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复肝颗粒加热敏灸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
2015-12-31王红霞,党中勤,许戈林等
参芪复肝颗粒加热敏灸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
王红霞党中勤许戈林1李鲜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目的评价参芪复肝颗粒加腧穴热敏化艾灸(热敏灸)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干扰素(IFN)+利巴韦林(RBV)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HC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IFNα-2a,同时口服RBV;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参芪复肝颗粒及热敏灸。两组均以24 w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丙肝炎病毒(HCV)-RNA及肝脾彩超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5.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1.43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恢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抑制HCV-RNA及改善肝脾彩超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在发生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减少、胃肠道症状及精神抑郁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复肝颗粒加热敏灸对IFN+RBV治疗CHC有减毒增效作用,且安全可靠,为理想的优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参芪复肝颗粒;腧穴热敏化;慢性艾灸;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2009b360005)
通讯作者:党中勤 (1965-),男,主任中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系疾病研究。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第一作者:王红霞 (1974-),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肝胆脾胃系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研究。
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干扰素(IFN)+利巴韦林(RBV)〔1〕,但该方案疗效有限,且部分患者因其存在毒副作用不能耐受治疗。参芪复肝颗粒是我院肝胆脾胃病科治疗CHC的协定处方,腧穴热敏化艾灸(热敏炎)是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初步临床观察表明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护肝、增强抗病毒作用及有效减轻IFN+RBV的毒副作用等功效。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参芪复肝颗粒联合热敏灸对IFN+RBV治疗CHC的减毒增效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我院肝胆脾胃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6.13±10.28)岁;病程(3.23±1.07)年;基因分型:1b型16例,2a型1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5.98±11.89)岁;病程(3.06±1.27)年;基因分型:1b型17例,2a型1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及《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所定CHC临床诊断标准;除外其他型肝炎;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HCV)及PCR HCV-RNA阳性。
1.2.2中医疾病及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标准〔4〕。肝郁脾虚证主症:右胁胀痛,纳差,腹胀,乏力;次症:恶心嗳气,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烦躁易怒,舌质淡(暗),脉弦或弦细。
1.3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符合CHC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不符合CHC诊断标准者;合并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患者;由药物中毒、乙醇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肺、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5研究方法
1.5.1治疗方法对照组:①IFNα-2a(迪恩安,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80104)6 MU皮下注射,1次/d,4 w后改为6 MU皮下注射,隔日1次;②口服RBV片(北京市双鹭药业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218),早晨300 mg、中午300 mg、晚上400 mg,用温开水送服。③保肝治疗: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利欣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190)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应用4 w后,序贯用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胶囊,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191),3粒/次(150 mg),3次/d,用温开水送服,序贯治疗4 w后停药。治疗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加用以下治疗:①参芪复肝颗粒(深圳三九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生产批号:1003062):人参10 g,黄芪20 g,柴胡12 g,郁金20 g,茯苓20 g,猪苓20 g,白术20 g,丹参20 g,虎杖30 g,白花蛇舌草30 g;1剂/d,早晚分2次温开水溶化后口服。②腧穴热敏化艾灸:取肝俞、脾俞、膈俞、神阙、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操作方法:先对腧穴行回旋灸2 min,继而行雀啄灸1 min,再循经往返灸2 min,后施以温和灸。其中对肝俞、脾俞、膈俞穴施以温和灸,灸至患者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背部乃至感传消失为止。对神阙穴施以单点温和灸,灸至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腹腔内并扩散至整个腹部乃至感觉完全消失为止。对足三里、三阴交穴施以双点温和灸,使患者的感传到达腹部,灸至感传完全消失为止。1次/d,共治疗8 w。两组其他治疗以24 w为1疗程。
1.5.2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1.5.2.1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及大便常规,肾功能〔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心电图等,用药前后各检查1次。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1.5.2.2疗效性指标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总胆红素(TBIL)〕、PCR HCV-RNA定量、肝脾彩超。
1.5.2.3检测方法肝功能、HCV-RNA定量及肝脾彩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期间的第12、24周各查1次。HCV基因分型:治疗前检查1次。HCV RNA定量、HCV基因分型及肝功能测定均由河南省中医院检验中心完成,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肝脾彩超由河南省中医院超声室检查。
1.5.3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所定标准。
1.5.3.1总体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HCV-RNA阴转,彩超肝脾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检查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HCV-RNA定量下降≥2log10 IU/ml,彩超肝脾指标稳定不变。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3.2证候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总积分减少≥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3.3血清病毒学指标疗效标准〔5〕血清HCV-RNA抑制情况:①血清HCV-RNA转阴: 血清HCV-RNA定量<3log10 IU/ml。② 血清HCV-RNA有效抑制:与基线相比, 血清HCV-RNA定量下降≥2log10 IU/ml。③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标准者。
1.5.3.4彩超肝脾指标评定标准〔6〕①正常:肝脾各项指标均无异常。②轻度异常:肝脏体积大小正常,形态规整,表面欠光滑,肝实质回声光点增粗增强、密集,分布均匀,血管纹理欠清晰,门静脉内径<1.3 cm,脾脏厚度<4.0 cm,脾静脉宽度<0.9 cm。③中度异常:肝脏体积大小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形态欠规整,表面粗糙,肝实质回声光点明显粗大密集,分布欠均匀,血管纹理欠清晰,门静脉内径1.3~1.4 cm,脾脏厚度4.0~4.5 cm,脾静脉宽度0.9~1.0 cm。④重度异常:肝脏体积大小基本正常或增大,形态欠规整或不规整,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光点粗大密集,分布不均匀,血管纹理不清晰,门静脉内径>1.4 cm,脾脏厚度>4.5 cm,脾静脉宽度>1.0 cm。
2结果
2.1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5.71%,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P<0.05)。
2.2两组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7.14%,临床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临床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时间ALT(U/L)AST(U/L)TBIL(μmol/L)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146.32±28.5428.36±9.451)2)112.46±18.5226.53±11.241)2)20.66±9.3021.78±6.52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48.27±29.1636.78±10.231)109.85±19.2739.48±12.051)19.78±8.9522.65.±7.14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4两组抗病毒疗效比较
2.4.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R HCV-RNA定量比较治疗前,治疗组PCR HCV-RNA为(6.85±1.28)log10 IU/ml,对照组为(6.76±1.35)log10 IU/ml;治疗后治疗组〔(3.15±1.21)log10 IU/ml〕低于对照组〔(4.22±1.25)log10 IU/ml〕(P<0.05)。
2.4.2治疗后两组不同基因型患者 HCV-RNA抑制情况治疗组1b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5两组治疗前后肝脾彩超情况比较治疗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两组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后血清HCV-RNA抑制情况比较 〔n(%),n=35〕
组别基因型(n)转阴有效抑制无效总有效治疗组1b型(16)5(31.25)9(56.25)2(12.5)14(87.5)1)2a型(19)15(78.95)4(21.05)0(0.0)19(100.0)对照组1b型(17)3(17.65)7(41.18))7(41.18))10(58.82)2a型(18)7(38.89)10(55.56)1(5.56)17(94.44)
与对照组比较:1)P<0.05;表3同
表3两组治疗前后肝脾彩超情况比较〔n(%),n=35〕
组别时间基本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好转率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01114161685027(77.14)1)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06131516116312(34.29)
2.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流感样症状(20例)、胃肠道症状(6例)、白细胞减少(3例)、精神抑郁(1例)及甲状腺疾患(0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9、21、26、5、2例,P<0.05,P<0.01)。
3讨论
循证医学资料表明,CHC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终将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而目前仍无特效疗法〔7〕。在CHC的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而IFN+RBV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有效方案,但仍然存在疗效不高、毒副作用明显等弊端〔8〕。
根据CHC的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中医学肝着、胁痛、积聚等疾病范畴。多数学者〔9〕认为湿热毒邪内侵、正气亏虚为其主要病因,湿热毒邪壅滞于体内,导致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为其主要病机。殷杰等〔10〕认为CHC的主要病机是热毒瘀结,肝脾失调,既有邪实,又有正虚,治疗应以凉血解毒,调肝运脾为大法。笔者认为〔5,11,12〕,CHC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毒内蕴、淤血阻滞,治疗当疏肝健脾、利湿解毒、化瘀软坚。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茯苓、白术、猪苓健脾祛湿,柴胡疏肝解郁,郁金、丹参化瘀软坚,共为臣药;虎杖、白花蛇舌草解毒祛邪,共为佐药;柴胡引药入肝经,兼为使药。全方合用有疏肝健脾、利湿解毒、化瘀软坚之功。
陈日新等〔13〕研究发现,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应腧穴对艾灸非常敏感,会出现“小刺激大反应”,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 (或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 (酸、胀、压、重、麻、冷)等反应,即腧穴热敏化现象。腧穴热敏化艾灸可大幅度提高灸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艾灸神阙、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膈俞等。IFN+RBV治疗CHC的主要毒副作用之一是导致白细胞减少,中医认为与脾肾气虚关系密切。神阙穴属于任脉,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与督脉相表里,共司机体诸经百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能改善脾胃功能,益胃气而化生气血;三阴交与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益气之功,善于生血充脉;脾俞、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脾俞健脾生血,膈俞为血之会,能疏通全身经脉〔14〕。数穴合用可健脾益胃,化生气血,调畅血脉,进而恢复脏腑功能。
本研究结果提示,参芪复肝颗粒加腧穴热敏化艾灸联合IFN+RBV是治疗CHC的优化方案之一。
4参考文献
1成军.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发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7):1-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8):324-9.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551-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44.
5党中勤,赵长普,张广玉,等.参芪复肝颗粒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0;42(10):47-8.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5):316-20.
7孙学华,高月球,王灵台,等.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5):20-2.
8孔胜利,李志刚,孙立新.穴位注射联合苦参素综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586-7.
9聂红明,陈建杰.慢性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传染病信息〔J〕.2012;25(3):143-6.
10殷杰,曾皓明,薛博瑜,等.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1):21-3.
11党中勤, 赵长普,张广玉,等.参芪复肝颗粒对拉米夫定诱导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0;25(2): 154-5.
12党中勤,王宇亮,吴秀霞,等.解毒复肝合剂联合苦参素序贯给药对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9;27(2):68-9.
13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6.
14隋胜莲,刘秀珍.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84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2):16-7.
〔2013-09-17修回〕
(编辑李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