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治的创新之举
2015-12-31黄培东
文/黄培东 孟 凯
及时准确地获取产品质量信息,运用科技手段分析研判产品质量问题或缺陷,无疑对指导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让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工作走进社会,正是上海依托信息技术,推进质量社会共治的新探索、新尝试。
依托信息技术创新质量监管
上海的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工作(以下简称“监测工作”),是以居民社区、街道(镇)市场监督管理所为依托,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街道(镇)和社区,通过设立监测点,持续、系统地收集和监测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企业信息、伤害或者缺陷信息等),并及时传输、统计和分析信息,研判伤害成因、特点及产品缺陷类型,最终为质量管理部门制定质量安全政策、实施质量安全管理、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等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 有利于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
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建立,着眼于质监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整合(特别是与最广泛的社区相结合),使质量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最基层组织,将质量工作的服务面扩展至社会的最广大民众,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工作的社会覆盖面,有助于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
2. 有利于提高质量信息采集的效率
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建立,着眼于发挥社区固有平台的优势和贴近市民的特点,力求缩短信息采集距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实现质监部门更快速地获取质量信息,更高效地发现质量问题,更有效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3. 有利于提高质量宣传引导的效果
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建立,着眼于发挥社区在人力(如居委会、志愿者)、物力(如宣传栏、电子屏)等资源优势,力求及时将质量信息广而告知社区居民,有助于拓宽质量宣传的渠道,提高质量引导的效果。
4. 有利于推动服务型质监建设
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建立,着眼于利用“质量进社区”等成熟的质量工作经验,一方面将工作重心下沉,拉近质监部门与居民之间的距离,通过近距离服务广大民众,妥善解决群众质量抱怨,有助于实现质量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向社会展示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将监测点逐步发展成为质量工作的服务点和便民点,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质量问题、表达意见建议的渠道,满足民众“足不出户”参与质量监督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质监部门服务百姓的能力,促进服务型质监建设。
5. 有利于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水平
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设立,着眼于拓宽问题发现机制,在原有“正向查找”的同时,增加了“问题导向”和“反向倒查”机制,通过持续收集产品质量问题信息,反向查找存在问题,研判和锁定不安全产品,有助于为科学制定质量安全政策、指导质量监管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搭建统一的产品伤害监测网络
以质量社会共治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搭建全市统一的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网络。此项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实现对本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监管方式、方法和效能的提升。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居民社区是重要载体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载体。在社区、区(县)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的“三位一体”监测工作体系中,居民社区被吸纳进大质量工作机制中,承担着质量知识宣传、产品伤害信息收集和上报、缺陷召回信息发布等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的建立,有效实现了质监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整合,使质量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质量工作的直接社会覆盖面,必将有助于质量社会共治局面的形成。
2. 信息数据是重要工具
在现代政府监管中,信息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监管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数据,能有效节约其他物质性监管资源,提高政府部门监管的效能。传统的产品质量信息采集渠道,主要包括质监部门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机构产品检验、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等,但这些方式不能涵盖所有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存在信息归集的延时和滞后的弊端。而监测工作中,居民可以及时通过监测点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等信息上传质监部门,质监部门也可以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等信息下达社区,并对归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处置意见。在此过程中,信息始终贯穿各个环节,成为监测工作的重要工具。
3. 问题导向是重要方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问题日趋复杂、多样,对以检查、抽查、调查、核查等“正向查找”机制为主要依托的传统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以产品监督抽查为例,由于缺乏“问题导向”机制,监督抽查计划编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监测工作主要使用 “反向倒查”的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监测系统归集信息、梳理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倒查根源,研判和锁定不安全产品,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指导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缺陷召回、执法查处等工作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监测工作,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符合政府质量工作“放、管、治”的新趋势、新要求。
推进监测工作向纵深发展
按照总体布局和规划,未来的几年里,上海将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建成一批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点,初步构建起一套符合地区实际的质量信息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管理制度,为全国推动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监测工作发展积累经验。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朝着“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有序推进。
1. 完善工作体系,加快推进监测工作系统化建设
进一步巩固社区、区(县)市场监管局、市质监局“三位一体”的监测工作体系,明确任务分工,界定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要发挥社区的工作载体和平台作用,逐步增加试点社区数量,强健其作为监测工作的“四肢”功能。要发挥区(县)市场监管局的桥梁作用,加强监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对信息的汇总、筛查、处理能力。要发挥市质监局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组织指挥、分析研判、统筹协调能力。
针对监测工作兼具技术性和行政性的特点,加快联动机制建设。对内要建立“行政与技术有机融合”机制,加强市质监局与技术机构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对外要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加强社区、质监和疾控、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充分挖掘各部门信息资源,形成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机制。
2. 强化信息处置,加快推进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
在技术手段上,要注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开发专门的手机APP,实现信息采集的“在线录入与传输”。在人员配备上,要积极引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扩充信息采集人员的数量。在采集渠道上,要注重挖掘社区潜力,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现有信息采集渠道,提高信息传递效能。
加快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和专业技术力量培育,提升大数据挖掘能力和对产品伤害、缺陷信息的专业甄别、分析、研判能力。加快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缺陷判定模型,实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衔接。
结合“问题导向”需要,深入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发挥其在指导产品质量风险预警、质量安全监管、缺陷产品召回等工作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逐步加大质量信息面向社会的发布数量和频次,扩大质量知识、工作动态、预警信息等的传播效率。
3. 注重有序管理,加快监测工作规范化建设
正视监测工作正处于探索起步的实际,大力推进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着眼于总体布局,制定出台社区产品伤害和缺陷信息的管理办法,明确监测信息使用与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职责分工、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要着眼于程序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为监测系统建设的规范、有序创造良好条件。
注重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以实现质量社会共治为目标,推动全社会参与。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认识、熟悉、理解、认同并参与到监测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合力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对监测信息平台、工作体系、舆论宣传、课题研究、专项立法等工作的政策和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