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文言虚词 准确理解文意

2015-12-30王亦江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代指虚词连词

王亦江

【知识点阐释】

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基本一样,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只不过文言虚词兼有实词作用的情况比现代汉语多一些。

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它和其他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应该重点掌握的几个虚词的用法归纳如下:

一、 作助词用。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丝竹乱耳”,“案牍劳形”都是主谓句,中间加“之”后,就成了“无”的宾语。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马之千里者”(《马说》)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具答之。”(《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人。“又数刀毙之。”(《狼》)代指狼。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代指桃花源的情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二、作介词

1.相当于“用、把、拿”。“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4.介词,可译为“凭借”

5.介词,相当于“从、由”。“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6.介词,译为“按照”。

三、作连词

1.相当于“用来、以便”“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2.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连词,译为“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真无马邪?”(《马说》)

一、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

二、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三、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四、介词,“在……方面”。

五、由于。

【跟踪训练】

1.“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默而识之

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公将鼓之

C.仲永之通悟

D.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4.下面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下列黑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7.下列连词“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B.天与云与山与水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8.下列句子中“而”字不表示转折关系的是( )

A.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竹柏影也。

B.默而识之   呼尔而与之

C.便扶向路    便得一山

D.自非亭午夜分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10.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或王命急宣

(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猜你喜欢

代指虚词连词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cerebral palsy-induced speech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器官妙喻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