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超少子化”问题研究——基于女性就业的视角

2016-01-05权彤,郭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本

郭娜(1990-),女,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日本“超少子化”问题研究
——基于女性就业的视角

权彤,郭娜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日本女性广泛就业与少子化程度加剧之间存在着矛盾。女性广泛就业在客观上会导致晚婚未婚不婚现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少子化进程;同时,少子化现象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缺乏,又要求充分开发女性这一潜在劳动力,提高女性的就业劳动率。针对女性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女性摆脱无法兼顾家庭育儿与工作的困境。

[关键词]日本;女性就业;超少子化

[收稿日期]2015-03-19

[作者简介]权彤(1975-),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及语言文学。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09

[中图分类号]C913

基金项目*太原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类青年(2013W007)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1974年日本人口总和生育率首次降到2.0以下(1.91),以后一路下滑,至1989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日本称之为“1.57危机”,至此少子化问题开始得到大众的关注,日本政府转而开始大力鼓励生育。1995年总和生育率首次降到1.5以下(1.43),之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2005年总和生育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26),出生人口减少到106万人。这是自1899年有人口动态统计记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统计”(201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日本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1975年的24.3%下降到了1990年的18.2%,到2012年此数据下降到了13.0%。2012年日本总和生育率为1.41,年出生人口为103.7万人。根据人口统计标准,这个年龄阶层的人口如果占总人口比例的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则为“超少子化”。因此,从0—14岁的低龄人口所占人口比例和从总和生育率两个方面来看,日本已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

一、日本“超少子化”产生的原因

少子化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导致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婚姻问题。晚婚不婚人口的增加是日本少子化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学者岩泽美帆通过统计方法分析认为,从1970年到2000年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中有70%是受到晚婚不婚等行为的影响。事实上,1970年至2010年的40年间,日本男性30—34岁的未婚率从11.7%上升到47.3%,35—39岁的未婚率从4.7%上升到了35.6%;日本女性25—29岁的未婚率从18.1%上升到60.3%,30—34岁的未婚率从7.2%上升到了34.5%。可见日本的少子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初婚年龄的推迟与未婚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

造成晚婚不婚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与雇佣的不稳定。据日本内阁府发表的关于结婚、家庭形成的调查报告书中说,虽然约有86%的未婚者将来有结婚的打算,但因经济等原因而无法结婚的未婚者大有人在。此报告也指出,大约有八成的女性对男性的经济能力有较高要求。这是因为女性一旦因生育离职后,便难以再找到收入稳定的正式工作。另一方面,因非正规雇佣率的提高,男性的经济收入逐年衰退。1990年到2013年的20多年间,15岁至24岁男性的非正规雇佣率从19.9%上升到48.6%,30岁至39岁男性的非正规雇佣率从4.3%上升到了11.2%。年收入越低的年轻人拥有配偶及子女的比例就越低,二三十岁正规雇佣的男性的结婚率为27.5%,而非正规雇佣的男性的结婚率仅仅只有4.7%。

其次,女性就业问题。日本社会存在着比较顽固的性别分工意识,这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角色分工意识仍然在影响着当代日本女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意识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便是女性更容易中断工作,且中断工作后再就业困难;女性就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且多从事事务型、服务型工作,同时也使得女性雇佣形态不稳定、再就业较困难。

日本女性在未婚时工作,一旦结婚或生育后,通常结束或中断工作,回归家庭做专职家庭主妇,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时再重新回到社会参加工作。由此形成了女性婚前就业和育儿期后再就业的两个高峰以及结婚育儿期的就业低谷,因其变化曲线形似“M”,通称为“M型就业模式”,也被称为“中断再就业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在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逐渐成为日本女性典型的就业模式。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小家庭化的出现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女性开始摆脱全职家庭主妇的束缚,尤其是1986年《男女雇佣均等法》实施以来,更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但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并未改变日本女性的就业方式——M型就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就业、婚姻观念的改变,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也有所变化。首先,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波谷出现了反弹趋势,即25—34岁间的曲线变平缓;M型就业模式底部的女性就业率25年间上升了17个百分点。25—34岁女性就业率的上升,说明在结婚和生产后选择再就业的女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多。其次,M型就业模式的谷底值由30—34岁逐渐向35—39岁转移,这表明在日本晚婚晚育的女性在逐渐增多(见图1)。从实际情况来看,因结婚、生产、育儿等原因而离职的女性仍然很多,女性育儿期后的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图1 不同年龄段女性就业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劳动力调查》(1988、1993、1998、2003、2008、2013年)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可知,婚后女性继续工作的比例从1985年—1989年的60.3%上升到2005年—2009年的70.5%;与此相对,因生产而中断工作的比例从1985年—1989年的37.4%增加到2005年—2009年的43.9%;生产后女性继续工作的比例则一直保持在38%—39%的水平,30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见女性在兼顾工作与育儿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二、家庭观念的变迁与超少子化困境的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的婚姻观生育观都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与精神上越来越独立。很多女性,为了工作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而放弃结婚,或者结婚后不愿生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少子化的进程。

传统日本女性一直扮演着婚后相夫教子的角色。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经济的独立,日本女性的社会及家庭角色已经开始重新定位。调查表明,选择工作不结婚这种生活方式的女性由1992年的3.3%增加到2010年的4.9%;选择作专业主妇的女性由1992年的32.5%下降到2010年的19.7%;与此同时,选择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女性则由1992年的19.3%增加到2010年的30.6%。

M型就业模式也会严重阻碍女性自身的发展。很多女性在结婚生育后便辞职回家,即使之后再就业,但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迫使女性只能选择兼职、派遣等非正规就业,就业多集中在工资较低,工作时间较自由的领域。而且因生育中断工作,使得女性难以进入管理层,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

女性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问题普遍存在,女性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劳务压力。迫于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等原因,使得一些未婚职业女性对结婚或生育望而却步,日本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结婚生子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日本婚外子的情形很少,2012年出生的婴儿中,婚外子只有2.2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的少子化进程。

虽然日本女性的M型就业模式正逐步向倒U型就业模式转变,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晚婚不婚群体的增多以及因丈夫收入减少而做兼职女性的增多所导致。日本目前仍然有很多女性因无法兼顾育儿

①生产年龄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日本将15岁到6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称为生产年龄人口。我国则将15岁到5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定义为生产年龄人口。

与工作而不得不辞掉工作,且女性再就业的质量较低。日本女性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真正实现男女就业的平等,日本政府仍需加大对女性就业的支援力度,帮助女性摆脱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困境。这不仅能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能消除女性的担忧,让她们放心地步入婚姻并生育子女,以缓解少子化的压力。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直接导致人口的减少。日本厚生劳动省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103.1万人,死亡人数为127.5万人,人口下降了24.4万人,2013年日本总人口为1亿2724.7万人[10]。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12年所作的预测(中位推算),自2005年日本人口进入负增长以来,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60年将下降到-1.16%[11]。

人口的减少和出生率的下降,使得日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使低龄人口(0—14岁)数量和比重减少,高龄人口(65岁以上)数量和比重相对增加。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又使得日本生产年龄人口①减少,高龄人口增加,这必然导致日本劳动力人口的缺失。劳动力人口的缺失会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抑制生产的发展。日本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975年的64.2%降到2012年的59.1%。1997年日本劳动力人口为6384万人,在年龄构成上,15—29岁为23.11%,30—59岁为65.14%,60岁以上为11.4%[12]。2005年日本劳动力人口为6870万人,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减少,2025年将降为6260万人。在年龄构成上,15—29岁为17.13%,30—59岁为61.15%,60岁以上为21.12%。日本的生产年龄人口在1995年就从8717万人的高峰期开始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5389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老年劳动力增加。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将影响到日本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日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少子高龄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女性这一潜在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女性劳动力率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女性就业人数和比例增加就成为必然趋势。如何为女性就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就业程度与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越来越独立,以更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活跃于社会。但受日本社会传统雇佣制度以及较顽固的传统性别分工意识的影响,女性在兼顾工作与家庭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一些女性为了工作而放弃生育,形成了女性广泛就业与少子化程度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日本鼓励生育政策与促进女性就业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政府针对女性生育与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帮助女性摆脱无法兼顾家庭育儿和工作的困境。一方面,日本政府为缓解少子化进程,积极地鼓励生育并充实保育服务,包括增加各项儿童补助、增加幼儿托保设施等措施来支援家庭育儿,减轻养育孩子的负担;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男女就业平等政策,促进女性就业。

为缓解少子化压力,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生育。日本政府于1994年12月制定了《天使计划》,该计划以幼儿托儿保育制度为中心。同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计划》,该计划主要提出了帮助女性兼顾工作与家庭的“两立支援政策”。日本政府不断改善保育服务,增设、改善保育设施,鼓励多样化的保育形式,增加接收三岁以下儿童入托的保育所数量,并延长保育时间,支持妇女安心工作。2001年10月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社会福利设施等调查概况》表明,就业保育所的低龄幼儿每年呈增加的趋势,一岁以内的婴儿首次突破了四万人。有40.3%的保育所工作时间延长到早晨七点半至晚上六点半。但这些支援政策并不完善,于是国会于2003年又出台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从此开始以法律为依据大力推进育儿支援政策。2004年制定了《儿童和育儿支援计划》,日本政府由开始的充实育儿设施以及帮助职业女性抚养孩子的狭窄视野,扩展到调整整个社会及改善社会保障等更广阔的范围。200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少子化对策》,该对策进一步细化了支援政策,提出了应重视进行全社会的意识改革及站在孩子和家庭的立场上制定对策。2009年提出了关于支援育儿家庭的一项战略,开始关注晚婚不婚现象及生育意愿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改革工作方式实现工作和生活相协调的社会方案。

虽然日本政府自1990年开始制定了以上的一系列针对少子化的政策和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仍未能遏制住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日本将采取什么措施使日本的年轻一代想生育孩子、愿意生育孩子、乐意生育孩子,将是日本政府的一大长期课题。

面对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也制定了三大支柱政策:创造男女能够共同承担工作与家庭育儿责任的社会环境;对于参与支援女性兼顾家庭育儿与工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激励;针对女性孕产哺“三期”中希望继续工作、育儿期后希望再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等不同时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援。从社会环境、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等方面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缓解女性兼顾家庭生活与社会工作的压力。这些措施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日本目前仍然有很多女性因无法兼顾育儿与工作而不得不辞掉工作,且女性再就业的质量较低。

虽然日本女性的M型就业模式正逐步向倒U型就业模式发生转变,但日本女性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真正实现男女就业的平等,日本政府仍需加大对女性就业的支援力度,帮助女性真正摆脱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困境,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解除女性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提高女性的结婚与生育的意愿,缓解女性广泛就业与少子化程度加剧之间的矛盾。

更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样,女性回归家庭可以更好地抚养孩子、照顾家庭。女性广泛就业与少子化之间虽存在矛盾,但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解决这一矛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长期调整与综合变革。同时,也应尊重女性的自主选择,为她们选择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3年人口动态统计[EB/OL].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kakutei13/.

[2]河野稠果.人口学への招待:少子·高齢化はどこまで解明されたか:中公新書1910.日本,中央公論新社,2007:34-37.

[3]岩澤美帆.近年の期間TFR変動における結婚行動および夫婦の出生行動の変化の寄与について.人口問題研究,2002(58):15-44.

[4]日本总务省.2010年国势调查[EB/OL].http://www.e-stat.go.jp/SG1/estat/NewList.do?tid=000001039448.

[5]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平成25年版劳动调查年报(基本集计)[EB/OL].http://www.stat.go.jp/data/roudou/report/2013/index.htm 2014-7-10.

[6]师艳荣.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日本问题研究,2013(1):84-90.

[7]日本厚生劳动省.21世纪初生儿纵断调查以及21世纪成年者纵断调查特别报告[EB/OL].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udan/tokubetsu13/index.html.

[8]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第14回出生动向基本调查[EB/OL].http://www.ipss.go.jp/ps-doukou/j/doukou14_s/doukou14_s.asp.

[9]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23年版人口动态统计[EB/OL].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kakutei11/index.html,2014-7-10.

[10] 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25年版人口动态统计[EB/OL].http://www.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kakutei13/index.html 2015-3-9.

[11]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平成24年将来推计人口[EB/OL].http://www.ipss.go.jp/syoushika/tohkei/newest04/sh2401top.html.

[12] 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平成25年版劳动调查年报(基本集计)[EB/OL]http://www.stat.go.jp/data/roudou/report/2013/index.htm.

An Analysis of Causes for Low Birth Rate in Japan

——Basedontheperspectiveoffemaleemployment

Quan Tong,Guo Na

(TheForeignLanguageCollege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探寻日本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黄金时代》日本版
Pets萌宠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