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推动威海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2015-12-31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智能企业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政治任务。威海市经信系统按照“大兴学习之风,提高能力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创新突破”的要求,通过全面深入的系统学习,深刻认识了“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十三五”时期的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等,并结合威海实际,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重点,努力推动威海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在产业集群培育上谋求新突破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对推动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威海市大力实施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骨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将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初步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实施产业集群“3+4+3”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个“3”是,加快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好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通过优化聚集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加快建设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拉长一批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专业化园区,推动产业膨胀扩张、做大做强,逐步成为我市制造业新的支柱型产业。

第二个“4”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推动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市场开拓等措施,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促进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品牌效益明显提升,在制造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第三个“3”是,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智能装备、物联网三大未来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培育力度,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使之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力争到“十三五”末,十大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88%提高到95%左右,全市构建起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充满创新活力的制造业体系。

二、在增加有效投入上谋求新突破

大项目建设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投资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新常态下,企业投资意愿降低、有效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打破过去筛选项目追求数量、搞市区平衡的传统思维,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质量和对区域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工业强基、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方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列入明年计划进行重点推进。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技改专项资金,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购置设备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创新融资方式,推广小微企业“无缝续贷”先进经验,探索建立诚信企业白名单制度,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三是推动交流合作。按照“靠大联强,借梯登高”的思路,推动我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行业企业与中国南车、中国重汽、海信集团等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对接,力争进入其产品配套服务体系,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引导我市新材料、船舶、电子信息等企业加快“民参军”步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增长12%。

三、在提高创新能力上谋求新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投入偏低、创新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我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突破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每个产业集群创建1—2个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发中心、威海赛宝研究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药物研究创新服务平台、海洋功能食品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行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集中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等,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研究编制《威海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6—2018)》,力争在高性能碳纤维低成本产业化、高速高精度图像扫描识别处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泰山领军人才工程、威海市英才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建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6000项以上,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0项;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2%。

四、在智能制造领域谋求新突破

智能制造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世界产业革命大潮,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传统制造业装备水平低、自动化率低、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努力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一是强化产业规划指导。加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威海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及推进措施,并配套出台智能制造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智能制造项目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等的扶持力度。

二是推动产业对接合作。加快推动威海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和机器人体验中心建设;每年在我市举办机器人暨智能装备产业对接洽谈会,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行业龙头、科研院所的交流对接,推动智能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促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每年选定2—3个行业、30—50家企业,组织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力争全市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到“十三五”末达到65%。

五、在“互联网+”领域谋求新突破

互联网对各传统行业的变革和颠覆正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也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要抢抓这一机遇,不断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一是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与通讯运营商的沟通衔接,协调推进信号基站、宽带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年内实现4G网络全面覆盖,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65%,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73%,到2020年分别达到93%和90%。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按照“高点定位,顶层设计”的思路,研究制定“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运输设备等领域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依托威海云计算中心,整合全市政府数据中心资源,重点在医疗器械、鱼竿渔具、计算机外设等领域,打造一批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依托高区、环翠区、南海新区等条件成熟的区域,加快物联网、数字出版、云终端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云服务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云终端制造达到80亿元。

猜你喜欢

智能企业发展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