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多晶硅生产技术及发展现状
2015-12-31李燕
李 燕
(北洋国家精馏技术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072)
能源枯竭、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太阳能因其绿色环保以及取之不尽的优势而得到广泛关注。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光电转化、光热转化、光生转化等。其中,光电转化是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高纯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原材料。多晶硅的制造关系到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在实际生产中,高纯多晶硅还未大规模发展和普及,主要原因是制造成本高、产品要求高以及产率低等问题。制造高纯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徳、日、美等国掌握。数据显示,我国有95%的多晶硅依靠进口[1]。本文对高纯多晶硅生产技术进行分析,并探索其技术发展。
1 生产方法介绍
1.1 改良西门子法
西门子法是由德国Sicmens公司于1954年开发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从发明到产业化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给超高纯硅制备技术带来了技术变革。西门子早期的技术方法是采用SiHCl3与H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在硅芯上沉淀Si。西门子技术经过了3代技术革新,通常将第3代西门子生产多晶工艺称为改良西门子方法。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以往的技术上增加了SiCl4氢化工艺和对尾气回收装置系统[2]。改良西门子工艺方法,第1步主要是制备高纯HCl,用于后续工艺使用;第2步是高纯HCl在流化床上与工业级别的Si于300℃~400℃进行反应,得到SiHCl3。接下来,采用精馏提纯方法进行SiHCl3提纯。提纯指标为达到十亿分之一级别。提出SiHCl3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高纯度的多晶硅。在该过程中产生的尾气采用干法回收技术分离和回收,分离得到的SiCl4与H2反应得SiHCl3,返回到主反应中继续提纯。改良西门子法具有先进的生产路线以及自动化设备,全球有75%~80%的高纯多晶硅生产都是采用此方法[3]。不足之处是,工艺流程复杂、设备要求高、能耗高以及副产物多。
1.2 硅烷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SiH4在加热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高纯多晶硅。硅烷法有多种方法,如日本的硅化镁法、美国的新硅烷法以及歧化法。日本硅化镁方法是,硅化镁与氯化铵在液态NH3溶液中合成SiH4,反应温度为273K,所制备的SiH4在加热条件下通过提纯工艺制备出高纯多晶硅。该方法特点是,投资成本高、能耗大、生产过程极度危险。
美国歧化法是以H2、工业Si以及SiCl4为原料,在773K、3.55MPa的流化床内发生反应生产SiHCl3。产物与 H2进一步发生歧化反应,得到SiH2Cl2;SiH2Cl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得到SiH4;所生产的SiH4在流化床内发生反应,制备出棒状或者粒状的高纯多晶硅产品。
新硅烷法是由MEMC开发的技术。原料是SiF4、NaAlH4。该反应中没有氯参加。新硅烷法主要有2种生产方法:一种是原料NaSiF6(为磷肥副产物),与SiF4在加热条件下得到SiH4;另外一种是以 H2、石英、NaAlF4、Na、H2SO4为原料制备SiH4。
3种硅烷法优、缺点分析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3种硅烷法优、缺点分析
1.3 流化床法
早年,美国公司开发的高纯多晶硅制备工艺方法,简称为FBR。该方法是在流化床上进行高纯多晶硅的制备。流化床法主要有2种方法。第1种是将歧化法与流化床结合在一起,叫SiHCl3流化床法;第2种方法是将新硅烷法与流化床反应结合在一起叫硅烷流化床法。
1.4 金属还原法
金属还原法主要是利用金属的还原性强于Si单质的特性。在生产高纯多晶硅中采用的金属有Na和Zn 2种金属。Na还原反应主要是Na与SiCl4或者SiF4发生置换反应。生产多晶硅的纯度主要是由原材料纯度决定。Zn还原法要求颗粒的粒度小于250μm,在高温下气态SiC4与气态Zn发生置换反应,制备出高纯多晶硅。该方法具有设备数目少、投资资金少、操作方法简单以及生产周期短的优点。缺点是,将金属从固态转化为气态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多晶硅的纯度受原料影响大且纯度低。
1.5 冶金方法
该方法以工业级Si为原料,采用等离子高温熔炼法、电子高温方法等,通过高温氧化还原反应制备高纯度多晶硅。冶金工艺主要特点是,选择纯度高的工业级Si原料,在熔炼区内将Si生成硅锭,然后,将硅锭中的杂质除掉,再进行第2次熔炼除渣,最终制备出高纯多晶硅。张济祥等[3]对酸洗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破碎方式、粒度、酸的类别和浓度、温度以及温度对工业级硅的除渣影响等问题,得到最优条件:固液质量比为4∶1、洗剂时间为5h、粒度38μm~160μm、温度在50℃。L.J.Geerligs等以炭粉、石英砂为原料,等离子加热还原,通过冶金方法制备出了高纯多晶硅。实验数据显示,该工艺能耗比改良型西门子工艺减少1/4,同时,生产的多晶硅中有害元素P、B含量也降低。
2 新技术进展
由日本Tokuyama公司开发的新型技术气液共同沉积法是西门子方法的改进。该工艺如图1所示。在电流作用下温度升高到1 500℃。此时,H2以及SiHCl3在石墨管内发生反应,生成液相硅。重力作用下硅沉淀在容器底部,形成固体颗粒状多晶硅。该方法温度高,还原率也增加,使得多晶硅生长速度加快。但是,该方法中杂质石墨以及重金属含量高,使得多晶硅纯度降低。
由INTERSOLAR(俄罗斯)以及美国开发的无氯技术具有很好的前途。该工艺采用工业级Si为原料,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Si(OC2H5)3H;该物质在高温下分解为硅烷以及Si(OC2H5)4;硅烷在900℃时能够发生分解反应,得到多晶硅和氢气。
图1 气液共同沉积法
3 展望
从改良西门子工艺入手,在控制技术上突破,探索四氯化硅的纯度技术改进。改良西门子技术仍是未来技术的主流,而冶金方法也将不断成熟。
[1] 张妙鹤,唐安江,韦德举.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工艺的比较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2)10-11.
[2] 龙桂花,吴彬,韩松,等.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18(1):386-391.
[3] 张济祥,许金泉,周京明,等.酸洗法去除工业硅中金属杂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38(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