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元好问《鹧鸪天》词中的隐逸与道家情怀

2016-01-05毕宇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元好问鹧鸪天道家

摘  要:元好问一生创作的词有将近400首,其中《鹧鸪天》词牌数量较多,且贯穿其创作历程。本文重点从《鹧鸪天》词作中分析其隐逸与道教情怀,并揭示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元好问  《鹧鸪天》词  隐逸  道家

一、元好问《鹧鸪天》中隐逸作品展现的独特心路历程

(一)金亡前的隐逸情怀

元好问一生时运不济,年近不惑,方才为官,32岁登进士第,35岁权国史院编修,[1]据《金史·卷五十五》记载:“国史院先尝以谏官兼其职,明昌元年诏谏官不得兼,恐于其奏章私溢己美故也。”又有:“编修官,正八品,女直、汉人各四员。明昌二年罢契丹编修三员,添女直一员。大定十八年用书写出职人。”遗山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作为一名正八品的编修小官,他受着极其不公正的待遇。这段时间前后,遗山写了《鹧鸪天·总道忘忧有杜康》(1222年)、《鹧鸪天·著意朝云复暮云》(1224年)、《鹧鸪天·楼上歌呼倒接》(1225年)、《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1225年)、《鹧鸪天·身外虚名一羽轻》(1229年)等词作,表达自己长期困于科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以及对官场黑暗的痛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遗山37岁初镇平令,38岁转内乡令,40岁开始“丁母张夫人忧,居内乡白鹿原”,42岁“终丧辟南阳令”,后“内迁尚书省都椽”,43岁“在京师官东曹椽吏部主事”,44岁哀宗出奔,他被留守京师,为“左司都事”,他从35岁权国史院编修到44岁汴京失守,中间再除去三年丁艰,一共为宦6年。[2]又据《金史卷·五十五》记载:“左司都事二员,正七品,贞元二年,左右司官,宫中出身、并进士、令史三色人内通选。三年,以监察御史相应人取次禀奏,不复拟注。掌本司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知省内宿直,检校架阁等事。右司所掌同。”元好问在金哀宗国危时受命,也不过得了一个“左司都事”的小官。这对于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意味着“出世”的理想无法实现。[3]幺书仪在《元代文人心态》一书中谈到:强烈的愿望和这种愿望实现的渺茫性之间的冲突,使这些文人感到无所归依,内心充满了痛苦。所以他们心中自然在寻求一方净土,希望让无所慰藉的心灵找到精神的寄托。笔者认为这样的“隐”也不是真隐,只不过是在无奈的社会环境中作出的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

笔者认为元好问在官场中的郁郁不得志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当时,金朝的吏治已经到了腐朽的程度。章宗时,虽“好儒恶吏”,对文人士大夫推崇至极,但明昌党祸发生以后,文人的这种地位已经大大动摇了。同时在章宗时期近侍擅权,致使处于外廷当中的众多文人得不到信任,反而还受到猜疑甚至排斥。章宗卒后,卫绍王即位,之后不久,蒙金战争爆发,卫绍王执政时期,“以暴易仁”。宣宗即位后,并没有实质的改变。[4]《金史·卷十六》赞曰:“宣宗当金源未远,虽乏拨乱反正之材,而有励精图治之志。迹其勤政忧民,中兴之业盖可期也,然而卒无成功者何哉?良由性本猜忌,崇信翙御,奖用吏胥,苛刻成风,举措失当故也。”[5]又据《金史卷·五十一》:“宣宗南渡,吏习日盛,苛刻成风,殆亦多故之秋,急于事功,不免尔欺。自是厥后,仕进之歧既广,侥幸之俗益炽,军伍劳效,杂置令录,门荫右职,迭居朝著,科举取士亦复泛滥,而金治衰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金朝对待文人的政策已完全发生了转变,汉族士人的政治仕途遭到压缩,儒家思想消解,功名意识一定程度上缺失。

(二)金亡后的隐逸情怀

另外,我们从遗山在后期所写的一些《鹧鸪天》词中也可以看到遗山心态的一些变化。遗山于金亡后便不出仕,这当然与其坚守遗民之志有关,同时也与元初建立之时,统治者一度废止了科举,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有关。那么写于这一时期的归隐词与前期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词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悲、丧国之痛结合了起来,这样的隐逸词便更加沉郁和凄凉,所以即便是词人应耶律楚材之请赴京之时,他还是吟出了“苍龙双阙平生恨,只有西山满意青”的词句,当时的词人已然54岁,这种强烈的漂泊失意和抱负未展的情感充斥于胸中。虽然还偶有这样愤世嫉俗的情感喷薄而出,但总体上讲词人老来的心境其实更为平和了。如果说前期主要是因混迹官场无所得而引发归隐之情,那么后期的无归宿感则更加强烈了,也正是这样,词人比以往更加渴望过上隐居田园的生活。如其《鹧鸪天·拍塞车箱满载书》中的“年年此日如川酒,千尺青松尽未枯”,《鹧鸪天·华表归来老令威》中的“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鹧鸪天·枕上清风午梦残》中的“湖山似要闲身管,花柳难将病眼看”,另外还有《鹧鸪天·宿酒消来睡思清》中的“无穷宇宙无穷事,一笑山城打六更”等。从这些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比早期更加超脱。其他如《鹧鸪天·短发如霜久已拼》中的陶潜菊意象,《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中的阮籍酒意象,《鹧鸪天·白白红红小树花》中的邵平瓜意象,《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中的扬雄宅意象,《鹧鸪天·总道狙公不易量》中的咏刘祯、白居易等。这些词作虽无确切编年,但词人的隐逸情怀已经溢于言表。

二、元好问《鹧鸪天》词中的道教情思

值得注意的是,在遗山《鹧鸪天》词牌中也有很多具有道教意象的词作,如《鹧鸪天·寿菊才开三四葩》《鹧鸪天·万古寒光太白精》中的“太白星”意象《鹧鸪天·内府清虚息万缘》中的“地行仙”意象,《鹧鸪天·鹤驭来从玉帝前》中的“鹤、玉帝、群仙”等意象,《鹧鸪天·袅袅香风响佩环》中的“广寒仙子、青鸾”等意象,《鹧鸪天·五福仙娥玉殿来》中的“瑶池、蟠桃”等意象。从内容和思想上来看,这些词大部分和祝寿有关,如“清香未许人间识,先占重阳醉紫”(《鹧鸪天·寿菊才开三四葩》),“倾美醞,祝长年。休辞潋滟十分圆。来年此日称觞处,定有重孙戏膝前”(《鹧鸪天·内府清虚息万缘》),“灵椿不老青松健,花里年年醉管弦”(《鹧鸪天·鹤驭来从玉帝前》),“年年此日称觞处,留得菖蒲驻玉颜”(《鹧鸪天·袅袅香风响佩环》),“年年玉露收残暑,长送新凉入寿杯”(《鹧鸪天·五福仙娥玉殿来》),“壶天自是人难老,长拥笙歌醉洞云”(《鹧鸪天·綵舞萱衣喜气新》)等,有些词作直接题为祝寿词,有些词作表达的就是祝寿之意。当民众面临山河易主、社会动荡的时候,当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的时候,当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时候,全真教产生并兴盛了,元好问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也深受其影响。[6]黑格尔把人类认识最高真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第二种形式是想象(或表象)的意识”,即宗教,这是“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宗教意识“离开自由的客体性相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体方式呈现于观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的要素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宗教便是由客体转到主体内心生活,并将之呈现于观念的一种意识,笔者认为元好问所写的这几首《鹧鸪天》词,便是他接受了当时流行的全真教的宗教意识,从而深入到自己心灵生活,对自我主体的一种观照,他并没有皈依道教,却利用道教来传达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感悟和超脱。

注释:

[1]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16页。

[2]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5页。

[3]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4]元脱脱:《金史·金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0页。

[5]元脱脱:《金史·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29页。

[6]黑格尔:《美学》中译本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9-133页。

参考文献:

[1][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沈文雪.文化版图重构与宋金文学生成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45.

(毕宇甜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猜你喜欢

元好问鹧鸪天道家
唐海民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鹧鸪天·无题
鹧鸪天·写在七夕
漫画道家思想
王汇泉
移巢别处觅雕梁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