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当守正义
2015-12-30
尚义行侠、匡世济民是正义;阻止战争、捍卫和平亦是正义。我们所知的墨子便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是必须坚持的正义。这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正义感,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救世精神以及民主和平意识。
君子不器
□鲍鹏山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内涵之一:器不是君子。器,即工具或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君子岂能像一件让别人称心称手的工具?君子应当有自己的主心骨,他应该作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作为“工具”而存在。
人若是器,便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处。比如一个修鞋匠,或电脑工程师,假如他们的知识和兴趣只局限于修鞋或电脑,只在这两项事务中有见解,他们就只是一个“器”。而当他们对人类一般事务都关心,并有出于正义的判断,他们便可能是一个“君子”。
君子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君子关注的对象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专业,他关注人类一般事务,并保持自己的良心。对人类一般事务,或整体命运与未来,他都有基于正义的判断,基于判断的见识,基于见识的行动。他在一切人类事务上,都能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作价值判断。
这句话的内涵之二:君子不是器。
君子要有良心,有道德,有理想。君子要有是非判断。君子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假如君子仅仅是一个“器”,比如是一把刀,让他去切菜也行,让他去砍杀无辜也行,那他还能叫君子吗?
所以,君子要有根据良心和正义作是非判断的能力和愿望,要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有了这个是非判断和勇气,假如他是一把刀,他可能帮人砍柴,帮人切菜,但绝不会自己去或为人胁迫去杀害无辜。这样的刀,是有精神的刀,就不再是器,不仅仅是器。
兹举两例。
比如雨果。法国上尉巴特雷,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随后他写信给法国文豪雨果,征询他的“意见”,雨果回信如下:“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
巴特雷本想得到大文豪的赞誉,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愤怒的谴责。
雨果为什么对看起来与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此愤怒?因为他不是器。法国是他的祖国,巴特雷是他的同胞,可是,他为什么站在与他毫无瓜葛的中国一边,谴责他自己的祖国,得罪自己的朋友?因为他是君子。君子永远只站在正义一边。
再看爱因斯坦。
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当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运动的领袖“七君子”时,他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于1937年3月发出声援电。
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离他从事的专业,太远了,与他何干?他甚至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
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正因为这样,他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并且公开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选自《中外文摘》2012年第10期)
赏读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学?成才?不错!但长远的目标,应该是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那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君子!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按照先贤们的标准,君子应该是具有高尚情操和高度是非判断力的人。本文的论据典型又充足,说服力强。
偶 书
□[唐]刘 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自称彭城子,河朔(今河北一带)人。主要活动在806年-820年期间(唐宪宗元和时期)。家境贫寒,常穿破衣木屐。他以“任气”著称,喜好评论时人。
赏读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结果便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古人说这是一首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作者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