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
2016-01-05张忠苍
张忠苍
【关键词】 课程改革;转变;学堂;导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71—01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浅水区”进入到了“没有石头可摸的深水区”。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把课程改革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以及独立生存的能力上。
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把课程改革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在推进课程改革纵深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 变教堂为学堂
当下,全球课堂教学正在悄然改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服务于学。人们更意识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教育在逐步回归到学生的自我学习当中。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堂”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学校教给学生最要紧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重要的是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即课内一次性“高温煮熟”,不能半生不熟 ,囫囵吞枣 ;课外“加加温”,复习练习、巩固提升。
二、变讲师为导师
过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往往局限于“一口标普,一笔好字,一表人才,一肚子学问……”只要具备演员的能力即可。而现在,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变演员为导演,变讲师为导师。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指导、指点、指引。具体来说,是制造需要、调控状态、把握火候、适时点拨;学生的任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来说,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角色的互换可以这样去定义,就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而老师退居二线,当起导演。大家都知道,演出的成功与否,演员出彩多少,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导演。所以,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得失,不能光看老师讲得有多精彩,而要看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有效性以及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然,在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即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三不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变考生为学生
在教师职责上,育人先于教书;在学生成长上,成人重于成才。试想,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求真、向善、尚美、至爱,不知道做人做事应有的行为操守和职业规范的底线,长大后,他难免会“剑走偏锋”,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在学校里,他们要学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我们要转变观点,改变“唯分数论”的陈旧观念,把学生从“分数的奴隶”中解放出来,倡导“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策略。高质量不等于考试分数高,而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知能情行和谐发展;轻负担不等于没负担,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创造合理的活动空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转变观念,不转变角色,不以人为本,课改可能会付出惨重代价,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们应有“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奋精神、“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态度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情怀,遵循教育规律,践行课程改革,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