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能彰显高中化学思维光芒

2016-01-06袁铮

江西教育C 2015年11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高中化学

袁铮

摘要:高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推进化学探究和思维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感性转化为理性,从动手转化为动脑,逐步产生了对化学探索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规范正确地选用和操作仪器,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近原理,触摸真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展示和提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动手操作 思维展示

一、动手操作中观察,细微处认识化学,展示思维的系统性

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展示出来的,需要学生细致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从细微处认识化学、分析化学,从而逐步地挖掘其内在的化学知识和潜藏的逻辑关系,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钠的性质”,学生在操作“钠与水的实验”时,要亲手从煤油中取出单质钠,然后利用滤纸吸收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成绿豆大小的钠块,小心地放入小烧杯中,学生观察到了其中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阐述,总结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学生总结:钠沉在煤油底部,钠与水反应时钠浮在水面上;利用小刀就可以将钠切开,且切面呈银白色;片刻后形成了一个光亮的小球,同时放出气体;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最后直至消失;在烧杯中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

全面、细致的观察,激励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他们结合自己对实验的感知,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学生们又主动地展开了讨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纠正、评价和借鉴,很快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动手操作中的观察,使学生可以从细微处认识化学,由表象延伸到事物的性质,从而实现了全面、细致的概括,使看似无序的现象观察变为了有序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动手操作中分析。探索中认识化学。展示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会滋生出许多的“为什么”,这是宝贵的课堂资源,这是学生探究学习,深刻揭示知识内涵的起点。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捕捉,周密细致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仅“知其然”还会“知其所以然”,不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比如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了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对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等过程进行细心的操作,同时小组内成员进行了相互之间的观摩,虽然操作前教师对实验进行了操作讲解,但是仍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操作。教师就可以同小组内学生的观察,总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同方法。

学生总结:称量的时候,砝码和物品放反了;溶解的时候,有液体飞溅了出来;转移的时候,液体倒在了外面且忘记了冷却;定容的时候,俯视液面没注意变化;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又加了一些蒸馏水。很多不同的操作,使得学生越说越激烈,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新的疑问。

学生提问:这些不同的操作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的问题推进了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主动对结果进行探究,在对不同操作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误差分析的方法,深刻认识和理解了实验的原理。动手操作中的分析,促进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当操作进行分析,且对实验分析的方法总结得非常深刻。

三、动手操作中猜想。差异中认识化学。展示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最直接、最快速的收获就是实验现象,它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想其中的为什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思考,由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了主动的思维训练,结合自己的认知,对事物进行了分析猜想,表现出了敏捷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组织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学生采用了滴入酚酞的方法来进行判断,直观地看到了溶液呈粉红色,得到了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然后学生将其溶液进行加热后,学生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加深,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生却有了不同的观点。

学生甲: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从而使得碱性增强,溶液颜色加深。

学生乙:加热使得碳酸氢钠发生了分解生成了碳酸钠,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从而使得碱性增强,溶液颜色加深。

显然这两个观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却只能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学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来验证这两种观点的正确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想到了降温观察、加热时连接澄清石灰水的装置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动手操作中的猜想,利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积极调动,使得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动手操作中创新,生活中认识化学。展示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实验的动手操作中,往往会有突发性的奇思妙想出现,并能引发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好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进行创新,不断挖掘和认识生活中的化学,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展示和开发。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对西红柿制取原电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创作,在寻找材料、建立装置的过程中,由于灯泡的电阻太大,学生却没有办法证明电流的产生,使得课外实验陷入了困境,然而有个学生却想到了商店门口悬挂的LED灯,从制作LED灯的门市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成功地利用西红柿制作了原电池。

学生操作:LED灯又称为发光二极管,它的耗电量非常小。利用废旧电池中的碳棒和铜丝做原电池的正负极,插入到西红柿中,利用导线连接碳棒和铜丝,并接入二极管,可以观察到二极管微弱的光芒。

学生从耗电量极小的二极管中找到了灵感,从而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进行了实验改进、创新,当二极管发光的一瞬间,学生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动手操作中的创新,不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新奇、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化学探索的精神,树立了“敢做”“敢想”的信心,成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强劲动力。

五、动手操作中反思。整合中认识化学。展示思维的概括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获取很多的信息,产生很多的问题,获得很多的收获,这无形中会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在繁琐复杂的化学知识中总结出规律,构建出科学严密的知识网络。

比如在学习“酸碱中和滴定”时,学生在洗涤、润洗、滴定、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进行了观察和使用,对整个实验进行了观摩和操作,学生会不自觉地调动以往的认知,和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比,从而在心中留下很多的疑问。

学生甲:容量瓶、量筒、滴定管、移液管,都是容量仪器,都可以进行一定体积溶液的量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乙: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定容时的仰视或俯视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在利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时,读数时仰视或俯视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在滴定终点后进行读数时,仰视或俯视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这三者之间造成的误差一样吗?

面对学生问题的提出,教师就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分析,针对不同仪器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学生总结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使得知识有了纵向、横向的发展,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网络。

动手操作中的反思,促进了学生大脑内知识的碰撞,理清了相互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学会了灵活选择仪器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只要认真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合理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挖掘、筛选和整合,利用动手操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就能达到“手脑并用、手脑相长”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