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政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2015-12-31魏礼群
魏礼群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震荡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举行国际论坛,集中研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的重大课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应当说很及时,也很有必要。这对于促进新兴经济体经济转型与合作,共同拓展经济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一般说来,当今世界新兴经济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增长水平的紧迫任务。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一样,各国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做法与路径必然也不相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转入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近两年,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鲜明特点,是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化进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向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实现更高形态、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简政放权取得前有未有的进展。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本届政府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提前两年多实现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目前,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40多项;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制改为年报制;分四批取消211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减少三分之一;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多数省(市、区)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40%,有的超过70%。简政放权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两年多时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2000多万个,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1万户,新登记企业中,90%是小微企业,96.3%是私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也有较快发展。
二是在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中完善市场监管。简政放权是要把本属于市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交出去,充分尊重它们的权利和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但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二者不可或缺,不能偏废。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着力创新和加强政府监管。近两年来,国务院确立了“放管服结合”的改革思路,强调搞好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包括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查处经济、金融、财税领域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网上服务,推进由“进多个门,办一件事”向“进一个门,办所有事”的服务模式转变。
三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宏观调控。近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是确立了“区间调控”的宏观调控思路,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居民收入、消费价格等宏观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除了重视对经济“量”的调控外,还重视经济“质”的提升,提出了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组合性的宏观调控目标。二是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采取“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对可能滑出合理区间的重要影响变量进行预调、微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三是创新宏观政策工具。在综合运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的结合,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结合,长期政策和短期措施的结合。可以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无形之手”“有形之手”共同发力
通过深化简政放权和创新宏观调控的一系列举措,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十天前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9%,其中,一、二季度都增长7%,三季度为6.9%。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在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还要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基础上取得的,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的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现在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要比过去大很多。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比预期的好。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超过全年的预期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举措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势温和。这些都显示,中国经济转型中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进展。从供给结构变化看,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4%,占GDP的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从内需结构变化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看,国民收入分配继续向居民倾斜。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这些说明,中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由依靠过高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新经济成长迅速。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互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形成。
总之,中国政府一手抓简政放权,着力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手抓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努力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共同发力、协调并用。这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体制改革还处于攻坚期,结构调整正值阵痛期,动力转换仍在过渡期。
经济转型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释放更多的红利、开拓更大的空间。
第一,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为进一步打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空间,国务院决定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日前,国务院决定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此类事项,原则上全部取消。同时,要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从2018年起,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管理从自贸区扩展到全国,从外资扩展到内资,将有助于破除束缚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要加快市场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改革,扩大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对一些重要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固定下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更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和规则放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上,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并动员公众、媒体等参与监督,形成“大监管”合力。要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监管系统,构建“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特别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消费市场监管,推动建立服务业监管标准,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第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结合”、“近期调控和长远调控结合”、“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结合”等,及时完善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近期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体系改革,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公共产品投资力度,加强公私合作项目(PPP)的落地。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审慎和稳健,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实施相机调控。要实施更有力的产业政策、国土政策,并使各项政策工具协同发挥作用。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加强与国际宏观调控的协调越来越重要。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