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般的声音:聆听帕胡德的《牧神午后》

2016-01-03徐雨濛

艺术评鉴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彪西长笛

徐雨濛

摘要:《牧神午后》被人们认为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印象主义作品。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开创了一个新的管弦乐时代。而帕胡德的演奏则将长笛的特点性能和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本文包括对《牧神午后》这部作品的简单介绍,以及聆听帕胡德演奏版本的心得与感受。

关键词:《牧神午后》 德彪西 音诗 帕胡德 长笛

午后的阳光,一壶咖啡。宁静之中,悠然领会帕胡德音乐中《牧神午后》的朦胧、惬意情怀。

半睡半醒之中,仿佛依稀跟随笛声进入夏日田园的午后。仿佛是仙女、是仙童在眼前灵犀跳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如童话、如梦境,又如现实,分不清孰真孰假。透入肌肤,又渗入骨髓,可似乎又只是脑海中一缕掠影。曲中人分不清梦与现实,听曲人亦分不清曲与现实。

《牧神午后》——梦幻般的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印象主义作品。同样也被评价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开创了一个新的管弦乐时代,同时投下了一颗重磅的“管弦乐定时炸弹”。

乐曲描述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中午,牧神在森林中小憩,梦中与仙女相拥,然后慵懒的苏醒过来时,回忆梦中情景,再次迷蒙的进入梦乡。故事的一切都是朦胧的,月光、倒影、逃走的仙女看得见却又不见得清晰。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其第一部杰作。他的乐曲不单音响效果朦胧飘忽,曲式结构上也因乐句与乐句间的交炽融汇难以锐意区分。拥有强烈的反古典主义思想和风格,他的表演,有人称赞也有人痛骂,有人欢呼也有人痛骂。但历史是最好的验证家,划时代的意义和抽象而不直接的表现形式造就了《牧神午后》在音乐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面。

乐曲与诗人马拉美的诗意外而完美的结合,使读者感到诗的情调与氛围。德彪西以独特、精细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诗歌中介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这种朦胧、飘忽不定、神秘的境界。成就了如今《牧神午后》的重要地位。马拉美曾经在听了这部作品后给德彪西写信说:“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什么不协和,相反,它以微妙、敏感、迷离的音乐衬托提高了它。”近似完美的曲调,再加上如今帕胡德细腻的演奏,对于听众来说,如同恰好切中诗中幻想、感官、陶醉、幽丽典雅、好像蒙着薄雾的感情。

在帕胡德的《牧神午后》中,最先由长笛引导出迷蒙的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多次出现,不断发展。旋律飘忽不定、迷离朦胧,节奏疏散飘逸、却又忽而紧凑规整,使得整部作品流动着、跌宕着,色彩性顿时明朗起来,使听众不知不觉中沉醉进作曲家营造出迷离奇幻的画面中,帕胡德清澈的音色,如诗如幻、如水般演绎着轻盈流动着的主题片段。最后,音乐越来越轻,暗示着整个如梦幻般的神秘境界逐渐消失,乐曲的最后如果闭上眼睛去聆听,会有种声音渐渐远去的错觉,让人意犹未尽。

帕胡德可以很好的控制声音的强弱,他的演奏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亲近性。在《牧神午后》这部作品中,更是将长笛的特点性能和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音色圆润甜美、悠长绵延,配上德彪西最典型的飘忽不定的调性和疏松散漫的节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本曲中的朦胧多变和扑朔迷离。

帕胡德演奏的速度适中,这与他擅长的轻盈灵巧的快速演奏有些出入,在《牧神午后》一曲中,德彪西使用了大量的长音,所以想要更为极致地表现出德彪西作品中梦幻、飘逸的特点,必须具备平稳充足的气息。而长笛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属于边棱音乐器,并不是靠簧片的震动发声,而是靠气息震动了管壁得以发声,所以,在气息方面,会比其余管乐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对于呼吸换气、声音的持续控制,包括音准、强弱及乐句的完整性要求上也更为困难一些,但是帕胡德又一次显示了大师级的水准,他对于气息的控制能力也可以非常熟练地将其运用,渐强的时候处理的游刃有余,气息始终充沛,渐弱的时候也不会由于气息的减少而使音高滑落。他更加强烈地做出强弱对比,使音乐的戏剧性更突出,演奏出更明显的幻想性效果,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并且能够收放自如,完美的表现了乐句的力度。使整首乐曲更富有表情,意境深远,浑然天成,透出无尽的遐思,更能够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在个别关键的,用以给以某种特殊的暗示的细节也演奏的十分精准,近乎于散化的节奏、以及奇异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了一幅朦胧飘逸、亦真亦幻的自然画面,无处不充满着迤逦绚烂的色彩和仿佛从茂密的树叶罅隙间倾泻下来的温暖光线,实在美不胜收。在《牧神午后》中变化多端且模糊不清的调性中更加准确演奏出每一个音高,以长笛多变的音色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德彪西作品中如水一般灵动的质感,这对于指法技巧上有一定的要求——这必须使演奏者的手指更为灵活、匀指更流畅,再结合之前第一点中所说的气息的运用,才能够使整部作品达到最完美的听觉效果。

帕胡德从一开始便营造出马拉美原作中迷离恍惚的气氛和半梦半现实的世界。长笛演奏出的主题旋律是模仿牧神的笛声,传达出牧神的冥想和欲望,带有一点懒散的倦意。

德彪西的作品以强烈地色彩感、朦胧的画面感、飘逸的节奏感著称,这与长笛的音色气质极为符合,所以用长笛来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可谓十分贴切和恰当。这首《牧神午后前奏曲》又为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完美地诠释了马拉美的原著《牧神午后》,全曲的意境古朴、朦胧、飘渺、扑朔迷离,以德彪西对于音乐的独特领悟和见解,打开了印象派音乐崭新的道路,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笛音如同其外表一般迷人,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聆听帕胡德贵族般的优雅音色,有如被世上最细致的丝绸包围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德彪西长笛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不同材料制作的长笛对音质的影响分析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