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哥你走西口》的民俗性分析

2016-01-03袁渊

艺术评鉴 2015年5期

袁渊

摘要:“走西口”是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移民活动,发生于清朝初期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有许多相关民歌,对于中国民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2009年由李三林导演编导的《走西口》片尾曲《哥哥你走西口》为研究对象,研究山西民歌音乐的民俗性特征,体现作品表现出来的“走西口”民族音乐特点。

关键词:走西口 山西民歌 民俗性

“走西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移民活动,受到许多学者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囊括了多个方面,包括移民原因、移民影响、历史影响、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走西口”内容编导的影视文化也是层出不穷,其中2009年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创下央视七年来开年收视之最,获得了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和2010年华鼎“最佳电视剧”奖,谭晶演唱片尾曲《哥哥你走西口》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本文以歌曲《哥哥你走西口》为研究对象,研究“走西口”过程中歌曲表现出的山西民歌的民俗性,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走西口”的背景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移民运动,时间是清初到中国建国时期,最远可追溯到明朝时期,“走西口”的主要人群包括两类:第一类如战俘、被掳者或者犯事潜逃者:第二类寻求生存的人,如农民、商人、工匠等。他们主要来自与晋西、雁北、陕北等土地贫乏的地区,《神木县志》记载:“邑处极边,多沙冈石碛,幅员虽广,而可耕之地计以顷亩,诚不及沃野之十之二三耳,”土地贫瘠导致人们生活困苦,常常出现食不果腹现象。此地区又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常出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的现象,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人们离乡背井寻找生活出路。

此时的内蒙地区以牧业为主,许多土地无人耕种,而自然环境温和,能够满足对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地理位置上又靠近长城,与内地较近,因此成为晋西、雁北、陕北等地人们寻找生活出路的地方。去往内蒙求生的人们经过今山西的杀虎口,进入草原地区进行耕种谋生,由于杀虎口处于京畿西方,这些人通过杀虎口进入内蒙地区被称为“走西口”活动。

二、“走西口”民歌简介

“走西口”成为晋西、雁北、陕北等地人们寻求生活的一种手段,此活动中形成了民族文化,农耕和游牧结合的特色民俗,人们的信仰出现交融、特色民间艺术和音乐等现象。同时,青壮年男子“走西口”谋生,女人在家留守,对外出人的牵挂和思念,形成了特色的民歌艺术形式。如融合了河曲和蒙汉文化等地方性戏曲形成的“二人台”,代表曲为《走西口》,在晋北、陕西、内蒙等地区广泛流传。

根据“走西口”题材的民歌或戏曲在结构上简明扼要,没有复杂的故事情境,以情感著称,这与民歌产生的原因相符合,它表达了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要表达的情感,倾诉了对“走西口”亲人的担忧,“走西口”民歌采用了即兴和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演唱,“走西口”因不同方言和演唱方式的改变,出现多变风格,反过来又影响此地域的民歌,形成了特色的民歌文化,具有相应民俗性。

“走西口”民歌在中国四大民间音乐民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走西口”的移民活动持续了三百多年,无数的悲欢离合故事给民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出现许许多多的《走西口》民歌。为中国民歌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影视艺术带来了大量的题材。

三、《哥哥你走西口》的艺术形象

“走西口”的男人为生存和未来生活的期望离家,女人留守并侍奉父母,思念丈夫,不知何日是归期。送别、叮嘱、思念、盼归等丰富的情感无处可抒发,只能存在人们的意念和想象中。民歌直白又能表达情感的音乐题材,通过演唱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寄托期望,演绎着“走西口”的悲欢离合。经过移民活动,使得《走西口》民歌成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青海、宁夏、甘肃、陕北等地区民歌曲调。“走西口”曲折而感人的情节感动着人们,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展现了“走西口”的悲凉故事和真挚情感,电视剧《走西口》完美而又贴切的演绎了当时人们求生存的艰辛、特殊的婚恋状态。片尾曲《哥哥你走西口》与传统的“二人台”《走西口》在内容上非常接近,在演唱上朗朗上口,一种留守女性的“婆姨歌”,即守家女人抒发情怀的民歌。

开头直接以“妹在家里头、我心跟着哥哥走”为起点,体现了女性歌唱的民歌,为思念“走西口”情人或丈夫而唱,因此歌曲中表现的是留守家庭盼望“走西口”男人的女人形象,通过为“泪蛋蛋只为哥哥流”、“拆散了炕头拆不散骨肉”和“寻不到盼头哥就不撒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情人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有思念流泪,又有坚定不移的等待亲人回归的心态。在“走西口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这几句中点明了思念的人去“走西口”了,远离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达到求生存的愿望,展现出虽然人已憔悴、我心未悔的决心,最终对于“走西口”不知何时能够到头,不能知道思念的人什么时候能够归来,只能“流着眼泪放歌喉”,隔着时空表达自己思念“走西口”的人儿。

四、《哥哥你走西口》的民俗文化特征

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有俗语“十里不同音”,民歌上十分贴切的做出展示。“走西口”的民歌流传了两百多年,唱歌的人包括了山西人、内蒙人、陕西人等地区的人。歌唱者的地域不同,语言不完全相同,出现在演唱时加入自己方言,形成不同的特色“走西口”民歌,出现的版本有民歌版、“二人台”版、信天游版、甚至现在改编的京剧版,无论哪一种版本的“走西口”音乐,都是为了表现“走西口”的情感而作,表达情感直抒胸臆。

“走西口”过程包含着离别、流浪、思念、绝望等情感交织在一起。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以凝练深刻而平白直叙的唱词表现情感,贴近人物的形象。重要的是符合当时的民俗性,电视剧片尾曲《哥哥你走西口》改编了《走西口》的歌唱,采用了类似的演唱风格,表现对于走西口情人的深切思念。词语上采用了口语化,具有民歌口语的特点,如“泪蛋蛋”、“不撒手”口语化词语的使用,具有“走西口”民歌的特色,符合民俗的特征,具有区域特点。

在演唱上以民歌的唱法为主,曲调简单、动听而家常化,唱出民歌的缠绵悱恻,让人感叹不已,配合着电视剧的剧情体现出两代人“走西口”的艰辛,两代女人在对待“走西口”人的期盼,既有难分难舍的分离之苦,又有生活辛酸和无奈的情感。“走西口”是千千万万人的活动,《哥哥你走西口》演唱中保含了对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相连的地方,那里寄托了人们寻求发展的希望,也蕴含了分离的辛酸。

“走西口”文化产生具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及背景,及表现了山西、陕西、内蒙地区的文化,又体现了民族交融和区域文化较的特性,文化交流不是一种简单的交叉作用,这些文化随着中原地区和内蒙地区的文化交融,在“走西口”移民活动中形成了新的文化,既有山西晋商文化中的质朴守信,又有草原民族的剽悍勇武,改变了原有民歌的含蓄性,体现了直接简洁的表现情感。《哥哥你走西口》在歌词和演唱上都展示了这种地方文化特质,展示出特色的民俗性。

五、结语

“走西口”民歌带着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情感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展示出中华儿女在生存活动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电视剧《走西口》的片尾曲在编写上和演唱上都保持了原有民族民俗性,展现出原汁原味的韵味,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风情,对于民俗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技发展对于传统民俗带来巨大的威胁,保持民俗的特色不易,因此,《哥哥你走西口》对于民俗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既保持了原有的艺术文化特色,又能符合现代影视剧的潮流,值得艺术工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