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卫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畅想

2016-01-04梁培辉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主体中职语文

梁培辉

摘    要: 中职语文需要推倒树立在课堂里的“墙”,让学生成为课堂里的主角,还其主体地位。然而,语文课堂教育也是一种隐喻,只要遵照自然,顺着学生的秉性,那么有没有“墙”,都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改革

如果依葫芦画瓢,将中学那一套教学方法套用到中职语文课堂上,那么结果不是言者谆谆,就是听者藐藐。中学语文毕竟是学生学习中的骨干课,无论在平时测试还是毕业考中,都占据学生绝大部分的分数,像人格的一部分一样,不可或缺,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担负的责任就不太一般了,不但要教会学生听读写等一般技能,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这样说并不是有意强调中学语文就是一位正宫娘娘,而中职语文则是一个有人格缺陷的地位黯淡的妃嫔,缺乏群众基础和魅力。其实中职语文肩负与中学语言一般的责任,中职生要学会听和写,情感价值观不能歪了或者矮掉半截。只有因材施教,对待中职生需要不一样的手段,这样才能拆掉课堂上长起的犹如被切割过的禾茬儿一般矮高不一的“墙”。

中职卫校的主干课在医学卫生上,语文这种文化课说白了就是点缀,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教育部门抱住了西瓜,又不愿丢掉芝麻。语文课得有机会“染指”中职班级。中职卫校学生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或考不上高中,或家庭经济有限,或处在自我放逐边缘,他们年纪尚幼,父母很乐意送子女到学校里继续受教育,掌握一门技术,待三两年后,在社会上求得一份工作,两全其美。

然而,中职卫校里的学生入学初衷有些带着不情愿,有些则认为书窗看不到远景,没有升学压力,三两年后就进入社会,思想从一开始就松弛了,医学专业课足够他们、去消化,如果再要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做一些深度思考和难度大一点的练习,那么确实有点难为他们。因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刚出道的年轻语文老师,把握不好教学上的度,只要站在教室里,自身就会成为一堵“墙”,学生无法逾越那堵“墙”,理解你的情感世界。

语文教师把自己变成一堵墙,主要还是归咎于自身,追究原因则是渐渐丧失了独立性。中职语文教学也有教学大纲要求,它就像一张年久失修的网,教师把它拿在手中,撒到教室这个池中,捞起目标中的一条条鱼。只是时间久了,鱼儿有长大了的,也有因为营养不良瘦削不堪的,那一张曾经屡试不爽的捕鱼之网已经不适合新的打捞计划,有些鱼儿将游离在网眼之外。

如果语文教师一味遵循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爱好不够了解,或者即使有足够了解,又不敢跳出大纲这个笼子,与学生做一些教学融洽的事情,那么师生关系将不甚融洽。教师的独立性要体现为思考的独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清楚的调查研究,参照教学大纲,但是又不把它捧为圭臬,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可是,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善于读懂大纲,也没有持久精力。而是容易依赖教学大纲,依赖体制,丧失了独立性。“当知识分子与单位体制真正有机结合时,意味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开始衰退与对单位体制依附性的增强”①。体制犹如卡夫卡笔下的城堡,拥有高深宽厚的墙壁,人走了进去,最终会被吞没。

中职教育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一项特色教育。教师如果只能照本宣科,那么自然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如果是一堵墙,就会越来越隐蔽自己,学生自然难以亲近。

教学活动不能失范,语文教育还要在教学大纲里实施,否则会乱了套,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想出很多奇招激活语文课堂,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了体现,学习兴趣也有了激发。这些教学方法的初衷其实都是推倒竖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那一堵墙,使师生在更亲切的互动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形成向上的教学合力,真正得以教学相长,教育得以创新。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导师在课堂上不主讲,不像一般老师那样讲授自己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把课堂全部交给我们,一次课定一个主题,分批让学生到讲台上主讲,再就我们的发言进行评论,借机渗入他相应的研究和阅读心得。那时候,至少我并不是很能适应那位导师与其他导师迥异的授课方法,自己坐在讲台上或者下了讲台,心都是虚虚的,害怕自己讲错了,也担心没有学到东西,心里还是依赖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导师带我们到了广场,没有墙的地方,但是我却缩手缩脚,缺少自信。现在我也做了老师,回过头来想当年那位导师的授课方法,心里还是钦佩他,知道他其实是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让我们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钳制我们的创新,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无论怎样层次的教学,其实都要让学生的心灵之光不被课堂里的墙阻挡,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我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尝试,用不同方法请学生上讲台主讲,朗诵、演讲、辩论、话剧,我尽量不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开始我担心自己有背离教学大纲的嫌疑,能否推倒语文课堂里的墙,扫一扫学生打瞌睡、玩手机、聊天、发呆等不积极的课堂现象。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很喜欢上述教学方法,倦怠的课堂仿佛被打进了一支兴奋剂,大大减少拿语文课堂时间打哈欠的可能。尤其是旷日持久的话剧,从选剧本到排练到最终表演,时间跨度几乎从学期开始到结束,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不减,有模有样地分组排练并基本完成任务。“话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剧本层面,它是文学;在舞台层面,它是艺术。直观层面,它涉及参与者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和写作水平;抽象层面,它涉及参与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②。让学生表演话剧的过程就是使自己走下讲台,带他们走向广场,没有墙的地方,全方位让他们展示才能。

话剧表演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本质上都是拆掉课堂里的“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加深思想上的认识。然而,推倒语文课堂里的“墙”时,不能杂乱无章,不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所不为的时候还是要有所为,话剧亦不能例外。“要遵循相似规律,妥善处理课本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状况,与语文教育根本目标的内在关系,防止将课本剧膨胀化,反对使课本剧游离于常规语文教育活动外成为一种‘作秀,喧宾夺主”③。

几千年前,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时候,教学形式显得很随意,随便找一个没有墙的地方,往地上一坐,师生之间就开始谈论甚至辩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似乎没有相隔着一堵“墙”。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随意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站上了讲台,学生眼前是一堵高高的墙,甚至古老的建筑,他们只有仰起了头,目光沿着峭拔的墙檐,高高的塔尖,才能滑向高远的苍穹,在贫血眩晕的那一刻,才能耀眼地体察到义理或者上帝之光。如今,教育又怀念起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不一定非得站在教师这堵“墙”上才能更接近真理。因为“墙”倒了,天空矮了下来,学生可以更省气力触摸到真理。

教育和生活一样,都是一种隐喻。语文课堂就像芹菜,有时候少不了篱笆,有时候又需要荒野,其实只要遵照自然,顺其秉性,枝干一样挺拔,叶子依然绿和香,你又管它种在哪个地方。

注释:

①龚郑勇.知识分子的另类成长:从自由主义者到政治一分子——从《围城》到《洗澡》[J].山西师大学报.2014.第41卷.5期.

②黄伟林.从西南剧展到新西南剧展[J].贺州学院学报.2014.第30卷.3期.

③秦凤珍.相似论与课本剧[J].四川戏剧.2008.1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主体中职语文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