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的探究
2016-01-04卜雪
卜雪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潮流。它将心理学的研究视点从以往关注心理疾病与障碍的研究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与生活的积极面,即强调人性友好的一面,关注人性的潜能,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丰富了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并拓宽了外延。基于此,立足家庭本位,结合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石,探究适用于中职学生家庭的教育方法。为积极心理学三位一体的适用性研究增添一分合力,以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096-02
很久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由于天生缺陷、脆弱情绪、残酷生存环境、不良基因影响等原因造成的人类各种心理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和补救,针对的是特殊人群,而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为了纠正当时这种心理学研究的不平衡现象,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从“抑郁”专家到“积极心理学之父”,很多研究者在马丁·塞里格曼的呼吁下,开始将眼光投向数量更庞大的普通人,并且意识到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疾病、修复创伤、治疗抑郁,更要关注人的力量,帮助普通人群构造阳光心态,协助心理健康的人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区别于心理病患,面向的是一般人,因此,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三个方面[2]。
1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积极情绪,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不同阶段,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研究过去方面,注重满足、满意等体验;在研究现在方面,注重幸福、快乐等体验;在研究将来方面,注重乐观和希望等体验。
2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
人格的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3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影响一个群体最深的因素往往是这个群体所蕴含的文化。文化不同,对生活满意度的判断也有很大不同。在以个人中心为取向的文化里,理所当然地以他们自己的情感来判断自己的快乐程度。在以集体中心为取向的文化里,人们判断他们是否快乐,更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并且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满意度,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3]。
二、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出现的普遍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是构建中职学生立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的家长还存在着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的思想,一直以来极度忽视家庭教育,其突出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父母所受教育不多,单亲家庭和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比例较大,由此对孩子的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1)有些父母不仅所受教育不多,而且其日常行为有诸如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的行文习惯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2)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甚至是单亲家庭,在这种关系失调的环境中,孩子往往产生一些认知偏差,甚至形成一些不良性格特征。
(3)有些家长过度依赖老师和学校,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家长的责任,甚至对孩子缺乏关心,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逐渐自卑自闭,有的产生怨恨的情绪,危及自身、家庭和社会。
2由于家长自己认识局限导致的负面影响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在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出现两方面走极端的现象。其一是对孩子过分关注,管教到孩子几乎要“窒息”的地步,最终导致孩子产生极度的厌学情绪;其二是对孩子不闻不问,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家长相关教育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的缺乏,他们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诉求往往漠视,或者不知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而把一切原因归结于孩子“不懂事”,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协调。
3对家庭教育缺乏反思意识
通过几次跟家长的个别深入交谈,不难发现在家长身上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并将反思的结果付诸行动。家长们往往跟老师、跟学校抱怨孩子不上进,但极少有家长会自我反思。即使有少数家长在老师的提醒下发现了自身的缺失,也少有深入研究并切实实施的。他们更倾向于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老师、学校,代替他们对孩子进行中职阶段的教育,很少有家长会反思自己能做哪些改变。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父母首先要完成自我悦纳
首先,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就是明确知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审视。要改善孩子的家庭环境,首先要完成家长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并实现自我悦纳。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具体阐释了构建幸福的具体方法。他提出,实现幸福人生应当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要有积极向上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情感(engagement)、要与周围人和谐相处(relationships)、明确行为的目的和意义(meaning and purpose)、使自己产生成就感(accomplishment)[4]。这五方面内容依托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存在,父母想教会孩子寻找幸福人生,首先要重视 “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是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实现的。
2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家长在悦纳自己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很多中职学生长期以来缺乏成功的体验,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往往是被忽略甚至被放弃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自身没有被外界发现的优势。而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后,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正是当前中职学生所缺乏的积极体验。作为家长,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努力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并为其优势的发挥提供平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鼓励,在孩子成功的时候不吝赞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3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过分关心文化成绩往往又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矛盾的焦点。这就需要家长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想法及做法,重视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校学习的重点环节。中职学生在校生活除了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各种学生会组织。在学习之余,家长应多多支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发展其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等,这些对其今后走向社会大有裨益。
4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底线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刻在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水准。中职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段,尤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习气的滋扰而偏离正道,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就十分重要了。要守住底线首先要确立底线,这个底线的确立除了靠社会的宣传导向、学校老师的思想教育,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还是来自于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责任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还应当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体会诸如助人、包容、分享等积极的人生体验,塑造良好品格,最终形成和周围人的友好关系,享受阳光人生。
参考文献:
[1]陶阿丽,许华晨,詹妮,刘玉秀.民办高校实验室开放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
[2]赵乾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非智力素质培养[J].知识经济,2010,(12).
[3]顾忠伟.积极情绪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