的海外事业在最后阶段是处于怎样的状态,是对其评价的相关基础的调查。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需要,日本官方组织人力编写了这套丛书资料,其目的性是极为明确的。为日本政府在未来和联合国及其他战胜国或受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外交谈判,或者说是讨价还价中准备基础资料。基于此种目的,在原资料上,多印有“机密”、“极秘”等字样,可见日本官方对此书的处理心态。
由于上述的重要性,当年日本官方投入许多人力、物力,用数年完成。在编写完成后,作为政府的文件,1947年只印刷了200部,分别保存在日本的各主要政府机关。此后此书才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日本的民间旧书店,而后再流入日本的藏书机构。据日本学者的调查,日本著名的图书馆及藏书机构收藏到此丛书的并不多,著名的图书馆,如日本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室、亚洲经济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法政大学图书馆、一桥大学图书馆、庆应大学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收藏到此丛书的图书馆,仅有东洋文库、东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东京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也没有全本,收藏数量多少不一,即使是收藏数量最多的东京大学图书馆,尚且缺一册,即缺第31册(《南方篇》之二)*参见《关于日本人在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刊行促进会事务局编辑、发行的《暂时停止影印出版〈日本人の海外活动に関する历史的调查〉的处理执行事件的资料集》,(东京)同事务局1974年1月版,第66页。。由此可见,此书的流传面,或因某种限制的原因,极为狭窄。
虽然此书中包含着许多的日本官方的观点,但不能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大量日本人战前及战时日本本土以外及占领地活动的有价值的资料。因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日本学界为了更广泛地使用这部著作,提出准备公开影印出版此丛书,却遭到日本官方的激烈反对,显然日本官方并不希望此书在日本社会乃至于国际社会中流传,举出多种理由,阻挠此书的公开出版。其公开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强调此丛书拥有著作权,不是政府的文件,也就是特别强调其著作权属于日本大藏省,并非政府文件。以此将不同意转让著作权为由,以阻止其公开出版,进而阻止其全面流入民间,为此日本大藏省不惜与打算出版此丛书的出版社对簿公堂。日本官方的这些行为导致了日本民间学术团体对日本官方的极大反感,他们组成社会团体通过日本的媒体以及学界呼吁解禁,并支持出版社针对日本大藏省的法律进行诉讼。但此次争端的最后结果,还是以民间方面的败诉而结束。
1985年此丛书在韩国,由汉城高丽书林影印出版,限印150部,数量也不大。而日本国内出版此丛书,即小林英夫监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则是到了2002年才由ゆまに书房出版。由此艰难的出版历程,也可以得知日本官方的某种态度。
此书完整地讲述了战前日本人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二战中日本占领地的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的情况,的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外学界因此也在不断地进一步研究及利用此书的资料。
二、《海南岛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笔者所见《海南岛篇》之复印件,其封面上题“极秘”、“通卷第29册”。表明其特有的政府文书的性质。笔者虽经多方查证,也没有找到《海南岛篇》作者的信息情况,但此书作者在正文中,说他曾在海南岛生活过数年,可见,其能担任此书的编写工作,当与此点有关。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此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包括岛史概说、自然的特性及其产业状况、日军占领后实施的政策、(日本占领)对中国(海南岛)的影响。此为该书的大纲部分。
第二部分是对海南岛的简介,即“第一部日本军队占领前的海南岛状况”,共七章,分为自然条件、居民、资源和农业状态、贸易的构造、财政金融机构、社会文化、日本人及其事业。集中地反映了在抗战之前日本人对海南岛的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第三部分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即“日军占领后邦人*这里使用日文词“邦人”,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人”的概念,不过,二战结束前的日语中“邦人”一词,有时也包括当时日本占领下的朝鲜、中国台湾地区等地的人。企业的发展状况”,共八章。就资料而言,全面反映日本人在海南岛所谓“经济开发”活动的资料,以此书最为全面。日本人在海南的各个领域,而且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统计数据。这和其他的记载日本人在海南岛活动的日文资料,如《石碌铁山开发志》相比,虽然在细致的方面不及后者,但其所涉及的广度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第四部分是该书的要旨,即结论(关于在海南岛的日本占领区行政及产业开发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人在海南岛活动做全面的总结。当然,其结论是出于为其活动辩解的目的。在本文的后面还要加以说明。
其次,我们说明一下此书的特点。此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全面介绍日本人侵占海南岛时期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突出表现在该书的第三部分中,八章的内容对日本人在海南岛的“经济开发”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在这个方面,我们从下面所开列的此书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第一章、南支运输基地海南岛的占领;第二章、占领地区行政的开始;第三章、日本计划经济的扩张;第四章、在海南岛的日本企业的计划和实绩;第五章、商业及金融机构;第六章、通信事业;第七章、交通运输事业;第八章、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个特点是该书包含一些民国时期海南社会中,不为人注意的资料而且较之其他资料更为详细。民国时期,海口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娼妓的存在,是社会公共卫生的极大障碍,而此方面,资料一直比较缺乏。《海南岛篇》记载:“花柳病的染病率在一九四三年是90.4%的高发率,而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则降到了15.0%的低水平。”又如:“市内水井总数88处,其中10处耗费工程费约三万日元,改造成了压水式水井。”
日本侵占海南岛时期,许多日本企业也同时进入,而且多数为某一类的垄断企业。在陆路运输方面,是台湾拓殖海南产业株式会社,这家会社与日军占领同时进入海南,垄断日本占领区的陆上交通事业。关于这个企业在海南的经营及职员来源。《海南岛篇》有表如下:
类别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朝鲜人计事务类1831123技术类1817882125(含司机)其他—372—39合计3357913184
从中,我们注意到来自中国台湾的技术职员、工人占总人数的半数。这个数字也为我们研究此时期台湾劳工在海南岛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的资料。
第三个特点是有一些资料是不多见的资料。根据战后学者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曾将盟军的战俘集中在海南岛,从事强制劳动,只是我们找不到直接的数据说明其人数及劳动情况。但在《海南岛篇》中有一个“西部虐疾防治地区原虫带有者统计表”,其中赫然有澳洲人、荷兰人、印度人的字样。这些人应当是在二战时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俘虏的盟军战俘,而我们比较同书的“东部虐疾防治地区原虫带有者统计表”中,除了只有一点印度人之外,没有其他的外国人。可见这些战俘集中在海南岛的西部,其劳动地点大致应在石碌铁矿。“西部虐疾防治地区原虫带有者统计表”所显示的下列数字则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其他史料不容易体现的日军强制战俘劳动的真实情况。
年度人种别验血人数病菌携带者百分比摘要1942年澳洲人荷兰人印度人700705304547166.436.6753.331943年澳洲人荷兰人印度人44704200120180190174.034.5214.171944年澳洲人荷兰人印度人45764255119162178153.544.1812.611945年澳洲人荷兰人印度人76577227326544.108.5514.80
从上表可以看出,1942年之后,人数迅速增加,到1944年达到最高,可以认为这是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所进行的战役不断扩大有关。
三、《海南岛篇》的缺陷和所要掩饰的问题
此书编辑的时候,正值日本刚刚战败,日本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经济面临危机的局面,仓促编辑而成,加上编辑此书的本意就有明确的指向性,必然在编辑中会有各种缺陷。
此书编写的目的决定了其编写的缺陷。在编纂体例上,此书比较混乱。此书由四部分组成,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内容极少,几乎就是一篇纲要。而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前的海南岛社会情况,但因为此书的作者的兴趣点不在此处,因而此部分资料非常单一,价值不高;同时,此书作者的出发点在于开拓日军的侵略,所以此部分仅列举种种海南岛经济文化落后的“事实”,目的是为后来的海南岛“开发”行为作铺垫,而不是对当时海南岛社会情况的真实介绍。
同时,记载形式单一,只有统计数字的表格,也没有“开发”的过程以及具体的步骤。这与此书的编撰目的有关,编撰目的决定了此书的记述形式。整个篇幅,几乎都没有讲述日本人进行所谓“开发”的过程,只是开列单项“业绩”的表格,目的是什么,明眼人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此外,其中的笔误、疏漏很多。资料方面,关于海南岛本身的描述,主要引用日本战前编写的海南岛调查资料,如大量使用了1939年版台湾总督府编《海南岛》一书的资料,而没有使用研究水平更高、数量更多、日本人在侵占海南岛时期所研究、撰写的著作,故而导致此书中许多的数据不准确,或错误。例如海南岛的面积,1940年代海南岛面积已经有比较准确的数字,而此书中依旧认为海南岛的面积大于台湾。如记载海口“启明电灯公司,一九二六年在海口市商民的协助下设立”,这个记载有误,据陈铭枢总纂的《海南岛志》,启明电灯公司设立当为民国三年(1914年)。
本书的立意,即以使日本减少战争赔偿为出发点,故此书必然要掩饰相当多的敏感问题。
首先,日本人在此书中所记载的日人在海南岛的活动情况,多以战争结束时的情况为主,这样就和在战时的情况有极大的出入,不能反映整个日本人在海南岛活动的全过程,其数据也就极不可信。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因在战争结束,日本投降之前,日本的军事危机下的战时经济已经处于全面的崩溃之中,表现在日本人在其占领地的经济活动,已经是全面的萎缩,因而这时的数据,比较其高潮时期的数据,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应加以特别的注意。
这种情况在此书中在各方面都有反映。如农业方面,日军侵占海南期间,日本会社在海南岛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据《海南岛篇》第91~101页所载“日本各会社在终战时的事业概要表”,记载共有农场65处,面积1546.2町步。此表所载并非日人农场的全部,据《海南岛新志》的记载,日本油脂株式会社在海南岛各地共有农场12处,此外,日本会社参与在农业方面的开发者为29家,而非22家,应当说上表所开列的只是日本农业会社经营的农场中比较大的部分。《海南岛篇》“水利设施施行概要”中也记载:日本会社在65个地点建设有水利设施,受益面积达39400英亩[1],以此计算,则有16081.63町步。1546.2町步由于是日本投降前的统计数字,明显地比日本农业会社鼎盛时期的数字少许多,如只和一般记载中的16623.46町步相比较,出入亦在10倍以上。
其他如石碌铁矿各类设备的数据,《海南岛篇》比较简略,而且不准确;而应参考《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2]170。同样的情况在此书第二部分的各章节,普遍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因而在使用此书的这些部分时,应仔细核对其他资料。
其次,诚如上面已经提到的,日本人著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日本政府在未来和联合国及其他战胜国或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进行外交谈判,或者说是在关于战争赔偿问题上讨价还价,而进行基础资料准备工作。并不是真心地回顾日本人在海南岛活动的历史,因而日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历史的真相,或者制造一些假象。
淡化军事占领的事实,掩盖日本对海南岛的领土野心。《海南岛篇》第三部“结论”中有这样的话:“其在占领期间的行政方针在形式上是遵循近卫声明的所谓‘承认宗主权,无领土野心’的路线。由此作为日本方面和本土和平地区同样地设置领事馆,完全表明近卫声明的宗旨,在占领行政的执行上由陆海外三省的派出代表机构组成的三省会议逐一协议确定其方针。而且这种态度从1939年坚持到1945年终战为止。”
但事实上是并非如此。在日军侵入海南岛二个月后,为协调日本在海南岛各种势力的利益关系,1939年4月21日日本陆军省、海军省、外务省三个日本中央机构共同制订了《海南岛政务暂行处理纲要》,可以认为这是日本对海南岛政策的核心文件。文件中说:“目前海南岛的政治机构应视为地方政治组织进行指导,和将来建立的西南地方政权没有直接联系。”[3]
上述文件所谓“地方政治组织”的提法,已能明白地看出日本人的真实意图。即首先是如何把海南岛变为一个独立区域,然后再在日本人认为合适的时候,把海南岛从中国的政区中分裂出去。笔者认为这才是日本人占领海南岛政策的核心及目标。在当时欲把海南岛置于日本人控制之下,进而占而有之的想法,在日本人中极为普遍。《南洋地理大系·海南岛》中载道:“本岛在占领前,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区域,昭和14年(1939年)7月14日琼崖临时政府成立,从此该政府政务委员会在日本当局指导的基础上行使全面的行政职能,预想在将来使之不归属于国民政府,以半独立的保护领地的形式,和日本保持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4]吉川兼光在《海南岛建设论》中提到的观点也是上述意见的反映,他在论及日本“海南岛建设的方向”时说:海南岛的建设“首先要确立统一主体,即在行政部门方面,接收现有的琼崖自治委员会(临时政府),策划行政机关的整理统一。在生产开发部门方面,整理现有的开发事业会社,使之形成新的一元化的海南岛产业开发营团,并一手承担岛内开发。在两者之中加入军事当局,也可以说形成三位一体的最高机构。当然此时的中心是军方,三个长官也可暂定由军方兼任,亦可考虑实行总督制。”[5]所谓“总督制”,也就是日本当时在其侵占的朝鲜、台湾所实行的制度,日本人对海南岛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此书在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对海南岛军事占领的同时,有意地把日本军方的活动和所谓“日本民间公司”的活动分割开来,造成一个假象,即似乎日本人在海南岛的活动是完全的民间行为,从资金的来源、使用、调配,到实施地域的土地的占有以及企业的管理、雇佣关系,是单纯的民间行为,以掩饰其为日本军事活动的真正目的。例如,在这部书中,日本人对所谓“海南岛开发”中使用的资金来源,一直讳莫如深,实际上是有意的掩饰,以造成在海南岛活动的日本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各个企业自己调配资金的假象。但据战后日文资料的介绍,在抗战期间,日本在华企业的资金完全是在日本军方的控制之下,即所谓的“统制经济”的金融政策。
昭和十二年,继续颁布了以确保进口军需物资和限制不急需非必要物品的进口为目的的《进出口物品等临时措施法》,为完备军需工业等战时体制,实现国家管理重要的工厂和事业场所的目的,基于《军需工业动员法》制定“工厂、事业场所管理令”等,开始直接的物资控制。同时,制定了“临时军事费用特别会计法”,由此,为了巨额的军事费用的调配,开始发行军事公债。进而,与之并行者,为了将民间资金使用到军事目的的项目上,公布、实施临时资金调整法,依据这个法律,(日本银行)事务局成为接受、审查民间的申请的机关。对于时局产业顺畅地保证其资金供给,反之,对于不必要非急需的产业的借贷资金以及自有资金的调配、使用,进行广泛的限制,因此,几乎无视中央银行的资金调配功能和利息功能,从资金方面直接加以控制 。[6]
据日文资料载:日本“昭和14年春天的第74届特别议会再次修改《临时资金调整法》,个人及团体用自用资金购买设备,也要经过‘官方的’允许”。我们注意到在这篇资料中,也不得不说:由此“虽然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资金调整法》确实地保证事业资金的调配,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却由《资金调整法》加深了调配资金的难度。换言之,中小企业的时局产业,伴随着事变的长期化,其信用日益趋向枯竭”。[7]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942年日本人为支持石碌铁矿的“开发”,计划建立东方水力发电站。但此时日本国内制造业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在一般产业中已严禁使用铁、铜等重要金属,而且水轮机、发电机的制造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时间长;在日本海军的压力下,日本方面强行征用了原准备使用于日本国内常愿寺川水力发电站的水轮机、发电机及其他设备,转用于海南岛的东方水力发电站工程[2]177,由此建设速度得以顺利完成。
努力淡化侵略战争的事实,回避诸多侵占时期的掠夺政策和活动,突出的是军票问题。《海南岛篇》中说:
自日军占领海南岛之后,由于日本军队及民间开发会社的支付及日本商社方面和岛民进行买卖的资金也完全使用军票,在岛内,一九四二年以后几乎见不到中国方面发行的货币的踪影,除一部分山区的共匪部落之外,一般都不流通。由此,战争结束时海南岛民众放手用军票购入日本人方面的私有物资,呈现了所说的热烈地抢用新的中国纸币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日本方面在过去数年间在岛内放出的军票几乎全部短时间得到了回收,避免了本来可能遗留给中国民众的损害,呈现了一个好的结局。
这完全是谎言,如日本投降后,日本军票迅速贬值,直至海南岛的居民开始拒绝使用军票,在1946年4月日本人员全部撤离海南岛之前,残留在海南等待遣返的日本军人、平民和海南岛当地居民之间的物资交换,基本上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8]
夸大对占领地区的所谓“经济贡献”,回避掠夺资源及奴役当地人们的事实,特别是掩饰日本在海南岛企业和海南岛当地居民的关系。如雇工问题,努力表现是一种“正常”的雇佣关系。但事实上却非如此。日本企业对当地雇工的虐待,在军事占领下,完全是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借助当地人之口,对日人的“海南岛开发”的成就以及日人对海南岛社会的贡献,进行直接的歌颂。《海南岛篇》有以下的话:
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大量的日本人逐渐要离开,(日本人)要回到日本的情况已经明朗之时,岛民们对日本人由衷地希望:“即使回到日本生活也很困难,不如就留在岛内,从事至今为止(海南)岛的建设吧!”历经时日,在离开的日子越发临近时,他们热心地说:“和平会议结束后,请再来海南岛继续从事至今为止的工作吧,我们用现在同样的心情等着你们。”他们的脸上流露着不安和孤独。而听到这些话的日本人,也只把这些话看作是单纯的客套,是送给日本人的送别的话而已,并没有相信过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战争结束后,对从日本方面接收的工厂、矿山、农场等中一直工作着的日本技术人员全盘留用,考虑在接收后担当经营活动,但其后依从中央的命令,决定将日本人全部送还。此时当地(政府)机构很不情愿地同意了送还(日本人)的决定,这些事实也证明在海南岛建设中日本人有怎样的贡献,其维持经营需要日本的技术的事实。
在无形中忽略占领者和被占领者的事实,或者以少数与日本人关系密切的当地人的所谓言词,来推断全体海南岛居民对于日本人的看法,以造成一种虚假的情况。
最后本书的编者还对日本人在海南的活动进行了直接的歌颂,还体现在全篇的末尾:
要之关于产业方面,在海南岛从无到有创造的这些设施,作为战败的日本的赠礼而遗留下来。现在对他们如何保管这些被接收财产(附录参照表),应当怎样地经营,据说正处于专心研究中。大凡战争结束从海南岛撤离的日本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官方及民众对那些在战争中不顾身家性命而建设的这些大设施,对由此推动了海南岛产业、文化的提高的日本方面军民,从内心存有感激之情。它(日本人)虽因战败的结果,失掉了一切,但仍感到满足的事物之一。如此美好的情景在其他地域是不多见的吧!
综上所述,《海南岛篇》是一部内容丰富而编者立意隐讳的著作,对这样一部特殊时期,出于特殊的目的,并由特殊人群编辑的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日本人在海南岛的“开发”活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战后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官方对于战争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日本大藏省管理局.海南岛篇[M].汉城:高丽书林,1985:104.
[2] 河野司.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M].东京:日本石碌铁山开发志刊行会,1974.
[3]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第2卷[M].东京:日本朝云新闻社,1976:341.
[4] 饭本信之,佐藤弘.南洋地理大系第二卷海南島、フィリッピン、内南洋[M].东京:日本钻石出版社,1942:65.
[5] 吉田兼光.海南岛建设论[M].东京:大阪屋号书店,1942:343.
[6] 色部义明.銀行生活五十年の出会ぃ私の步んだ金融史[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82:31.
[7] 大阪每日/东京日日新闻社.新统制经济读本[M].东京:一元社,1940:123-124.
[8] 第三震洋特别攻击队[M].东京:日本三二震洋会,1985:267-270.
(责任编辑:袁宇)
OnAHistoricalSurveyofJapaneseActivitiesAbroad—HainanIsland(Vol.29)
ZHANG Xing-ji
(OfficeofGraduateAffair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Japan, A Historical Survey of Japanese Activities Abroad is a series on the overseas activities (mainly colonial ones) of Japanese before and esp. during World War II, whose academic valu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cholars. However, given the shortage of its detailed introd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China—its background, its process of circulation in history, its guiding ideology as well as its academic valu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on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by making a sample analysis of The Section on Hainan Island.
Key words: Japanese; overseas activities; Hainan 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