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科研背景下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

2016-01-04孙琳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

孙琳玲

摘要:阐述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定义和工作职能,分析目前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智慧科研的基本内涵引出基层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设目标,提出改进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科研;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2-0033-02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指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对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施环节进行系统规划、有效组织、协调及服务的工作人员群体,即通常所说的科研秘书队伍。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能有:在科技处、院系领导的领导下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核和过程管理;负责科研成果的统计和申报;组织协调对外交流活动;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协助制定科研计划和科研管理制度;协助开展科研服务地方;协助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完成日常科研事务等。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是校级和院级、院级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基层科研管理工作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和项目支持,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1目前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员来源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组成有应届毕业生、其他专业岗位转岗的人员、引进人才的家属、管理老前辈等,他们普遍没有系统的管理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科研管理的岗前培训,在管理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上也鲜有深入探索,总的来讲科研管理创新意识不足,在专业水平上普遍不高。

1.2工作任务繁重,不受重视和支持

由于编制的限制,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普遍不仅从事科研管理单项工作,往往兼任办公室行政、教学或学科等管理工作,工作任务繁杂。此外,人们常觉得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上报课题奖项、统计汇总数据,没啥技术含量,看不到在科研改革创新中的影响因素,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重视。

1.3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太稳定

高校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很常见[1],没有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这支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的统筹安排,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渠道很窄,部分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从自己的长期发展角度出发就会考虑转岗,导致优秀基层科研管理人才的流失,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往往缺乏长期固定的专职人员。

1.4机制不够健全,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高校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实行管理人员的统一考核,没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奖励竞争机制不健全,普遍缺少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政策,科研管理系统基本没有相应的评优评奖,对比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系统每年度的评优评先,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多少会受影响。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系统的培训,管理观念和模式依旧,长期下来必然会影响到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智慧科研对基层科研管理工作提出的建设要求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园”含括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作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科研力求在科研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到科研管理的各个细节,实现网络互联与协作;并通过科研综合信息平台与校外相关机构组织紧密联结。

智慧科研要求科研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管理”[2],对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的人员、观念、制度、模式和技术都提出了高标准的建设要求。

2.1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科研管理人员具有高校科研管理特征,需要掌握科研管理的专业知识,比如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等,即使没有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也需要通过后期的专业培训来获得和提升,并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改进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

2.2观念的积极化、现代化

一切管理都要与时俱进,切合管理服务对象的变化。现阶段科研管理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校内科研人员,还有科技服务的校外相关人员。因此在观念上首先要改变,摈弃原有的被动、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代之以积极主动、创新的理念,将人本理念、质本理念、创新理念、知识产权理念融入管理工作中。

2.3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

智慧科研管理以物联网为基础,由一系列的规则和流程支撑,需要有全面、规范、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作为实施保障,只有健全和完善了制度,才能保障科研管理各环节、各子系统的顺利运行。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培养机制、晋升机制等就是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

2.4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

通过网络互联与协作开展的智慧科研,要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吸取行政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中的优点,建立前瞻创新型科研管理新模式,使科研管理更主动、有效、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

2.5技术的智能化、高效化

智慧高效的科研管理需要提高科技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研究。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依托于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智能高效地推进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

3以智慧科研为目标,加强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3.1加强人员专业化指导,开展持续的培训激励

以专业化标准推动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和专业培训,为其创造学历进修机会;积极开展各类科研管理交流活动,鼓励有一定科研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加入到科研项目团队中,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科研技能。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激励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在管理理念上有更新、在学历层次上有提高、在业务水平上有提升,进而促进科研管理工作高效高质有创新。制定相关人事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

3.2推进组织软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团队激励

促进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提升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建设,提炼组织文化精髓,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和传递正能量的工作软环境,鼓励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以热情、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宗旨投入到创新科研管理中,以个人工作绩效最大化推动团队整体工作绩效最大化,实现组织与个人互促共赢飞跃。

3.3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物质精神双激励

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中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进一步明确界定,在绩效分配过程中注重分配的公平性,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相对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绩效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晋升机制,既体现向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倾斜,又要鼓励以业绩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设[3]。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优评先,对消极怠工行为进行一定的惩戒,实行正向奖励与负向奖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

3.4完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丰富评价层面与途径

高校普遍已建立了专任教师的评价机制,并应用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也需要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对象等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现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差异性。同时扩大评价的参与面,除了本部门服务对象的评价外,还包括上级或平级相关人员的评价,此外,可将年终考核与季评或月评相结合,提高互评的频率,促进双方及时了解需求,改进不足。

3.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科研管理的质效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和完善适合本校科研管理的综合平台,将科研项目申报、审核和过程管理,科研成果的统计和申报,对外交流活动组织,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科技服务地方等科研管理内容都纳入其中,并与市级、省级科研管理平台联网共享,通过不同权限的审批操作,实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的信息化、规范化。在科研管理综合平台的使用过程中积极思考研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对平台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在智慧科研的新形势下,高校需要不断进行总结思考,与时俱进地进行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改革探索,打造一支业务精、管理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高效优质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春英.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研究——基于需要层次论视角[J].华中人文论丛,2012,2(3):186—188.

[2]马建,刘卫,许伟,等.智慧科研:让管理更科学——精细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新思维[J].中国科学基金,2011,6(19):331—334.

[3]张翠华.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2):161—162.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
论鼓励扶持新设、小微律师事务所发展对律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加强国企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