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随和引领之间
2015-12-31窦桂梅
让追随者成为引领者,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追随什么,引领什么”?在我看来,在追随和引领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载体,那就是课程。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清华附小的“I+X”课程建构。
先从三个小故事讲起。第一个故事,一个名叫王思维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于是,他经常在数学课上画画,这个现象被新来的数学老师江老师发现了。王思维问江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学不好数学,越到高年级,就越觉得困难。江老师告诉他,你可以用你的理解,创编一些情景,以画画的方式来帮助你完成数学学习。三年过去了,在江老师帮助下,王思维完成了许多个人创作。他把每一个单元都创编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里设置了一些人物。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他发现很多问题都在生活中、在情景中,渐渐地,他在形象感知中理解了数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创作积累起来,最终形成了一本沉甸甸的《小鬼成长记》。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学科教学最终是指向学生的学科素养的。
第二个故事,关于我们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付老师。我们学校主张采取课程整合的方式来教学。每位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必须整合班级课程,体现全科教学的理念。付老师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她除了教美术课,还兼教数学课和科学课。她在教数学课的时候,与语文老师一起把中文的数目字也教了。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是语文教语文的,数学教数学的。通过课程整合后,付老师就有意识地把这个内容进行了整合,教给孩子们什么时候用中文的数目字,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此外,付老师还在美术课上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色彩选出最喜欢的数字,接着画出喜欢的数字的形状,然后用手撕出这样的图形,用这些作品在教室的后墙上出了一期班报。每一个数字、每一种理解都是孩子们对图形的二次开发。这就是我们学校现在所追求的样态。
第三个故事,关于一位班主任老师和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特别贪玩,他的父母并不是学自然科学的,可是这个孩子天生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他很喜爱昆虫,家长也没太当回事。有一次暑假,他们家的饭桌前落下了两只苍蝇,他爸爸刚要打苍蝇的时候,他就跟爸爸说千万不能打这两只苍蝇,说它们是一公一母,因为有一只的腿上有毛,另外一只腿上没毛,请爸爸不要打扰它们。眼看就要小升初了,他爸爸特别苦恼,就找到了班主任。他的班主任何老师说服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的这种兴趣爱好,并且引导孩子将这个爱好融入到对语文的理解当中。何老师告诉这个孩子,你的日记可以写每天观察到的昆虫,同时建议这个孩子读《昆虫记》。就这样,在老师的坚持下,他的爸爸也转变了观念,和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这个故事引起了我们的一个思考,当一个孩子有这样的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和课程改革需要实现怎样的认识和判断呢?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帮助一个学生实现自我成功,融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所谓的核心思想就是不能把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分割。每个时期都是一个整合,尤其是基础教育,当我们今天真正完成整合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培养的孩子是综合的、是完整的。所以,承前才能启后,审视才能前瞻,系统才能和谐。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呢?在今天学科需要深化整合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主题教学,通过主题教学,我们指向价值观取向,在生成过程中充分体现情感、思辩、体验与生成。在2014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们学校获得了一等奖,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必须立足主题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实现价值观取向育人和课题整合下的思考。这四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去了北京市六所幼儿园,每次半天时间,这一经历让我深受刺激。原来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在幼儿园一切为了情感、体验,一切都以活动为主。到了小学以后,一切以知识学科为体系。在听课中,我了解了每一天孩子们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同时我也发现学科本位其实是很可怕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每一位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很想把他的工作完成,每一个学科都是这样要求的,但是,我认为教育并不是越细越好、越深越好,由此,如何衔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实现整合。
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没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思考,如何谈及引领?
首先,我们把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理念做了一个大的整合,出台了我们的行动纲领,每一年都有相应的修订。在行动纲领里,我们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当下样态:健康、阳光、乐学。我们把健康、阳光、乐学细化为清华附小儿童的核心思想,同时构成了清华附小育人的最基本的核心素养。那么,我们依靠什么去实现呢?那就是“I+X”课程。
“I+X”课程构成了学校的整体办学体系。有了理念和顶层设计以后,如何落实课程目标?我们把国家课程整合成五大领域,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二圆同心。“I+X”中的“I”是一个基础,如此,我们就要给“I”做“手术”,把原来国家课程的100%变成70%,剩下的匀给X。给“I”做“手术”,就要对课程结构进行研究,不断优化国家课程,不断地寻找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黄金分割。如今,清华附小已经走在了由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的路上。这个课程改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提供一个真正的课程供给力,这个供给力是基于我们培养人的目的出发的。
接下来请大家来看看我们的行动。我选几件重要的事情来谈。第一件事情,制定标准并研发课堂操作单。这件事情已经做了十多年,每一个学科必须在整合思维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去思考编写的标准。如此,十年磨一剑,先从语文编起。许多年轻教师学历高,但是素养还有待提高。这些老师拿着薄薄的一本课程标准,在讲台上往往找不到方向。如今,清华附小的核心课程里都有标准,由12 本改为六本,加入整合元素,当然,整合不是“乱炖”,是借力、生力。如此,我们的课程质量也得到了相应提升。清华附小以这样的方式提升了教师的备课能力、专业素养,解决了语文课究竟教什么的问题。这个标准出台后,还有一个课堂操作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课堂操作单,这就是教师不断研发的过程。
第二件是课程设置。从三个纬度——时间、空间、内容上入手,大到90 分钟,小到10 分钟。每个学期,我们的团队都要聚集在一起“糅”、改。我们主要是从课时设置上入手,思考如何把健康的课程纳入体系,这就必须要实现优化整合。我们每个学期都要调整课程表,不断实现板块化、整合化、大时间小推进、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和特色性。
第三件事情,是通过主题教学撬动课程改革。我们以主题教学为基点,以此来撬动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实现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外整合。清华附小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是健康、阳光、乐学。经过整合优化后,每天体育“三个一”: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体育大课间、每天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流汗、有趣、技能、安全是每个孩子每天的自然样态。
让追随者成为引领者,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没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思考,如何谈及引领?由此,价值观澄清才能走向价值引领,这是转变观念的第一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第一次就要把第一枚扣子准确地扣好。我想,我们的引领、我们的思考还远远不够,但是只要改变,只要继续追随,其实改变自然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