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新常态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2016-01-06王青平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生

王青平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新常态,换挡降速、提质增效,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开展。思想建设进入新常态,将进一步加强正确思想引领,用主流话语体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四化”统筹进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户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中之重,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立足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国家大局,深刻看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突出公平,突出质量,突出改革,突出法治,促进教育事业适应新常态,打造基础教育升级版。

一、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

现代化的教育首先是公平的教育。我们的目光要顾及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我们的胸中要装着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投入依法增长,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

1.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关心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尤其防止“中部塌陷”。我国中部人口大省基础教育体量大、学生多、底子薄,办学条件连很多西部地区都比不上,亟待加大支持力度。期盼国家聚焦中部贫困地区,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仪器设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尽快改善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面貌。

2.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地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辍学率,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要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学校布局,解决好城镇“大班额”问题。

3.加快缩小校际差距。推广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学校联盟、学区化管理等形式,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以城市为重点,推动合理划片、有序入学、阳光招生。

4.加快缩小人群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收学费杂费,也不用交国家课程教科书费,贫困学生还能获得住宿补贴,享用爱心营养餐。今后,要进一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随迁子女同城市学生混合编班,推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完善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明确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促进各地落实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给予残疾儿童更多的照顾,将残疾儿童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4000元,用多种方式普及特殊教育。

二、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在新常态下,基础教育不宜强调规模扩张,而应关注学校品质提升。注重学校内涵,确立学校哲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笔者认为,有品质的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前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生命存在。基础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特点不一,必须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要他学”变成“他要学”,真正调动学习兴趣,让师生过上完美幸福的教育生活。在一些地方或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未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应算其一。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因而,必须依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个性差异,施以恰如其分的教育与引导。

2.关注师生共同成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人关于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描述,至今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现在,有必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双主体作用。教师不应再高高在上,而应平等地和学生共同成长。政府部分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不断改善其待遇与荣誉。教师要努力做到“四个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在工作中感到,基层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应普遍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能认为可有可无。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裨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劳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中小学每年都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增强劳动创造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学生的劳动过程,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又是培养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过程。

三、继续深化立德树人改革

基础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在新常态下,亟待让中小学生掌握的美德与素养,主要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品质予以精选和提倡。

1.注重伦理、道德至上。在先贤们看来,德是首要的。比如,讲爱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讲勤学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诚信的“言必信、行必果”,“论必作、作必成”;讲友善的“融四岁能让梨”,“温良恭俭让”等等。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三字经》、《弟子规》到民俗歌谣,很多内容都是价值观教育的经典,教育者要为学生优中选优。

2.儒家为主、和而不同。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当然,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既独树一帜又和谐统一。还有,和谐中的相反相成思想,和谐中的多样性统一特征,和谐思想的有机整体观,亦富哲理。对中小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侧重选择儒家文化之瑰宝,兼顾其他学说之名作。

3.与时俱进、应物变化。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文化。许多学说流派都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不断发展更新的,具有长久生命力。“五四”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也应纳入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范畴。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与此前的中华文化相融通,是联系我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桥梁。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

4.兼容并蓄、务实厚生。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输出文化,而且也学习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都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挥教化功能,助益国家治理,体现经世致用。在教育实践中,要让中小学生既更加热爱祖国又懂得国际理解,还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继续深化立德树人改革,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三爱”教育、“三节”活动,形成工作开展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创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要把德育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加强班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课教师的队伍建设。要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科学设计和综合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

四、依法改进基础教育治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号召建设法治中国,教育部门也要以法治精神服务基层,以法治精神治理教育。在公权力的运用方面,要做到法有授权必须为,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供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教师的待遇提升和专业成长。还要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为每所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同时,还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避免过多干预学校依法开展的日常具体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中小学校要弘扬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倡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就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不仅要依法治教,还要依法执教,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体系,将师德建设全面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为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教育部依法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就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92条要求,推动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我们感到,基层学校对这个标准非常欢迎,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而今,国家还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生信息已经入库,基层教研部门应借助这个系统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提升基础教育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 甘 璐)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