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文体特征 传承经典文化

2016-01-05余汶娟

江西教育B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成公主民间故事赏析

余汶娟

特级教师蒋军晶用“讲故事”代替了传统的“分析课文”的阅读教学模式,他的课体现出两种特质: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蒋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发现、归纳民间故事中的结构规律。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在整节课上都沉浸在讲故事的欢乐中,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讲民间故事的方法,更了解了“民间故事”这一经典文化形式,真正实现了“民间故事”的文学意义与价值。在《文成公主进藏》这堂课上,从老师的个人语言到教学环节,处处彰显蒋老师对经典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片段一]故事结构的“格式化”

师:民间故事容易讲,也容易记,否则就没法流传啊。这个故事有没有这个特点呢?我们来检验一下,先看其中一个情节:半路上,文成公主和他的随从遇到了一片沼泽,一只小鸟说——

生: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

师:但是文成公主并不退缩,只见她——

生: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

师:从那以后——

生: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师:难道在进藏之路上,阻挡他们脚步的只有这一片沼泽吗?(板书:一片沼泽)还有什么?

生:还有一条河。(板书:一条大河)

生:路上一座乃巴山挡住了他们。(板书:一座高山)

生:还有一只可恶的乌鸦说了坏话。(板书:一只恶鸟)

师:“一片沼泽”这个片段你们已经会讲了,其他情节会讲吗?你们自己再去读读相关的段落,练习讲一讲。

(学生读书、练习,大概准备了5分钟。)

师:蒋老师讲“一片沼泽”这个片段时,怎么也记不住,是你们帮助了我。但是现在蒋老师进步了,其他情节我读了一遍就能讲了。你喜欢听哪一个,我就讲哪一个。

(师正确流畅地讲完了所有情节。)

师:为什么我现在读一遍就能基本上讲下来?我为什么进步那么快?

生:因为蒋老师记住了关键词。

师:你所说的关键词就是——

生:“小鸟说”“只见她”“从那以后”这几个关键词。

生:因为你记住了这个格式——现实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然后是做法和结果。

师: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很多情节其实是有“格式”的,是有规律的。这个民间故事是克服困难型的民间故事,它的格式就是“动物来说话,公主来出手,神奇延续久”。下面请你们根据这个“结构”自己练习说一说最喜欢的那个情节。

[赏析]特级教师朱瑛说:“山歌是用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蒋老师用“讲故事”代替了传统的“分析课文”,与学生一起走进故事,通过师生接讲、独立练讲、展示讲述等方式引领学生亲近语言,梳理文脉,发现故事中隐藏的文字密码。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发现正是“小鸟说”“只见她”“从此以后”这几个关键词使得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故事讲得准确又生动。由此,蒋老师道出讲故事的秘诀:很多情节其实是有“格式”的,是有规律的。把握住了这些格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可以把书中的故事转化成我们口中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整个教学环节如抽丝剥茧,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

[片段二]故事情节的“固定性”

当学生们台上台下在一片“走啊走啊”声中兴致盎然地讲完了四个情节后,蒋老师又提出了问题——

师:既然这四段情节是差不多的,那么我们索性把其他三个困难去掉,只留下一个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文成公主进藏真的遇到很多困难。

生:如果只写一个,后人就不知道文成公主在进藏一路上有多辛苦了。

生:虽然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但如果不多写几个,就不能体现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必须要多写几个情节,不然这个故事太单调,不丰富。

师:你们既然都认为故事要丰富一点,多一点,我们就多讲几个文成公主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情节,说8个10个,行不行?

生:如果编8个太哆唆了,那么多艰辛,公主也撑不下来呀。

生:虽然可能真的遇到了8个10个困难,但写出来会非常哆唆,人们也记不住。

师:是的。因为民间故事是要流传的,如果太长记不住就没法流传下去了。所以这么多困难,一般说故事的人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或者4个,而且3个居多。

[赏析]蒋老师向学生抛出了两个颇为辩证的命题:

1.四段情节类似,索性去掉三个困难,只留下一个行不行?

2.故事丰富些好,索性多讲几个困难,讲8个10个行不行?

蒋老师的问题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寻疑、设疑,给学生设下看似普通实则深刻的疑问,这些疑问既关乎《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民间故事的写法,其实也关乎到了所有民间故事共同的创作特点。学生在思考这两个辩证性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在碰撞与比较中逐步前行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就会更趋审慎与合理,学生会自然得出一个“度”的感知——民间故事太长记不住无法口口相传、代代流传,太短不能体现情节的丰富性。因此,民间故事情节的多少有其“固定性”。这一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起了学生普遍的表达欲望。

[片段三]故事结尾的“概括性”

师:老百姓很聪明的,为了表明文成公主遇到的困难很多很多,他们往往会在故事里说一句话,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我找到的是——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师:是的,民间故事里这样的句子很多的。跟我来读。就这样,跨过——(生接)一条条大河,翻过——(生接)一座座高山,走了——(生接)一程又一程,走啊走,走啊走,走啊走

[赏析]当学生通过蒋老师的巧妙点拨领会了民间故事情节“固定性”的特点后,老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从而使学生领会了《文成公主进藏》结尾处的一句话正是对丰富情节的一个概括。更重要的是蒋老师以此篇为例,同时揭示了民间故事结尾处大多存在“概括性”语句的共性特点。

学生们在一片欢笑声中跟着蒋老师把故事讲完了。因为智慧的蒋老师创造性地发现与运用了民间故事中存在的规律性,所以学生们把一篇看似复杂的《文成公主进藏》讲得如此轻松愉快,这个故事必将会从他们口中继续流传下去。

[片段四]故事版本的“多样化”

师:文成公主历史上真有其人。历史上真有其人的民间故事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那个人做了很多很多坏事,当时的老百姓恨他,把他做的事编成故事,骂他百年千年。还有一种情况是那个人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当时的老百姓喜欢他,把他做的事编成故事,传颂他百年千年。《文成公主进藏》是哪一种情况?

生:是后面这种情况。

师:是的,如果我们仔细读的话,就能找到当时老百姓喜欢她的原因。

师:其实,要了解更多真实发生过的事,可能要读另一类故事,那就是历史故事。想听历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吗?

生:想。

师:好,我读你们听。民间故事适合讲,历史故事适合读。

师:听了这个历史故事以后,同学们问一下自己,你是更喜欢历史故事呢?还是更喜欢民间故事?为什么?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有一点神秘的感觉,公主可以把山背到一旁,鸟也会说话。

生:我喜欢民间故事是因为民间故事的结尾是非常美好的,结尾总是男女主人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师:这么多人喜欢民间故事,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历史故事啊。说说你们的原因。

生:历史故事非常真实,有更多的细节。

生:要了解真相,还是要读历史故事。

师:同学们说出了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的特点。平时生活中,有时我们可以读读民间故事,有时可以读读历史故事。

[赏析]蒋老师以《文成公主进藏》作为引导、传播民间故事的范例,让学生了解了民间故事的分类,适时引入与之有“重合”的历史故事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又通过一场小小的辩论让学生明白“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各有特点。我们可以读读民间故事,也可以读读历史故事”。中国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故事版本的“多样化”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民间故事”进一步探寻的热情。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强调:“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蒋老师用他的课重新诠释了朱先生的观点——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播者。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适时地渗透中国经典文化的元素,让当代的孩子爱汉语,更爱承载汉语的摇篮——经典文化。

责任编辑 黎文雯

猜你喜欢

文成公主民间故事赏析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新时代“文成公主”
——西北民族大学于洪志教授
漫话民间故事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松赞干布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