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千人性侵案”震惊欧洲

2016-01-07

环球时报 2016-01-07
关键词:肇事者科隆默克尔

环球时报/2016-01-07/ 第16版面/要闻 /作者:●本报驻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青木 姚蒙 ●本报记者 林鹏飞 ●候涛

5日,科隆爆发反性侵示威,一名妇女手举标语“默克尔夫人,你在哪里?”

“1000个袭击者,118起报案,6天过去了,还没有正式宣布逮捕一个犯罪嫌疑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事竟然发生在以高度秩序感著称的德国!2016年新年前夜,科隆市中心火车站众多女性受到大约1000名醉酒男子性侵的案件震惊全球,据称涉嫌犯罪男子都是“阿拉伯人和北非人长相”。尽管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政界领袖纷纷警告勿把难民当作“替罪羊”,但“文明冲突论”又一次引爆欧洲舆论场,政府及部分主流媒体的克制与民众激烈的排外情绪形成尖锐对立。“欧洲承受这些考验确实不易,让人替它捏把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孙恪勤6日对《环球时报》说,难民无疑将成为2016年德国和欧洲的最大挑战。

“二战后最大规模性侵案”

据德国《图片报》6日报道,新年前夜,以大教堂闻名的德国西部重镇科隆爆发一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性侵案。上千名醉醺醺的男子在科隆火车站对女性进行调戏、性侵和抢劫!而警方直到本周一才公布该事件,愤怒的声音瞬时在德国全国蔓延,一直坚持开放国门、迎接难民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压力陡增。

截至6日,警方已经接到118起报案,其中包括性侵、抢劫、偷窃等,其中一名女性被强奸,还有一名便服女警遭到攻击。科隆警察局局长阿尔贝斯表示,这些男子“从长相看可能来自北非和阿拉伯地区”。所有证人也都证实这一描述。警方公开称已确定3名嫌犯身份,但还没有逮捕1人。而英国广播公司称,有警方人员透露,“已逮捕8名嫌犯,全是难民”。

“这真是一场噩梦。”24岁的女大学生埃费林对《图片报》说,“我穿着及膝的裙子,突然间感觉有一只手伸入裙子在摸我的屁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6日称,据科隆警方透露,当晚报案中有1/4是性侵案。其中一名受害者表示,在经历这起事件后,她开始害怕单独外出,担心会被杀或遭到强奸。她回忆说:“男人们围住我们,抓我们的屁股和胯部……我想带我的朋友离开,但在转身的那一刻,有人抢了我的包。”另一名受害者说,她未能成功击退袭击者:“我们跑去找警察,但发现警察人手严重不足,他们无法照顾我们。”

当天巡逻的警察迪克对《图片报》表示,这些男人完全喝醉了,像吸了毒品。有人将点燃的烟花爆竹扔向人群,警方迅速驱散了人群,但他们开始时并没有注意到同时还发生了大规模性侵。阿尔贝斯局长称,在市中心竟能发生如此规模的犯罪行为,让人无法容忍。德国《焦点》周刊称,“这可能是二战后发生的最大规模性侵案”。

科隆所属的北威州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州,居住着2.5万中国人。住在科隆的中国女学者张琳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隆火车站经常发生偷窃事件,许多中国人都被偷过。但这种大规模性侵案件还是第一次听到。《环球时报》记者6日从科隆和汉堡警方了解到,在此次案件中,目前还没有中国人报案。

“默克尔忘了她的人民”

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同科隆市市长雷克尔通了电话,默克尔对此次袭击表达了愤慨之情,称事件“令人作呕”,并要求尽快查清和惩办罪犯:“无论肇事者来自哪里,背景如何,都要尽力快速对该案进行彻查,将罪犯绳之以法。”

正如CNN所说,“科隆性侵案已经引燃德国有关移民问题的一场政治风暴。”

一些德国人对去年德国接纳100万难民感到不安,称“这起事件看上去证实了即将爆发的恐惧”。“这就是默克尔所希望的世界性和多彩德国吗?”德国民族主义政党“另外选择党”领导人佩特里问道。在默克尔自己的中右联盟中,反移民声浪也在上升。基社盟总书记朔伊尔说:“年轻移民夜间在德国城市的街上和公共广场性骚扰及抢劫女性是不可接受的,不接受我们生活规则的人在德国社会中都没有容身之地。”

5日晚间,大约300名抗议者聚集在科隆大教堂周边,一名妇女举着手工制作的标语牌,标语牌上写着“默克尔夫人,你在哪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这是可怕的。”

“科隆性侵事件是德国错误的宽容的结果”,德国著名女权活动人士施瓦泽在其创办的《艾玛》杂志中写道,肇事者在玩“打击欧洲心脏的战争”。她认为,肇事者大部分应该是以前来的难民和移民的下一代,刚来到德国的难民应该只占极小部分。

“大规模性侵事件散发着某种信号”,德国新闻电视台引述专家的分析称,从袭击人数及事件的过程看,似乎是一种有组织策划。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性侵女性,进行抢劫,让德国社会处于担忧之中。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具有极端伊斯兰主义背景。

德国《萨克森日报》援引相关数据指出,2015年共有109万难民在德国登记申请避难,实际数字显然要更多。

尽管如此,默克尔仍反对设定接待难民上限。“默克尔忘了她的人民。”德国《焦点》周刊引述一名德国人的话说。德国《明星》周刊则说,默克尔正在把德国带向另一个世界。

与此同时,德国去年针对难民营的袭击事件是前年的4倍以上,达到850多起。舆论调查显示,德国仇外的情绪在不断上涨,反对西方伊斯兰化和民粹主义党派的支持率不断上升。

新闻媒体被批“没及时报道”

德国内政部长德迈齐埃一面批评科隆警方“不作为”,一面表示:“如此数量众多,有明显移民背景的肇事者参与的大规模性骚扰事件意味着,有组织犯罪行为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同时警告说,“不要将所有来到德国的难民看作潜在的犯罪分子。”

据美国CNBC新闻网6日报道,来自基民盟的一名副部长施潘批评媒体拖延报道科隆大规模性侵犯事件。而在德国社交媒体上,有网民指责新闻媒体“出于袭击者的民族身份敏感性考虑”没有及时报道这些袭击事件。

法国媒体在对德国科隆大规模性侵案的评论方面普遍很克制,均注意不将舆论往“北非移民、阿拉伯裔移民等”方面引,强调反对种族主义倾向。《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法国媒体一直非常注重“政治正确”,法国的法律也规定不允许进行划分族群的统计:如犯罪率问题就很少指出作案者的种族特性。

但是,只要关注一下网上的反应,就知道民间占主导地位的情绪了。《环球时报》记者6日统计了一下,在《费加罗报》、《世界报》等主要法国媒体的网站上,在网民留言与评论的空间里,80%以上均表示了对移民问题的担忧,或强烈反对北非穆斯林移民的情绪。《费加罗报》网站上一名叫西多的读者写道:“这就是我们欧洲领导人40多年来放纵政策的恶果。”一名叫马克的读者写道:“什么问题都是同一批人干的。法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还有读者指责法国媒体“掩盖问题”,称《费加罗报》、法新社等的报道“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报案者称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移民干的,一会儿又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穆斯林移民干的”。

“生气,但不能盲目”,德国《明镜》周刊6日评论道,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导致草率的结论。如果肇事者是难民,将是一个错误的时刻。

孙恪勤对《环球时报》说,德国有过大规模骚乱,但多是政治性质的,因为极端主义和政见不同进行的打砸抢烧。但这次是社会治安事件,“如此大规模在德国极为少见,可以说事态是比较严重的”。孙恪勤说,此事会促使默克尔政府调整难民政策,但德国在难民问题上“政治正确”的高调还得唱,不会一下收回去。因为事关欧盟价值观和德国的国际形象。而此案暴露出欧洲在难民问题上的力不从心,2016年对欧洲而言将是非常困难的。▲

猜你喜欢

肇事者科隆默克尔
谁是肇事者
法内政部长称明年辞职
不睬无理抗议,科隆大办“中国节”
肇事者
科隆城里的小矮人
澳男子穿内裤抓肇事者获赞
请“肇事者”解围
2015年科隆展览取得历史性突破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