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走向心灵的德育

2016-01-06林忠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灵道德

林忠玲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人们对执行规则、制度、法律等理想的追求。其实心与行是高度契合的,如果学校德育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很难收获行为的果实。如何让学校德育少一些教条、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生动、多一些美丽,做好走向心灵的德育?我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贴近式德育

什么是贴近式德育?贴近式德育是在“最近发展区”着力的德育,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德育,而不是对着小学生进行宏大叙事、真理式的德育。从小学到大学德育目标倒挂的现象,教育界早就有过相关的讨论,但是我们的校园里还是不时充斥着概念化、口号式的德育范式。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是简单地将相关印刷品张贴一下就算完成了任务,有多少学校思考过如何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12个关键词进行儿童化解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难理解成人化的“爱国”、“和谐”、“民主”这些高度抽象的词。学校只是向他们灌输这些概念,毫无实效。姜堰区城南小学做了一件非常有心的事情,他们用“师说”、“童话”的方式,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民主”,学生的解读就是“我可以向老师提建议”,“班干部应该是我选出来的”等。

贴近式德育要求我们把真理式的德育目标,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进行解读,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化。比如小学生守则中有很多抽象的表述,有不少学校用生师公约的方式进行了具体化,让守则“官方语言”变成了“儿童语境”。

贴近式德育,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用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的方法;贴近学生心理,营造易于被学生接受、认可的教育氛围。

二、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体验式德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德育仅仅靠空洞的说教,无济于事,必须营造各种德育体验场,让学生身临其境。“道理”即使再正确,也需要贴近生活、注重感悟才能被学生接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当前在中小学校应该扎实抓好以下几个主题德育体验活动。

一是“八礼四仪”体验教育。 有人说,礼与德是一对孪生兄弟。古人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有时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礼,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同时,礼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实,它反过来也起着培养仁德的作用。通过礼的熏陶,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才是有德君子。 “八礼四仪”教育自实施以来,不少学校组织了诸如演讲、办手抄报等活动,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学校满足于“告诉”这个层次。仪式感的培养,是德育内容之一。浙江海宁中学校长周彬说,他所在的学校一定会让学生在校期间穿一次正装。

二是“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体验教育。“小小百家讲坛”重在动嘴,“墨香书法校园”重在动手,“寻访红色足迹”重在动腿。“小小百家讲坛”坚持“班级为主,人人上台,包罗万象”的原则,让每个学生讲旅游见闻、百科知识、成长足迹、好书推荐、生活智慧、阅读分享、安全文明等,当然学校也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电视台、校园广播等给学生辟出演讲空间,让特别出色的选手亮相。“墨香书法校园”活动重在把“书法进课堂”抓实的同时,还组织书法名家、名品进校园,为有书法专长的孩子设立展示平台。“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在小学阶段远行肯定不适宜,近距离的参观访问完全可行。还可以通过看红色电影、介绍红色基地,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目的。

三是“100个好习惯”体验教育。品德实际上是习惯的合成。“习惯就仿佛一条绳索,我们每天为它添上一股新索,很快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体验。从2013年起,我们强势推进“100个好习惯”进校园活动,为体验式德育找到了很好的抓手。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调动家庭的力量,学校可以定期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

四是“大阅读工程”体验教育。现在说起阅读,很多人都在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我认为“大阅读工程”的启动,是做好走向心灵德育的基础工程。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也有人说,喜欢读书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不喜欢读书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读书,能够让人知美丑,辨善恶。为了让“大阅读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应当组织好学生“阅读明星”评选、教师“阅读形象大使”评选、“五有书香家庭”评选、优秀文学社团评选、优秀图书馆等级认证、“我家的读书故事”征文评比、“书香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比、“书香伴成长”主题演讲比赛、阅读欣赏指导课大赛、各类读书知识竞赛,让读书活动风生水起。

三、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自主式德育

自主式德育,就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做到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成长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必须由成长者亲身经历。贾平凹就剖腹产这件事说道:“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现在学校里由教师替学校包办的事太多。在管理制度的严格约束下,为防止出现漏洞,值勤人员和班主任不得不加倍付出,亲历亲为地跟靠全天。这种管理方式确有成效,但长此以往,管理者倦怠,教师苦不堪言。

有时懒教师可以带出勤学生。有一本书叫《“懒”教师手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讲授,学生的记住率仅有可怜的5%,而实际上,教师采用讲授方式授课的却占令人瞠目的95%。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互教三种方式学生的记住率均在50%以上,而我们教师的采用却依次递减,尤其是学生互教这种方式,学生记住率高达95%,而采用过这种方式的老师仅有区区的5%。”

我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在实施自主式德育,主要有四条标准:一是看有没有“放手”意识,是站在成人角度思考问题,还是站在儿童立场整体考量;二是看是不是有自主管理的岗位,班级有没有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级人人当干部,班级干部人人当”,让每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的工作体验;三是看有没有学生自主活动的阵地,比如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礼仪值日岗;四是看是不是实行自主式的多元评价。

当然,倡导自主式德育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的作用,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有的学校、班主任总是把“自主德育”粗浅地理解为让学生管理学生,或者让学生监督学生,这是很大的误解。自主式德育管理模式中,成人的角色已经由保姆、警察转变成了教练、导演,角色定位就应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引领,告诉学生做每件事应该达成的目标意义;二是方法指点,像球场教练那样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适时暂停,和队员一起讨论策略;三是总结评价,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四、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欣赏型德育

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德育是问题德育,即发现问题,然后用制度、条文来管束。这样造成了教师倦怠,学生失去了自信。

李希贵说:“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威廉·詹姆士说:“人性里最深的原理是受欣赏的渴望!” 一个在欣赏中成长的老师,必然会有一帮在欣赏中成长的学生。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有时,面对别人的过错,微笑比责备更有力量。当然,对“不是”的欣赏不等同于以爱的名义对他们的错误让步,只是换一种方法让对方知道“我错了”而已。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不能让德育成为最人道的事业,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特别提出了“欣赏型德育”理念。他认为:“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或者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觉接纳这首歌、这幅画及其内涵的价值,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欣赏型德育的核心是欣赏,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一切道德美!”

我觉得,做好欣赏型德育,一是挖掘“道德之美”。挖掘德美,就是要勤于对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事、生活场景和过程以及蕴藏着道德智慧美、道德人格美的各种德育题材进行发掘、积累与运用。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现德美的优秀题材。要善于讲好属于自己校园的故事。二是设计“德育之美”。我们在与人分享那些感动或启迪过我们的人物、事件或过程时,采用的形式和过程(细节及整体)可以多样,但需要符合审美的规律。三是提升“师表之美”。教师表道合一及其自然而优美的流露,是师表美教育潜能发挥的关键。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当我们的学校德育由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德育也就成了关注道德情感、道德智慧和道德自由的美丽德育。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心灵道德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唤醒心灵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