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留亦影不留
2016-01-04王卓
王卓
星云大师挥毫泼墨七字,诚然是繁华落尽见真淳。我不晓得此为禅之高境,亦或心之宁静,但想这恐怕就是“明月清泉,自在于杯”的平衡,这无非就是“归去来兮,仰天长笑”的淡然。
十余生年,最幻想的地方便是菊花地和瓦尔登湖。原因颇为简单,无非是因为这里似乎有人们心中的天平。亘古通今,许多景点搭上了人文背景这辆车,景为人所托,就像黄鹤楼之于李白,西子湖之于苏轼,汨罗江之于屈原,所以我毫不伪装地说,菊花地乃之于陶潜,瓦尔登湖则之于梭罗。
很久以前的瓦尔登湖宁静安然,伟大的文学家于此自耕自种,自饮自食,方寸小木屋,庭院绿青苔,时而握笔沉思,时而推窗看月。这便是他向往的生活。许多文人墨客书画三千,却难以蜕变为人生的禅师。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庙堂之中。想必梭罗的小隐为他一生反奴运动的大隐埋下了伏笔。我心归隐身不隐,静修冶性诚乃学,慆慢世俗成枯落,心不留亦影不留。
如果说梭罗诠释了“指间的触动、心灵的感动”的话,那么从桃园中走出的靖节五柳必然是墨色、清酒、黄菊的画卷。如果河流可以逆转,那么历史定可倒流,重温南山下芬芳淡泊的岁月。那正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洒脱,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退”的自然,是“不详其字,不解其意”畅然。他的不满,他的傲慢虽让他人不忍,却实在令学生我仰尊几分。门可罗雀,望湖赏花,当世人陷于泥淖,陶潜却选择追求生活质朴的美丽,超然物外,守护心灵那杆秤的平衡。
我们现在逆着时光去看侧影,瓦尔登湖曾宁静安然,如今依旧淡泊清澄;菊花地曾经恬静悠然,如今依旧不卑不亢。名人的世界都有这样一个景致不断在冲刷心智,这也是他们经历风霜雨雪依旧永垂不朽的原因。随着时代的进步,真正做到心不留亦影不留的人早把实在的景致掩埋在书卷中,心中只剩下简单的一杆秤。
许多人称赞钱钟书是“大师风华绝代,文采卓尔不群”,面对诸多的殊荣,他也只是淡然一笑。想来,他若在名利中浮躁一生,那其成就恐怕早会沉浮在时间,被风吹得烟散云消。钱钟书没有娱乐歌星们的时尚装扮,但他守住的那种精神却让晚辈尊其人,慕其名,想必这也是不一样的时尚,不与流俗相争,不为名利所惑。
超然物外,执饮香茗,吟诗望月,低吟浅唱。生命与人生的轨迹都不能由自己决定起点,但它们的重心却由己心所控。金钱权势如同一块吸铁石,让人失重偏离,想必这些人的离去终是尘土。人生的真谛不是简单地春看扶柳夏赏荷,秋拾落叶冬扫雪,也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在咫尺间坚持执念,守护生命的天平,做一棵不卑不亢的大树,半在风里考验,半在明月下安详。摒弃世俗诱惑,让生活在指尖漫开,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保持心中的天平不因世俗的名利而倾斜,且行且歌,且唱且吟,且吟且赏,且赏且行。找寻生命的白莲,人生的菊花,心灵的瓦尔登湖,心不留亦影不留。
【推荐理由】作为刚上高中的孩子,能对人生有如此“澄澈”的见解,实屬难能可贵。文章可圈可点之处有三:一是内涵丰富而发人深省的主题。“淡然”“平凡”应该是本文的主题,但作者不止于此,其认为,作为平凡的我们,应该“保持心中的天平”,正确地看待“淡然”与“平凡”,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一是丰富而详实的材料。无论是开头的星云大师,还是梭罗、陶渊明、钱锺书的例子,都充分印证了作者“淡然与平凡”的观点。三是严谨的篇章结构。文章洋洋洒洒,看似散漫的结构,却有非同一般的严谨,“心不留亦影不留”始终是一根红线穿起富有内蕴的文字。
(荐评:刘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