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点校献疑(四)
2016-01-04任鹏波
任鹏波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广东 云浮 527300)
《古尊宿语录》点校献疑(四)
任鹏波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广东 云浮 527300)
对语言事实的发掘和整理及准确解释是语言研究永恒的基础课题。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重印)之《古尊宿语录》白璧微瑕,本文提出匡补建议若干。
禅籍 《古尊宿语录》 点校献疑
对语言事实的发掘和准确解释是语言研究永恒的基础课题。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重印)之《古尊宿语录》是研究禅宗语言的重要资料,仍白璧微瑕,故本文继续仔细研读思路,提出匡补建议若干。
例1:且教你兄弟行履。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祕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神通妙用。(卷12,201页①)
按:“首楞严”三字下,本书该处有波浪线,而“三昧”二字无波浪线。按照本书体例,“凡经论书名,无论全称或简称,一律加书名线。”(见本书点校凡例第4条)书名线即波浪线。然而,此处“首楞严”三字下书名线未确。“首楞严”三字当非确指《楞严经》。佛教典籍常见“首楞严三昧”五字连读,表示佛家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诸三昧中的一种。如(1)《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问摩诃衍品第十九》:“何等三昧名首楞严三昧?何等为首楞严三昧?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楞严。复有三昧名宝印。何等为宝印三昧?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劝学品第八》:“菩萨摩诃萨欲得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观印三昧、毕法性三昧、毕住相三昧、如金刚三昧……”(3)《首楞严三昧经》:“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势力如是。”
例2:须臾,左右请师为大王说法。师云:“大王左右多,争教老僧说法。”乃约令左右退。师身畔有沙弥文远高生云:“启大王,不是这个左右。”大王乃问:“是什么左右?”对曰:“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卷13,210页)
按:“争教老僧说法”后句号改问号或叹号为好,意义方明确。本句为反诘意,意为大王您环绕左右的束缚很多,老僧我无法说法。按照文意,赵王将“左右”误解为左右侍从,而文远和尚指出是赵王的尊贵名讳阻碍了明心见性,所以不能说法。争,相当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所列疑问代词“怎”的用法,《古尊宿语录》中此种用法颇为多见,例如:(1)师因普请开田回,问:“运阇棃开田不易。”檗云:“众僧作务。”师云:“有烦道用。”檗云:“争敢辞劳!”(卷1,9页)(2)师在百丈,普请开田次。丈问:“运阇棃开田不易。”师云:“随众作务。”丈云:“有烦道用?”师云:“争敢辞劳!”(卷2,31页,直接引用原书标点,点校献疑见本文他例)(3)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卷2,35页)争似,即哪里比得上。(4)佛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卷3,47页)
例3:师示众云:“老僧今夜答话去也,解问者出来!”有僧才出礼拜。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只得个墼子。”(卷13,222页)
按:“礼拜”后应用逗号。“才……”或者“才……便……”是禅宗语录常见的表示瞬时、短时的格式。礼拜句与下文关系紧密,故用逗号为好。
例4:师云:“我不是木头,作么不知。”(卷13,222页)
按:“作么不知”后着问号,为疑问句。作么,相当于“怎么”。全句意为我又不是木头,怎么会不知道呢?又如:“你当哆哆和和时,作么不来问老僧。”(卷12,192页)又如:“佛不会道,我自修行。”(卷12,192页)
例5:问:“如何是法王?”师云:“州里大王是。”云:“和尚不是?”师云:“你拟造反去,都来一个王不认。”(卷13,225-26页)
按:末句应作“你拟造反去?都来一个王不认”,不然意义不明。本句大意为:你想造反吗?连一个大王都不认识!
例6:问:“祖佛大意合为什么人?”师云:“只为今时。”学云:“争奈不得何。”(卷13,226页)
按:“争奈……何”是本书常见疑问句式。又如(1)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千里何明?”进云:“争奈不明何?”(卷15,266页)(2)问:“一摆净尽时如何?”师云:“争奈老僧何?”(卷15,270页)(3)如何是极则事?师云:“争奈在老僧手里何?”(卷15,270页)
例7:问:“如何是大阐提底人?”师云:“老僧答你,还信否?”云:“和尚重言,那敢不信。”(卷13,227页)
按:本句末改问号。大意为和尚的话,我哪里敢不信?禅宗语录类似用例常见,例如:(1)“佛之诚言,那敢不信?”(《指月录》卷6)又如(2)“因僧入室请益赵州和尚柏树子话”。师云:“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僧云:“和尚重言,争敢不信。”(卷23,442页)第(2)例中“争敢”恰与此对应,故可以确证。此
外,“争敢不信”后本书作句号煞句,亦当改为疑问煞句。
例8:问:“如何是道场?”师云:“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脱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卷13,228页)
按:何处句应疑问煞句。禅宗语录常见“何处”表疑问意义。例如:“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卷16,283页)
例9:问:“众机来凑,未审其中事如何?”师云:“我眼本正,不说其中事。”问:“净地不止,是什么人?”师云:“你未是其中人在?”(卷14,238页)
按:“你未是其中人在”一句末用问号,颇费解。此句并非有疑问意义,用句号为好。吕叔湘先生在《释〈景德传灯录〉中的在、著二助词》一文中有如下分析:“在”作语助词用,其类有四,其一,缀于容状之词,表事象之的为如此,今语率于呢前加一着字;其二,与犹字相联系,表某种事象之依然存在;其三,与未字相联系,表某种事象之犹未产生;其四,语涉当来,悬言事象之必为如此。(见于《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59页)本例中,“你未是其中人在”符合吕叔湘先生分析的第三种情况,大意为“你还不是其中人呢”。
例10:问:“开口是有为,如何是无为?”师以手示之云:“者个是无为。”云:“者个是有为,如何是无为?”师云:“无为。”云:“者个是有为?”师云:“是有为。”(卷14,238页)
按:本例颇值得仔细玩味。学僧先问:“开口说话是有为,什么是无为?”赵州和尚以手示之,说:“这个是就是无为。”学僧说:“这个动作也是有为的,请说什么是无为?”赵州不加解释,直接用“无为”二字回答。学僧又反驳:“您已经开口了,这个还是有为。”赵州说还是不加辩解,直接说:“是有为。”细细品读,则禅宗天然忘机的禅趣甚浓。学僧苦苦追问无为的本质,早是拟心即差,故赵州本无意纠缠于此,或以手示之,或随声附和。“者个是有为”后不当用问号,是学僧以陈述事实继续追问的话。笔者根基浅薄,仅陈固陋,以求教大方。
例11:因上东司召文远,文远应诺。师云:“东司上不可与你说佛法也。”(卷14,247页)
按:东司,据《丁福宝佛学大辞典》:“又曰东净,谓禅林东序之厕也。其在西序者即西净也。或以东司为厕之通名,在西者,亦呼为东司。”故本句中“上东司”后断开,句意方明。
按:钻龟,是古代占卜术。钻刺龟里甲,并以火灼,视其裂纹以断吉凶。因什么,就是为什么,或凭什么,表疑问,例如:“百丈当时便合一斧斫杀,因什么到如此?”(卷1,9页)故句末改问号。
例13:师乃有颂:“道人问生死,生死若为论。双林一池水,朗月耀干坤。唤他句上识,此是弄精魂。欲会箇生死,颠人说梦春。”(卷14,250页)
按:“若为”是唐代俗语,即怎么,如何,表示疑问。最著名的用例要算《坛经》中记载的五祖弘忍对慧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见郭朋《坛经校释》第8页)故生死若为论一句用问号意义方明。
例14:上堂云:诸兄弟尽是诸方参寻知识,抉择生死,到处岂无老宿垂慈方便之辞。还有透不得底句么……时有僧出,拟伸问次,师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便下座。
按:此当是五言联语“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本句亦见本书卷9第146页、卷40第757页使用,皆做“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余”。这里,“去去”即远去的意思。另外,“岂无老宿垂慈方便之辞”句疑问煞句为好。
例15:问:“闇中如何辨主?”师云:“务原是什么人坐?”(卷15,261页)
按:本句出自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务原,据卍新续藏第64 册No.1261《祖庭事苑》第一卷《云门录上》:“当作翁源,邑名,在韶州。其邑有灵山,山顶有泉下流,人饮此水者多寿,故以名焉。务。原当从女作婺,在歙州。非此用。”文偃禅师住韶州云门山,《祖庭事苑》说当是。故“务原”当为地名,加专名线。
第二天下午快放学时,杨校长铁青着脸把我喊到了办公室。望着杨校长的脸色,我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心疼。杨校长患有严重的哮喘,十几年了,一进冬天就犯,一犯病就上不来气,有几次都憋得昏死过去。就是这样一个病人,工作起来照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出满勤干满点,一节课都不肯拉下。
例16:问:“承古有言,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未审二祖是了未了?”(卷15,268页)
按:末一句应作:“未审二祖是了?未了?”承上,本句是二选一的选择问句,大意为“不知道二祖是了还是未了”?
例17:饶汝便向这里一时明得,亦是不着便汉。无端跳入屎坑,可中于我衲僧门下过,打脚折。(卷15,270页)
按:“亦是不着便汉”后改逗号,“无端跳入屎坑”后改句号。“不着便汉”和“无端跳入屎坑”是并列关系,都是不得禅法要领的意思。“可中”意为“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可中”一句与下文连贯。
例18:师有时拈拄杖打牀一下云:“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你把钵盂噇饭时,有个钵盂见,行时有个行见,坐时有个坐见。者般底作,与么去就。”把棒一时趁散。(卷16,285页)
按:“者般底作与么去就”不应断开。《白云象林本真禅师语录》有类似表述:“若是通方作者,到者里,必不作与么去就。”“与么去就”是动词“作”的宾语,不当断开。
例19:與僧问投子:“密岩意旨如何?”子云:“须是与么人始得。”(卷16,288页)
按:“與”当是“举(舉)”字形近而误,当出校勘记。按照本书体例,此处当是“举”字。此外,本书卷16第292页、卷20第375页、卷22第412页均见“舉僧问投子”。
例20:举僧辞石霜。霜问:“船去陆去?”僧云:“遇船即船,遇陆即陆。”(卷16,290页)
按:“船去陆去”四字应作“船去?陆去?”意为从水路走还是从陆路走。
例21:示众云:“你等诸人每日上来下去,问讯即不无。若过水时,将什么过?”有久住僧对云:“步。”师深喜之。(卷16,296页)
按:“问讯即不无”当施逗。“即不无”本语录多见,是启下的话。例如:(1)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卷1,1页)(2)回视胜光云:“事即不无,拟心即差。”(卷12,206页)(3)打坐即不无,且道下水船一曲作么生唱?(卷20,376页)
例22:或云:“见即不可子细看”。(卷17,307页)
按:本句应作“见即不可,子细看”。本语录多见“即不可”煞句,例如:(1)师云:“放过即不可。”便打。(卷7,111页)(2)师云:“古人方便即不可,山僧者里也有些子。”(卷46,901页)子细看,又作仔细看,是督促学僧努力精进的意思。如(3)拈起拂子云:“子细看取!一生行脚事毕,或若劬劳?涉,真实自轻……”(卷31,586页)
例23:代云:“但打露柱。”一掴云:“为人自安。”(卷17,317页)
按:“一掴云”费解。应作:“但打露柱一掴。云:‘为人自安。’”
注释:
①此指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2011.7重印)之《古尊宿语录》,下文凡只言某卷某页者,均指本书.
[1]赜藏主.萧莛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cbeta电子佛典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