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
2015-12-31郭美甜
郭美甜
【摘要】体育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及针对性,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标而言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文章立足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意义以及进一步融合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积极意义 基本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05-01
素质教育目标下,小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锻炼学生的体能,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还需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促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要实现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兴趣的养成,就需要从学生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新奇有效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积极意义分析
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主要是跑步、广播体操和球类锻炼等,这些活动的模式相对单一,且缺乏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主观心态多是出于教师们的强制管理,而并非出于自身兴趣。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不仅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充分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体育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对游戏本身有较强的兴趣,利用游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展自身,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身体因素充分参与到游戏过程中能够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体育游戏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学生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除了符合学生本身的好玩天性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从游戏中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在动静结合中形成基本的逻辑判断思维,并更好的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另外,体育游戏具有情绪引导作用。体育游戏本身所含有的道德引导因素和价值观念引导因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心,在游戏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加强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基本措施分析
(一)依据学生基本特征,合理设置游戏类型
体育游戏活动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需要科学分析学生的基本特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科学设置游戏类型,特别是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不同的体育游戏活动。举例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们本身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对有效,其对游戏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游戏本身的故事性、情境性和画面感。此时,教师就应当针对学生的基本特征,为低年级的学生设置更多新奇有趣的游戏,既可以通过故事刺激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舞蹈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游戏中进行锻炼。教师可以孙悟空的花果山作为故事背景,让学生分成几组,一组学生搭成山的形状,另外一组穿越“花果山”“水帘洞”等,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能最先穿越完毕。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具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本身对游戏所具有的情节性不感兴趣,更愿意参加到竞技性的游戏活动中,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锻炼内容,为学生设置比赛规则,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严格要求动作的规范性等,利用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体育技能。
(二)科学掌握游戏节奏,提升游戏针对性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规则性能够使教师采用适当的规则和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为了加强游戏的针对性,教师在设置游戏项目时要从游戏的目的、意义出发,让学生了解游戏的针对性,更好的引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例如,为了提升学生跳跃能力,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方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三支队伍,然后配成纵队,教师在运动场上画上直径为1米的圆圈,圆圈中放上绳子,然后每一对的人员先在起跑线的一段开始快跑,然后从圆圈里拿出绳子跳绳10次,随后再跑回起跑线,并站在队伍的最后方,每个纵队依次进行,直到纵队的学生跑完为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游戏规则即每个学生必须要与后一名学生击掌三次后才能起跑,且跳完绳子之后绳子必须放在圆圈内的指定位置。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设置增加学生锻炼中的兴奋程度,并促使学生在跑跳的同时增加自身敏捷性,促使身体和智力协调发展。
当前体育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适用,但是游戏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仍然缺乏必要的注意和把握,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时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游戏方式与体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琼.智慧的体育人 追梦的体育人——宿迁市小学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心得[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
[2]王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J]. 小学科学(教师).2010(03)
[3]肖建松,杨光.在篮球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探讨[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