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实训平台建设

2016-01-06罗拥军邓朝辉周已植罗庆超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训平台工学结合高职

罗拥军 邓朝辉 周已植 罗庆超

【摘 要】针对国内IT企业规模小,接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习人数有限,教学质量监控难等问题,提出构建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的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平台,企业、信息中心和系部根据项目开展情况,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学结合。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89-02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到现在必须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创新“校中厂”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平台模式。企业、信息中心和系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开展情况,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学结合。这一运行模式经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实训平台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办学质量,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质量好。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简单地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来已久,从1903年始于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到1906年美国的“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到1948年德国的“双元制”名称的正式确认,再到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虽经百余年而不衰,名称不同,但是实质仍然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就在于它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国内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半工半读”。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出台后,国内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多方探索,各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现出来,概括起来主要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

众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工学结合在各个院校的发展不均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仍然需要探讨和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从我国工学结合的实践情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由于实施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制的全面变革。就目前的职业院校看很少能适应这样的要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如下:

落实工学结合的企业难。国内IT企业规模小,小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同一企业只能接纳1-2个学生顶岗实习,无法同时提供与学生数相应的相关岗位,学生只能分散到多个企业中。学校需要联系数十家单位,从而增加了管理难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保证其连续性,这使得大多数企业不可能恰好在学生去实习时,其工作任务是刚刚开始,实习结束时,又恰好完成,这对教学计划的安排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保密性,企业出于自我保护,不愿让顶岗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因而不可能让顶岗学生去独立承担某一项任务。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实质上流于形式。加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企业不愿支付报酬。对企业来说,因为大多数学生属于新手,顶岗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只能进行一些对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另外他们的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会对正常的生产活动造成影响,这些都增加了企业成本。

正因为以上原因,学校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有一定困难,要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更难,而学生通过实习获取报酬则更是难上加难。校外开展工学结合所带来的问题,说明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外。

三、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

应解决好校外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在既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与“工”的有机结合,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情况下,也能使学生的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学院信息中心合作,以信息中心为“企业代表”,以学生为“员工”,信息中心正式员工为“师傅”,系部紧密配合,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构建成一个服务高职教学的多元化、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训平台。

(一)组织形式

根据系部和信息中心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进行一年的课堂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之后,第三学期进行岗位认知实训。本阶段,主要以老生带新生的形式完成。第四、五学期,正式进入信息中心的学生岗位,并根据要求,实行岗位轮换,以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信息中心的职能共分客户服务、故障处理、工程安装、设备管理、资源建设、安全管理、机房运行、仓库管理等。根据信息中心的职能划分实习小组,每个实习小组由一名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担任师傅,与系部的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师傅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指导。

(二)项目实施

学生主要跟随师傅进行日常工作,按排班时间上下班。当学校有新的数字化建设项目时,则学生和师傅一起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去。在不影响项目进度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在施工计划、实施方案和操作规范等方面对实习学生给予指导。

技术人员参与到指导中来,这样既有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既是技能的学生者,又是生产活动的学徒。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学生完成专业学习。

(三) 考核评价

要求每个进入信息中心的学生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与方式。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实习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并根据考核结果向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

(四) 运行机制

实训平台的日常管理以信息中心为主。信息中心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院数字化建设项目,执行相关指导学生实习任务。信息中心需完成基本实践教学、安全教育、协助系部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参加考证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教务处则根据实习学生数量、实习时数、指导教师数和考核方式等,核发指导教师课酬。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载体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训平台,可以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并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同时这种院内顶岗模式能很好地解决IT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问题。学生学习在校园,实习在校园,从时间安排上也可以更为灵活、方便。在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既可以免除学生外出实习的安全担忧,更有利于学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军.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2]龙德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

[3]耿洁.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实践[J].职教通讯,2007(3)

[4]程云燕. 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 教育与职业,2009(2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22)

【作者简介】罗拥军(1964- ),男,广西全州县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教学。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实训平台工学结合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综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会计凭证实训平台设计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