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未来海上作战环境对两栖舰艇发展的新要求*

2016-01-04吴艳杰陈重阳

舰船电子工程 2016年5期

吴艳杰 陈重阳 吴 晶

(海军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 武汉 430033)



我国未来海上作战环境对两栖舰艇发展的新要求*

吴艳杰陈重阳吴晶

(海军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武汉430033)

摘要近年来,中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东海、南海形势复杂,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给我国南海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局部安全压力增大,所衍生的未来两栖作战环境日趋增多,对两栖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论文分析周边海域存在的形势争端,研究未来可能发生两栖作战的海上环境,浅谈这些环境对发展两栖舰艇提出的要求,对海军两栖装备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周边海域形势; 两栖作战环境; 两栖舰艇; 发展要求

Class NumberTJ410

1引言

近年来,中国周边热点有升有降,海洋权益争端仍在继续[1~2],美国借联合军演与多边安全合作之机,积极介入我国周边事物[3~4],周边国家也积极加大军费投入,军控形势严峻复杂,未来发生海上局部战争的几率增大[5~6],需要研究的海上作战环境也不断增多。不同的海上作战环境对两栖舰艇的性能有不同的需求[7~8],综合研究分析这些性能需求,对我两栖舰艇等装备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东海海域形势分析

2.1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

钓鱼岛存在主权争端问题[9]。从地理上讲,钓鱼岛是“大陆性的”,附属于台湾;从历史主权归属上讲,中国是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的国家。中国政府强调钓鱼岛历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属于非法占领。新世纪以来,日本海上扩张的传统开始复苏,不断强化对海洋领土和可管辖海域的争夺。从撞船事件到钓鱼岛“国有化”,日本更是以美国的支持为筹码,在钓鱼岛问题上步步紧逼,试图压制中国让步。致使中日海空对抗持续,管控难度和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增大。

东海海域划界和油气开发存在争议。东海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和日本、韩国在东海均存在油气资源争议。由于大陆架划界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和日本、韩国各自进入中部地区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都会受到干扰抗议。

此外,日本向海扩张战略对我国台湾甚至南海海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影响。

2.2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连接西太平洋,是东亚海上交通的咽喉,是中国南北海运的交通要道;台湾连接亚太海上重要的商业和战略运输通道,在亚太海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台湾是中国走向大洋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是国家的海洋门户。因此,台湾在中国海上战略拓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一直以来,两岸分离的状态导致台湾问题成为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政、遏制我向海发展的主要战略抓手。

3南海海域形势分析

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接合部,是扼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南海拥有相当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中国进口原油多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这条运输线。因此,南海地区是中国石油运输线的必经之路。以美国为例,对南海航行安全及恐怖分子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装的关注,监视中国等新兴大国的有关活动的需要,使得美国在此地区保持了强大军事力量。

3.1中国与南海邻国的岛礁和海洋划界争端

目前,在中国传统疆界九段线以内的南海岛礁被周边国家占领的情况严重[10],其中越南占据的岛礁最多,达29个,菲律宾其次,占据9个,马来西亚占据5个。除占领岛礁之外,“五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对南海油气资源大肆掠夺,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东南亚国家每年在南海开采的油气当量约5000万吨。

3.2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

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全面接触、充分利用、加强制衡。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多种多边层面和双边层面的交流平台,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与中国建立了全面的接触,不断加强与中国各个领域的合作,而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则有所保留。东南亚各国都争搭中国经济快车,利用机会振兴东南亚。东南亚国家虽然因为历史、地缘和文化的差别,对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和对象,但都奉行大国平衡战略。

4黄海海域形势分析

黄海石油储量大,其中在南黄海己钻井25口。黄海区域的海域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区域内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我国能源供给的稳定性。环黄海区域靠近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京津地区,环黄海区域的安全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国家安全的关键部位。但在黄海海域,中国与韩国、朝鲜存在威胁中国海域安全的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定问题。

此外,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级,威胁黄海海域安全。朝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是亚太地区的战略要冲,也是中国周边的重要战略屏障,历史上,朝鲜半岛的兴衰多次与中国的安危紧密联系。美日韩联合军演刺激朝鲜,使其不断强调拥核地位,并于近期疑似研发并试爆氢弹,说明其研究核武器之心不死,朝鲜半岛局势更加不明朗。

5未来我国可能发生两栖作战的环境分析

综合分析我国附近海域争端形势,未来我国可能发生两栖作战的环境有:

5.1钓鱼岛

日本对钓鱼岛的狼子野心和美国近期的支持态度,加上其战略地位,决定了未来钓鱼岛很可能是我两栖作战中岛屿争夺的战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又称钓鱼岛列岛、钓鱼台列岛。位于台湾岛基隆港东北方90~150海里的东海海面上。由钓鱼岛、黄尾屿、冲北岩、冲南岩、南北小岛和赤尾屿组成,分布在25°30′-26°N、123°-125′30′E之间,总面积约6km2。东南有深逾2000米的冲绳海槽与日本的琉球群岛相隔,距宫古岛约70海里。周围海底底质为基岩、贝壳砂和砂。东南侧为大陆坡。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来自南方的黑潮流经列岛转向东北方,流速甚快,为2~2.5节。

5.2台湾岛

“台独”势力的存在和美国利用台湾牵制我国的目的,加上台湾以及台湾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我国在台湾岛可能发生规模较大的两栖攻击作战。

台湾东部多为山区,机动作战的可能性很小。通往台湾西部的大多道路都被潮沙形成的数公里长的海滨泥地包围。从岛屿北端的台北地区进攻就会很快地转入城区作战,这样就不可能速战速决。在台南和高雄之间的南部地区进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排除上述选择,登陆台湾岛的最理想(尽管不是最好的)目标就在通霄和三湾之间的海岸。台北与台中地区之间的沿海海岸没有令人烦恼的海滨泥地,并且地势开阔适合建立登陆场,有利于展开后续行动。在该地区登陆可成功地把整个岛屿分割成两部分,为后续向北和向南推进奠定基础。

5.3南海诸岛

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非法侵占我南海岛屿,大肆掠夺我南海油气资源;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南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上命脉等因素决定了南海诸岛将是我国未来主要的两栖作战环境之一。

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环礁略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周长46km,中间有一个完整的泻湖,面积约150km2,平均水深9m~10m,中部可达19.5m。礁平台(礁坪)宽数百米至二公里,除了数以百计露出海面的(0.3m~1.5m)礁块外,一般都淹没在海面下0.5m~3m,适于海藻类和其他礁栖生物生长。在环礁的东南角有一缺口,水深3m~8m,是泻湖与外海沟通的唯一水道。附近水深10m~40m处,为环礁外围斜坡,可供舰船锚泊。

南沙群岛的主要岛屿、沙洲有: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安波沙洲、敦谦沙洲、景宏岛、马欢岛和费信岛等。其中以太平岛为最大,太平岛又叫长岛,位于郑和环礁西北部,呈椭圆形,东西长1383m,南北宽416m,面积0.43km2。太平岛平均高出海面约3.8m,岛上有多口水井,水质较好,西南角有码头,称镇南码头,可靠泊驱逐舰。岛南方锚地,水深8m~15m,是良好的避风泊地。目前,太平岛由台军驻占,岛上建有气象站、营房等,设有南沙守备指挥部,一个加强陆战连,总兵力近300人。

5.4南海周边海岸

从东南亚国家对华政策不难看出,南海周边海岸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力图利用大国之间的抗衡,谋求更多的利益,加快本国军事力量发展。近期亚太地区军费增速明显,军控形势严峻复杂。这些不稳定因素决定了南海海域各国的沿岸,也有可能成为我未来两栖战场之一。

5.5黄海沿岸

考虑到抗美援朝战役的历史、朝鲜利用“六方会谈”以及近期对华态度、美日韩联盟的对华封锁战略等因素,黄海海域中朝鲜半岛、日本的沿岸都可能成为未来我两栖攻击作战的环境。

6对我国发展两栖舰艇提出的新要求

纵观未来我国可能发生两栖作战的环境,可以看出我两栖舰艇的装备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6.1能够执行中、低强度的两栖作战,以应对海上局部战争和岛礁争夺

目前钓鱼岛问题和越菲等国非法侵占我南海岛礁的形势,决定了未来我国面临的海上局部战争多以岛礁争夺为主,这就需要我海军力量具备两栖作战能力。岛屿争夺需要作战力量具备较强的侦察预警和电子防御能力,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较强的火力打击能力,且作战手段要多元化。首选力量组合是两栖攻击舰编队,我国两栖舰艇的发展应偏向于两栖攻击舰。

6.2能够执行快速突击登陆作战任务,对朝鲜半岛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近期朝鲜单方面宣布实施了氢弹试爆实验,足以证明其拥核之心不死,朝鲜半岛的局势恶化程度较高。对照以往抗美援朝的历史,我海军力量须具备快速突击登陆作战的能力,要求两栖舰艇的发展需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突发性事件,拓宽处理朝鲜半岛局势的手段,形成陆地、空中和海上立体力量,提高对朝鲜半岛的军事作战能力。

6.3能够执行远洋投送与远洋作战任务,对越菲等国具备两栖威慑能力

南海诸岛中,越菲等国非法占据我众多岛礁,东南亚少数国家借助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在南海的利益进行公开性挑衅和干扰,期望在大国平衡中寻求更大的机遇,我南海资源流失加剧。针对南海被占岛屿离我本土大陆较远的实际,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等远洋型作战工具。但考虑到技术和其他层面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就要求我海军加快两栖舰艇特别是两栖攻击舰艇的发展速度。远洋投送和远洋作战,是两栖攻击舰的一大特色,完整的两栖作战体系,完全可以满足当前我国南海面临的实际情况。两栖威胁力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加强我南海封控能力,而且多元化的登陆手段可以牵制敌方大部分军力,这点在马岛海战中就已经被证实。当时

英国的两栖部队牵制了阿根廷70%的防守力量,使其不敢轻易实施部队机动换防。

6.4能够实施两栖登陆联合作战的有效指控,具备组织指挥大型两栖登陆作战的能力

我国历来主张和平收复台湾,但其战略位置和政治不和谐等因素,使其成为国外大批势力与中国角力的平台。近期,台湾大选时国民党声势明显抵不过民进党,台独势力有所抬头。从前文分析台湾岛的作战环境也可看出,需要我海军具备组织实施大型两栖登陆作战的能力。台湾岛的地理形势并不适合常规的登陆作战,“由舰到岸”或“由舰到目标”才是解决台湾岛地形限制的有力途经。这就要求我两栖舰艇具备相应的登陆和打击能力,两栖舰艇的发展亦偏向于两栖攻击舰。两栖攻击舰可实施立体登陆,可一次输送成建制的登陆兵力和装备,可搭载多种类型的登陆载具,具备较强的机动性,可根据需要选择进攻方向。大型两栖登陆作战能力的形成,可对台形成直接的威胁力,也可为我和平收复台湾增添砝码。

7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未来两栖作战环境对两栖舰艇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两栖舰艇的发展趋势与当前主流的两栖作战力量建设基本一致,即发展性能更加全面的两栖攻击舰艇。两栖攻击舰所具备的能力足以应对我国面临的海上区域形势,发展两栖攻击舰,建立健全两栖作战体系,具备完善的两栖威胁力量,是我国海军当务之急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吴慧,张丹.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建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5):33-35.

[2] 朱陆民,刘燕.中菲南海对峙的深层原因及对东盟的双重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2):27-36.

[3] 刘干城.亚太地区“再平衡”新格局与发展前景[J].亚非纵横,2014(1):19-22.

[4] 李正楼.中日海洋争端中的美国因素[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8):45-49.

[5] 万晓宏.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战略选择[J].战略纵横,2012(7):38-43.

[6] 孟祥青,方柯.2014年世界军事安全形势:大国博弈加剧地区热点难消[J].当代世界,2015(1):10-13.

[7] 吴志丹,董俊涛.两栖攻击舰编队岛礁登陆作战研究[J].海军学术研究,2010 (3):29-30.

[8] 程虹,杨屹.两栖攻击舰发展分析及思考[J].论证与研究,2010(6):1-4.

[9] 陈平平.中日争议岛屿的准确表述及其主权维护的重要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6):93-96.

[10] 张叮叮.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New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Future Martitim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Amphibious Ships

WU YanjieCHEN ChongyanWU Ji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43003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urrounding waters situation is worsening with complex East China Sea, South China Sea situation. The Asia-Po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promoted by America brings new problem for China, with higher local safety pressure, more future amphibious enciroment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amphibious equipment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sistuation and desputes of water surrou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possible future amphibious marine environment is studi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ose environment for amphibious ships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vy amphibious equipment.

Key Wordssurrouding waters situation, amphibious environment, amphibious ship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修回日期:2015年12月23日

基金项目:海军工程大学社科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吴艳杰,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军事航海和装备需求。

中图分类号TJ410

DOI:10.3969/j.issn.1672-9730.2016.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