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宋词的形式与音声之美

2016-01-05和谈居马拜·叶尔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宋词

和谈+居马拜·叶尔肯

摘  要:宋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具有诸多美学特征,其中,形式之美与音声之美最为突出。词的形式之美主要表现为句式长短错落而又相对整齐;音声之美主要表现为可以按谱歌唱,声调、韵律和谐,节奏富有变化之美。

关键词:宋词  形式之美  音声之美

词,又称“长短句”,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文学样式。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它发源于初盛唐时期,至唐末五代时逐渐走向成熟,在得到文人喜爱并吸引他们参与创作之后,走向雅化之途,从而可以与诗分庭抗礼,在文学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1]后人服膺,遂以为至论,于是“宋词”便地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当然,这种说法存在偏颇,并不是很准确,但是,至少说明宋词成就超卓,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受到后世推崇,也不足为怪。

那么,宋词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能越至宋代诗文之前,与唐诗相提并论?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人们对新兴文学样式的钟爱、宋词在整个词史中的地位及成就最高、宋诗的成就难以超越唐诗、人们对宋文的关注与评价不足,等等。这些原因,都是从外部着眼,都未围绕宋词本身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本文拟深入宋词内部,从其美学特征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揭示宋词为人们所喜爱以及推其为宋代文学代表样式的原因。

一、宋词的形式之美

所谓形式之美,是从书写的角度来看。无论何种作品,都必须首先写在或刻在某种载体之上,然后才能被保存、阅读和欣赏。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古代诗歌,最早的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后来是抄在简帛和纸上,至唐,人们发明了印刷术,就开始大量印刷文学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题壁、碑刻、题画、题扇等多种书写样式,因此也就相应地有了题壁诗词、碑刻诗词、题画诗词、题扇诗词等名称。除去书法本身的因素,从这些样式展现的效果来看,最美的恐怕还是词。

汉魏晋南北朝,五、七言诗定型并逐渐成熟,虽然乐府歌行仍有杂言,但从整体上来看,字数相对固定,形式整齐划一,在书写或阅读时都能感受到一种整饬之美。从这时书法、绘画技巧的高度成熟,王羲之、顾恺之等著名书画家相继出现,这都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隋唐之际,格律诗形成。这种诗歌样式迅速以其整齐划一的句式、抑扬顿挫的平仄、声调和谐的韵律征服了当时的文人,成为深刻影响后世文学和主导诗坛的主要形式。

所谓盛极必衰,唐诗达到顶峰之时,亦是走向衰落之始。审美的疲劳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整齐划一的格律诗,一些有才力的文人开始尝试长短不一的曲子词,并对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有长短的错落变化,又必须遵守整体形式的划一,于是就从晚唐五代,宋词开始逐渐盛行。

从现存的宋词来看,有令、引、近、慢之分,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但无论哪种分类,字句长短错落,则是其主要特征。当然,这与词的音乐性是有关系的,为了依照词调的旋律进行演唱,就不能拘泥于固定的五言或七言,就必须增减字数,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在诗的基础上)增减一两个字,就是真正词的开始。”[2]这个情况到宋代慢词兴起之后,就变得极为普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大致保留了整齐的样式,虽然每一句的字数不尽相同,但上下阕看起来却十分齐整。举例来说,《采桑子》一调,按照词谱规定,总字数为44个字,上阕22字,下阕22字,句式为:上阕7,4,4,7,下阕7,4,4,7,上下阕呈对称状。一阕之内也自然对称,如上阕上半部分是7,4,下半部分是4,7,呈轴对称形制。下半阙亦然。如果写成书法作品,就可看出其错落中有齐整,有一种建筑的形式之美,如晏几道的《采桑子》就是如此:“花前独占春风早,长爱江梅。秀艳清杯,芳意先愁凤管催。寻香已落闲人后,此恨难裁。更晚须来,却恐初开胜未开。”[3]其他如《江城子》《蝶恋花》《玉楼春》《临江仙》《风入松》等都是。

当然,也有很多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调,上阕字数与下阕字数并不相同,一阕之内也不对称,但是,总体上来看,给人的感觉依然浑然一体,依然有齐整之感。如《探春令》共51字,其中上阕26字,下阕25字,上阕的句式是7,5,3,5,3,3,下阕是7,5,7,3,3,可以看到上阕“3,5”的句式在下阕变成了“7”的句式。以蒋捷的一首《探春令》为例:“玉窗蝇字记春寒,满茸丝红处。画翠鸳,双展金蜩翅。未抵我、愁红腻。芳心一点天涯去,絮濛濛遮住。旧对花、弹阮纤琼指。为粉靥,空弹泪。”[4]这种变化,给人一种错落的美感。

当然,还有上下两阕字数、句数都不相同的,这种情况也有一些,如《雨霖铃》上阕句式为4,4,4,6,4,4,6,5,7,7;下阕句式为7,8,6,7,4,8,7,5,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基本上不对称,好像没有上面两种情况那样的形式美感;但从字数上看,该词牌共103字,其中上阕51字,下阕52字,上阕与下阕字数仅差一个字,如果想想古代书写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话,那么,这首词总体上看,依然是很整齐的。

二、宋词的音声之美

词与音乐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必有声谱,然后再有歌词,所谓“倚声填词”,即是指此。因此,音乐性或者说音乐美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说:“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5]从起源来看,词产生于民间,文人最初并未大量参与,其创作也主要是由民间艺人和坊中乐工完成,从流传下来的词作来看,虽然感情真挚、文辞质朴,但艺术技巧却无法与后世词作相比,这可能与词本来就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歌曲有关,如果要做类比的话,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可能有的旋律很好听,但歌词却很俗。

词的传播,早期也与音乐有关。我们知道,词是通过歌儿舞女所唱而广泛传播和流布的,这从柳永传世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6]教坊乐工以柳永所作词配新腔,必须谐洽,才能歌唱,只有这样,才能声辞兼美,才能受人们喜爱。所以《避暑录话》又载:“一西夏归明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7]其所歌者,不仅仅是柳词,还有附载于其上的音乐,由此可见,宋词之美,不仅仅在于文辞,而且也存在于配乐演唱之中。

宋词音声之美的第二个方面是声韵之美。声调、韵律和谐,节奏富于变化,自然有音乐的美感,即便不唱,读来也琅琅上口,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效。如上文所述,词的句式丰富多变,有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不等,穿插排列,读起来就有错落之感,再加上平仄的使用,就更凸显出声调的抑扬起伏,不管是唱还是诵读,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旋律与节奏。如柳永的《彩云归》:“蘅皋向晚蚁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堪伤。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岐一句难忘。”[8]上阕句式为:7字、3字、4字、3字、5字、3字、4字、3字、4字、5字、6字、4字;下阕句式为:2字、4字、3字、4字、4字、4字、4字、3字、4字、6字、3字、8字。从字数来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句式。如果从古音的平仄来分析,结果如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从用韵来看,则用“航、乡、光、肠、茫、伤、凉、香、量、忘”,为《平水韵》的“七阳”,属于一韵到底。这种字数、平仄的交错穿插,加上一韵到底的形式,不仅具有形式的美感,而且具有声调和韵律的美感。

以上仅举数例进行分析,以求管窥宋词在形式和音声方面的美学特征。当然,宋词还有感情之美、辞藻之美、图画之美等诸多美学特征,我们今后将继续研究,使人们对宋词之美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为新疆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宋词汉哈双语对照翻译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410755003]。)

注释: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第577页。

[3][8]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9页,第36页。

[5]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6][7]叶梦得:《避暑录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和谈  居马拜·叶尔肯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

猜你喜欢

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张领的诗
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小茉莉
如何培养学生的宋词鉴赏能力
宋词课程给学生种下文化的种子
宋词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