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6-01-05于保东

江西教育B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吕蒙孙权言语

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言为心声,即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言语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学》里也说过一句非常值得玩味的话:“一句话具有一颗心。”说话的主体总是在他说的话语里寄寓了他的某种思想感情,是他心灵的投射。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或写下来的话的话)”,是语言在运用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特定时间、空间中语用关系的总和,是一种鲜活生态的存在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言语作品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学中,人物对话(言语)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这样的课就一定是上成了语文课,而不是道德教化课、简单机械的训练课。语文教学中言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指出,听话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这些标准对语文教师进行言语教学无疑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要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以语言训练带动思维训练。关于言语教学,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下三重境界:于文字外,得作者之口吻,一重也。得作者之神情,二重也。得作者之呼吸,三重也。

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并结合其他资源为例,介绍言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一、于文字外,得作者之口吻

要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悟人物的言语,教师就要善于引领学生在言语的深处细问深思。抓住文中具体情境中语言的语用内涵,发掘看似平淡的言语背后隐藏着情理、事理上的奥秘,防止学生的思维流于表面化。钱梦龙老师在2015年6月28日与《文汇报》记者访谈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做好两件事:第一,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和听说,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第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内容的熏陶感染,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

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人物交流,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语境。语境是准确理解具体语句含义的逻辑前提,是言语表达效果的逻辑解释依据。语境决定言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中重点字词、语句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透过文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丰厚的意蕴,善于从孙权与吕蒙的对话语境中体悟、理解双方的观点和意图。

《孙权劝学》这节课,教师一上来就直接进入本课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初读感知和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结果入手,教师巧妙设疑、搭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孙权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劝说成功的?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体悟孙权与吕蒙的对话,进而理解语境与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断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更深处去探索。

接着,师追问:孙权为什么这么说?你听出了这句话的分量了吗?你们觉得孙权在这句话中隐含的对吕蒙的期待是什么?分析理由时不要脱离语境,还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来分析。

学生的回答既紧密结合文本又非常切合语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和蔼可亲、有所期待……孙权希望吕蒙成为有勇有谋的人,不是“治经”的博士。

孙权是言语的使用者和话语权的拥有者,作为吴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知道自己说话的分量,所以没有采取自上而下逼迫式的硬劝,而是采用了合适的态度和方法。而《智子疑邻》中老人就不明白人情世故,不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难免遭遇好心不得好报的结局。

学生辩论发言后,教师再提示:孙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对吕蒙充满期待。孙权的期待是隐含在“当涂掌事”的背后的,孙权不仅仅是希望吕蒙成为一员猛将,而是希望其成为吴国的帅才。

语文教学要走进言语,需要把言语主体置于言语环境中做整体观照。这里的言语主体,包括作为主体的人,说话者的人生经历、情趣爱好、性格特征、学养积淀,说话时的情感态度等。言语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除了上下文外,主要因素还有:使用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包括言语现场的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以及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于文字外,得作者之神情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文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吕蒙作为东吴的猛将,屡立战功,但因为读书少、学识浅陋而被诟病。而他的前任周瑜、鲁肃等都是儒将,稍长文韬略输武略。战争年代若安邦定国不仅需要勇力,更需要渊博的学识,相比而言,有勇无谋的吕蒙就难以受到待见了,“吴下阿蒙”,自然给同僚们留下一个粗鄙的印象。

孙权作为一代明君,不仅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更善于培养人才。他自然希望这位胆略过人的爱将在学识修养上更上一层楼,以后可以担当大任,于是语重心长劝说吕蒙要读书。但吕蒙婉言谢绝,丝毫没有给君主面子。从这方面来看,吕蒙的为人直率也显得比较可爱,他不是唯唯诺诺,虚与委蛇,而是说出真实想法,宁愿多干活,也不愿意读书。大概是因为在很多武夫看来,读书比打仗还令人头疼。

孙权没有因为好意被拒而龙颜大怒,而是耐着性子循循善诱,并以身说法。相信此前也有很多人劝说过吕蒙读书,比如他的母亲、姐夫邓当、其他同僚等,肯定也是碰了钉子,从此也不愿多言。

师:孙权这样的意图,吕蒙能理解吗?

生:不理解。“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事情并不像预设的那样顺利,一开始孙权就遇到了软钉子。这除了吕蒙自身认识浅陋的问题,有没有孙权在劝学时的技巧问题?

生:有。“不可不学”有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带有强制性。

师:即使是君王与臣子的对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说话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言语背后包含着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在文章中,语言描写好了,往往让读者回味无穷,发掘出字里行间的精彩之处。语言描写不好,索然寡味,难以品评出韵味来。孙权知人知己,劝说就有把握。他知晓吕蒙的潜质,孺子可教,于是屈尊去劝说下属,希望对方有所作为。同时他也明白吕蒙的性情脾气,对第一次拒绝也有心理准备,于是继续循循善诱,态度诚恳,摆明利害关系,并且现身说法,通过对比让吕蒙认识到刚才的托词无效,再进一步结合自身感受讲了学习的益处,这样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于文字外,得作者之呼吸

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不懂的并不是命题本身,而是不能推导出其内蕴和预设。本文虽然短小,但涉及语境逻辑、交际逻辑和语义逻辑为一体的综合逻辑知识,本课的设计从简要的语境逻辑知识引领学生进行赏析,将逻辑知识作为“教学性知识”引入,做到随文入课,让学生理解、会运用即可。

教师可以从逻辑的普通知识角度,引领学生体悟、研究语言交际中隐含的丰富内容。“劝”的前提一是深知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二是深知自己对吕蒙有很高的期望,三是对吕蒙有深刻的了解。劝学的预设是孙权希望吕蒙这位胆略过人的爱将在学识、修养、谋略上更上一层楼,以后可以担当大任。这样的语义隐含在“劝学”的命题之后,在这样的语境中,孙权的“劝学”显得意味深长(内蕴丰富)。孙权的话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循循善诱,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实现了自己的交际意图(让吕蒙读书学习,最终成为吴国的军事统帅)。

孙权的劝学,不仅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上级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吕蒙是可塑之才,浑金璞玉,尚待开发。孙权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不摆架子,低下身子去劝学,且言真意切,自然有难以抗拒的亲和力,使吕蒙有了根本的改变。

后面通过鲁肃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写出吕蒙的惊人进步,从而证明了孙权“劝学”的效果。这时两人说话的语气就与之前不同。作为同僚,鲁肃虽是上级,但平易近人,吕蒙又是性情中人,两人说话自然就少了些拘谨生疏,多了些打趣率真。细细品味他俩的对话,鲁肃的惊讶不已,难以置信,掩饰不了敬佩之情;吕蒙的诙谐调侃,也掩盖不了自得之意。寥寥几句,人物的性情,彼此和谐的关系便跃然纸上。两人坦诚相对,没有客套,说的也都是肺腑之言,顿觉性情相投,乃至结拜而去。

不同的言语形式,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孙权作为最高领导,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采取正确的方式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同僚,鲁肃则是毫不掩饰地由衷赞叹,与之坦诚相待,后来鲁肃的督军之位也传于吕蒙。

说话时注意言语对象,弄明白利害关系,尤其注意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公输》中墨子之所以能够劝说公输班和楚王,不仅是因为立场正义,善于设喻说明道理,他的身份和地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墨家的巨子,在当时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威信,连楚王也礼让三分,何况公输班。曹刿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作为当时的隐士,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他们在劝说对方时,首先要让对方有敬畏之情,有聆听自己意见的前提,没有这一点身份影响力,三次对话就难以进行下去。

为了达到言语表达最好的效果,要注意研究言语的方式,还要注意研究言语的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深入细致地体察言说的方式,和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语境,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读懂文本。

好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写法亦各有千秋,语言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研读人物的对话(言语),觉察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里面有无穷的奥妙,正所谓“一言一世界,一语一乾坤”。

于保东老师《孙权劝学》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开门见山,进入语境

师直入式提问:读了《孙权劝学》这篇课文,你认为孙权劝学成功了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生:成功了,从鲁肃的话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以看出。成功的原因是吕蒙听了孙权的话,认真学习了。

师:同学们说的对!可是孙权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劝说成功的,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DT)

1.体悟孙权与吕蒙的对话,进而理解语境与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

2.概括提炼处理语境与语言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

二、依据语境,推测语义

请同学们按照下列句子的要求,填上自己认为恰当的词语,并说说理由(或者说从这句话中可以推导出什么?)。PDT展示。

孙权__________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生: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和蔼可亲、有所期待……孙权希望吕蒙成为有勇有谋的人。不是治经的博士。

师追问:孙权为什么这么说?你听出了这句话的分量了吗?你们觉得孙权在这句话中隐含的对吕蒙的期待是什么?分析理由时不要脱离语境,还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来分析。

学生辩论发言。

师提示:孙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己对吕蒙充满期待。孙权的期待是隐含在“当涂掌事”的背后的,孙权不仅仅是希望吕蒙成为一员猛将,而是希望其成为吴国的帅才。

PDT展示:孙权的意图。

师:孙权这样的意图,吕蒙能理解吗?

生:不理解。“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事情并不像预设的那样顺利,一开始孙权也遇到了软钉子,吕蒙婉言谢绝,丝毫没有给君主面子。这除了吕蒙自身认识浅陋的问题,有没有孙权在劝学时的技巧问题?

生:有。“不可不学”有居高临下的命令语气,带有强制性。

三、研究交际,体悟内蕴

师:即使是君王与臣子的对话,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目的,也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再次研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我们来探究一下,孙权这样说隐含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说孙权期望吕蒙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思考讨论。

生:孙权不是要吕蒙成为治经的博士。只是要多读书,广泛涉猎,增长见识。你不如我忙,我都经常读书,读书有好处,所以你也要多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但你说的是孙权的直接意思,而不是隐含的目的。孙权隐含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也不能不分析孙权说这些话的预设。

师进一步引导。我们不妨对这个问题按照孙权的思路做一下细细的划分,同学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学生讨论分析。

师:孙权这样说,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生:接受了。吕蒙明白了孙权的话中话,深刻领会了领导的意图,所以他就欣然接受了。

师:孙权没有因为好意被拒而龙颜大怒,而是耐着性子循循善诱,并以身说法,大谈读书的好处,作为最高领导,话说到这个分上,吕蒙也就欣然接受了。

四、总结规律,比较认同

师:请同学们总结在交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生总结:

生1:既要理解说话人的直接意思,也要理解说话人的话中话。

生2:要结合对话的具体环境来理解,才能真正明白说话人的意图。

生3:要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就要注意说话的技巧与方式。

师:但是,有的人在说话时,却忽略了同学们所说的,请同学们看这个例子,课下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的启示。

PPT展示: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鲁迅写了篇短文叫《立论》,讲了个精彩的小故事:一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评析】

《孙权劝学》文章短小,通过对话的内容和语气,可以看出言语对象的身份和态度,说话方式巧妙,传达出君臣之间、同僚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不是苛求,而是出于关爱和期待,对同僚的评价,不是虚与委蛇,而是本着坦诚和友好,言语者明白自己的身份,把握好与对方的关系,就自有一番妙处了。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捕捉人物极富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抓手,细细品读人物语言的声音、色调、意蕴、分量等,学生就会发现这种语言符号是一体两面的心理实体,不仅是外在的声音、色调,更映照出人物心中的真实世界。通过体会任务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引发思维张力,感悟言语的多重境界,从而深刻认识语言背后的生活底蕴与语言形式背后的艺术趣味,提高语言修养,受到人文教育,学到语用经验。

责任编辑 黎文雯

猜你喜欢

吕蒙孙权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吕蒙白衣渡江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