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再提升
2016-01-04徐跃华李阳新黄介梅
沈 慧 徐跃华 李阳新 黄介梅 李 琮
(安徽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安徽 合肥 23003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再提升
沈 慧 徐跃华 李阳新 黄介梅 李 琮
(安徽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安徽 合肥 230032)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冲击,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发现并提出大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存的突出问题,从实践育人、机制保障、情感教育、改革创新、广泛宣传等四个方面,提出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再提升的有效路径,为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党员质量 提升途径
在十八大报告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12个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当前,在多元文化交互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众形成社会价值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可以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拥有很多时代赋予的特质,具有难能可贵的优秀个人素质和品质,在政治上展现出思想过硬,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想法,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挑战。
(一)价值观多样化态势冲击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各种异质文化,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的一些学生党员,易受到情感和思绪波动的影响,认识问题浮于表面,不可避免受到一些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价值观体系呈多元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尤其在就业形势、升学考研、社会竞争等压力逐年增加的趋势下,有的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困惑,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精神追求,进而出现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理想信念不坚定、入党前后态度不一等现象。
(二)知行分离现象阻碍大学生党员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党员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内容认同度都很高,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因为多元文化思潮、认知程度、实用主义、培养模式、教育环境、竞争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行为表现出矛盾和功利化,进而有部分人表现为道德行为不一致,“口号在左,行动在右”。在调查中,认为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很好或是比较好的有53.2%,认为发挥了作用但不明显的占41.5%,有5.4%的学生认为没有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有效引导学生党员加深对党的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的瓶颈所在。
(三)一些高校在党员再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党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是以“三会一课”为基础平台,其他学习形式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但当前一些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以宣传教育、讲座学习或座谈讨论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模式运用不足,活动形式单一化、程式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育培训实效性不佳。实际调查显示,广大青年愿意接受的党员教育培训形式,依次为组织生活、专题教育、参观学习、社会实践、互动式讨论学习、学习竞赛、党员大会、理论研讨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训中的运用越来越受重视,但创新实践育人平台欠缺,网络教育平台资源未充分开发。
(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尚不健全
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是大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表示相当认同[2]。但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健全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培育效果、构建成果,难以准确衡量,一些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教育缺乏。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质量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
核,是对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引领。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前沿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再教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凝聚思想共识,夯实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重要举措。
(一)以实践育真知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曾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指导,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出发,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党员由内容认同、价值认同,逐步转变为情感认同,最终实现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针对性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教学、传承优良传统主题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在行动等活动,逐步实现理论学习—实践领会—行为内化的引导目的,构建高素质的生力军,从而影响并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二)以机制做保障
1.规范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机制。充分发挥“三会一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理论教育学习,明确学习目标,规范学习范围。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作用,设计基础性作用发挥路径和发展性作用发挥路径。基础性路径针即对全体大学生党员提出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发挥榜样作用的要求,发展性路径针对有特殊才能和典型特点的学生党员提出发挥先进典型作用的要求。
2.设立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建立包括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学业成绩、作用发挥、群众基础等五个一级指标的发展质量考核体系,明确每单项考核要求和标准,通过党员自评、支部点评、学生议评、组织考评的立体式评分办法,定期考核,及时反馈。通过设立党员公告栏、党员亮身份、定期在支部党员大会上汇报个人情况等形式,自觉接受监督。
3.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在培育考核过程中,科学量化的制定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和约束办法,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补充,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惩,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培训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三)以情感聚人心
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仅有认知和行动的统一还不够,情感认同也同样重要。没有情感认同作支撑的价值观,易受非主流文化思潮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只有从情感上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偏不倚。可借助正反实例现身说法、情境角色体验教学、团队辅导训练等方式,开展情感认同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党员的行为指南。
(四)以创新注活力
创新是进步的加速器。通过大力改进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方法,设立兴趣小组,组织开展如典型引领、知识竞答、学习接力等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发挥老党员的模范带领作用,在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觉悟高、素质优、业务强的优秀党员,设立“党员导生”制,领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既借助朋辈教育有效开展一对一帮扶培养,又促进新老党员与时俱进,共同进步。
(五)以宣传造氛围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网络专题学习平台,配合报刊、电视、手机等媒体手段,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效果。利用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论坛、邮件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思想汇报、交流讨论、宣传典型等,尤其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示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文素养、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正能量作用,进一步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王晨艳,李奎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探析——以大学生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37-6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项目(编号:2014xszh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