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强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通信原理与技术”为例
2016-01-07邓桂萍,王文海
高职强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通信原理与技术”为例
邓桂萍,王文海
摘要:针对“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实际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的改革,以及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通信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邓桂萍,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路与系统;王文海,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定位
“通信原理与技术”是电子信息类、通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熟悉目前各种通信系统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学习新的通信系统打好基础,使学生将来能够从容应对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1]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传统教学中一般采取“理论+实验”或是“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课上概念抽象、理论推导多,实验课也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大多是理论分析、仿真分析,物理实现的很少。[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普遍感觉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项目的“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表1所示的目标要求。
表1 “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目标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整体思路
1.注重应用,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坚持行业和区域性特色,聘请行业专家围绕生产一线岗位任务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选择相关知识点、技能点,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程模式。
2.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教、学、做合一,以两大通信系统为基础,选择无线调频对讲机和手机通信系统两大典型项目,结合专业特点,增加认识顶岗项目。本文以航空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增加飞机航空通信认识顶岗项目,理论与实践结合,以通信系统中信号的处理流程为主线遴选课程内容,以项目驱动形式把知识、技能、素质贯穿于各项目训练系统中,通过情景、过程、现场、模拟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3.坚持“学生为中心、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不断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力求将先进的理念贯穿教学,使前沿的新技术融入教学,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形象教学,以完善的教学条件辅助教学,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评价教学,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库,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项目的“通信原理与技术”教学设计
“通信原理与技术”向来被看作是一门原理性课程,重视数学推导,而忽略了其实践性也很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现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中,基于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提出采用典型的项目驱动教学,以信号的处理流程为主线设置17个任务,由浅入深,“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教学过程。[4]
表2 基于项目的“通信原理与技术”教学设计
续表2
三、课程实施
(一)校企共建课程
通过市场调研,校内专家、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课程设置,确定课程教学由校内专任老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承担,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既有校内实训中心,又有本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内容强调项目的企业真实性,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设置项目,作为课程教学载体的背景项目来自行业企业;学生的考核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评价;课程的教材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校企共建课程。
(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往“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注重过程推导,侧重理论,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枯燥,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纯课堂、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习的内容都有承载的物体,看得见摸得着,突出应用性。课程教学中,依托行业企业的需求及课程的性质地位,根据通信系统中信号从信源到信宿的经历过程,结合每个阶段的特点,将理论性强的内容模块化,在企业环境的实验平台上或是在仿真企业环境的实验平台上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将枯燥、虚拟、逻辑性强的内容变为可操作的项目。
(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实际特点,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不能拘泥于教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分层方式,结合每个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任务,恰当地运用角色分工、分组讨论、软件仿真、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及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四)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发模拟动画素材库、微课录像,运用多样的载体突破疑点难点。利用多媒体、实验室的通信系统实验箱、PC机开展课堂教学。通过通信系统仿真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形象化,努力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博客、QQ群、电子邮件、世界大学城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实时或异步的多样化交流。
(五)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校内评价改革传统的“期末+平时+实验”的考核评价方式,运用分项目分任务的过程式考核评价方法,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打破一考定局的传统。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都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动态。(1)方式多元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与能力表现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内容多元化。包括业务操作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价能力等。(3)方法多元化。涵盖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单元测验、期末测验、模拟表演、项目报告、团队活动、论文答辩等;(4)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校内校外)、自我评价、团队之间的评价、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组长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
(六)完善教学资源库
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总要求,按照微课或者MOOC方式,遴选典型案例,开发教学项目,设计系列题库,修订课程标准,补充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单、学生学习评价方案、视/音频资料、动画、期刊图书及其他资料。同时,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动画库、视频库等类别分类建设,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课程创新
“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化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任务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2)行业优势明显。以军用飞机、民航、通航通信技术为依托,项目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体现了鲜明的行业特点。(3)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4)考核更加客观。分项目分模块进行考核评价,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打破一考定局的传统,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具有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亮.现代通信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寇明延,赵然.现代航空通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4]解相吾.通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