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训练
2015-12-30朱庆和
朱庆和
【专题阐释】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考查大多以文化类议论文为主。如何阅读议论文?《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是:1.议论文“三要素”的辨析和运用。“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概念及其分析和归纳;论据的类型及作用;论证方法的分析与辨异。2.议论文的结构和行文思路。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3.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4.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及作用的分析。5.拓展与延伸。
【应对方法】
一、学会找出论点。它有时在文章的开端,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下面,用几个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因此,一看标题,有的标题就是论点;二看开头,作者开宗明义;三看结尾,卒章显志。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答题时就得自己来提炼归纳了。归纳中心论点,要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简洁。
二、识别论据类型。论据通常为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史实、确实的数据等;道理论据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以及经过事实证明了是正确的道理定义等。
三、掌握论证方法。要能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辨识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过程就是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一个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
四,理解词语含义。议论文命题还常出现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评析文章语言的风格特点等试题。这就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尤其是要紧密结合文中的中心论点来分析主旨含义;对议论文的语言风格分析理解,一定要针对文本看注释,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人物个性等来分析评价。
五、创新拓展延伸。探究题的规范答题,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出发,使答题做到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羡慕·嫉妒·恨
□梁晓声
时下,民间和网上流行着一句话——羡慕嫉妒恨,也往往能从电视中听到这句话。
羡慕、嫉妒、恨——在我看来,这三者的关系,犹如水汽、积雨云、雷电的关系。
人的羡慕心理,就像水在日晒下蒸发水汽一样自然。从未羡慕过别人的人是极少极少的:或者是高僧大德及圣贤,或者是不自然不正常的人,如傻子,傻子即使未傻到家,每每也还是会有羡慕的表现的。
羡慕到嫉妒的异变,是人大脑里发生了不良的化学反应。说不良,首先是指对他者开始心生嫉妒的人。由羡慕到嫉妒,一个人往往是经历了心理痛苦的。那是一种折磨,文学作品中常形容为“像耗子啃心”,同时也是指被嫉妒的他者处境堪忧。倘被暗暗嫉妒却浑然不知,其处境大不妙也。此时嫉妒者的意识宇宙仿佛形成浓厚的积雨云了,而积雨云是带强大电荷的云,它随时可能产生闪电,接着霹雳骤响,下起倾盆大雨,夹着冰雹。想想吧,如果闪电、霹雳、大雨、冰雹全都是对着一个人发威的,而那人措手不及,下场将会多么的悲惨!
但羡慕并不必然升级为嫉妒。正如水汽上升并不必然形成积雨云。水汽如果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了风,风会将水汽吹散,使它聚不成积雨云。接连的好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也会使水汽在上升的过程中蒸发掉,还是形不成积雨云。
那么,当羡慕在人的意识宇宙中将要形成嫉妒的积雨云时,什么是使之终究没有形成的风或阳光呢?文化!除了文化,还能是别的吗?
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完全可以使自己对他者的羡慕止于羡慕,并消解于羡慕,而不在自己内心里变异为嫉妒。
劝一个人放弃嫉妒,这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劝一个人放弃嫉妒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没有点正面文化的储备难以成功。起码,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莫扎特常遭到前一位宫廷乐师的强烈嫉妒,劝那么有文化的嫉妒者须具有比其更高的文化修养,他不幸遇到那样一位善劝者,所以其心遭受嫉妒这只“耗子”的啃咬半生之久,直至莫扎特死了,他才获得了解脱,但没过几天也一命呜呼了。
文化确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风和阳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堆积雨云。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名北军将领由于嫉妒另一位将军的军中威望,三天两头地向林肯告对方的刁状。无奈的林肯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某日对那名因妒而怒火中烧的将军说:“请你将那个使你如此愤怒的家伙的一切劣行都写给我看,丝毫也别放过,让我们来共同诅咒他。”
那家伙以为林肯成了自己同一战壕的战友,于是连续向总统呈交信件式檄文,每封信都满是攻讦和辱骂,而林肯看后,每每请他到办公室,与他同骂。十几封信后,那名将军省悟了,不再写那样的信,羞愧地向总统认错,很快就动身到前线去了,并与自己的嫉妒对象配合得亲密无间。
省悟也罢,羞愧也罢,说到底还是人心里的文化现象。那名将军能醒悟且羞愧,证明他的心不是一块石,而是“心”字,所以才有文化之风和阳光。
否则,林肯的高招将完全等同于对牛弹琴,甚至以怀化铁。
(选自《喜剧世界·下半月》2015年第2期)
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阅读文章第一段至第五段,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4.文中列举“莫扎特”做例证,作者的目的是要论证说明什么道理?用文中的话语概括回答。
5.结尾一句中的“对牛弹琴”“以怀化铁”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结合文意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趣先于文趣
□凸 凹
汪朗兄跟乃父一样,是个真诚率性的人。
谈到父亲汪曾祺,他说自家老头好美文、好美食,自然也好美色。身边一旦有美女,就人来疯,主动给人家写字、画画,从来没有倦色。有的美女就不厚道,从老头子那里骗去了许多字画。
许多研究者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个士大夫”“学者文学的代表”,汪朗就颇不以为然。他说,“老头子杂七杂八的东西也知道一些,但是很不成体统,有杂而无学。”“老头子虽然是搞文学创作的,但是家里像样的文学书却很少。‘文革之前,我们家里的书满打满算不到一书柜。别说什么孤本善本,就是人们熟知的文学名著、大师文集,都和他嘴里的牙一样,残缺不全。”
他说老头子只是一个杂家而已,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
汪朗越是这么说,我越是感到汪曾祺可爱、可敬,很是了不起。谁能把《饮膳正要》和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而且衍生了那么多谈吃、谈草木的美文?只有汪曾祺而已。
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文。人趣先于文趣,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汪曾祺喜乐,文字总有温暖颜色;而孙犁悲苦,文字就总是离不开伤人伤逝的感叹。
由汪曾祺想到我自己。
我也是不喜欢装腔作势的文字,也不追求膏腴大餐。仅凭趣味购书,读得下就读,读不下就弃之他处。我不想做学问家,只不过是为写作汲取一些营养。但我对美食没感觉,感兴趣的只是几样家常小菜。因为在正经的席面上我吃不饱,所以我很“农民”,很俗。即便是读了许多洋书,骨子里也多是乡土情愫,颇有些食“洋”不化。
这跟儿时少肉有关系。少时,就盼着年关到来,因为除夕晚上,可以痛快地吃上一顿粉条炖肉。饱食之后即便是喝凉水,也不跑肚拉稀,口中的香味可以保持数日,深感日子充盈。
可以看出,我的选择偏窄,杂不过汪老,所以他丰富,我寡淡。
杂吃杂写是大气象,偏食偏写格局就小。能够杂,说明少顾忌,我现在的顾忌太多,没有进入率性的境界,就缺少真趣。比如汪老喜欢看美女,可以直视,也可以把这种喜欢写出来。我正好相反,遇到女人,本能地掩饰,用余光瞥,文字里也不敢据实而写,只是放纵于小说里。所以,人进入老境并不可怕,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气,真趣就不请自到,就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
杂,或许也是一种处世阅世的方式。以前我与人交往,只选择能合得来的人;现在就不同,什么路数的人都能接近,总能找到契合的话题。以前我读书,总是正襟危坐地把一本书读完,否则就感到没有读;现在则可以把不同的书堆在床前,随意浏览一番,也能读出个子丑寅卯,虽然哪一本也没有读破,也感到是读了。这种杂处和杂览,可能就是率性的开端,离汪氏的杂写就不远了。
杂,或许也是一种取舍之术。什么都可以进入,什么都可以淡出,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就豁达了。这种豁达,或许也是一种能力,任性取舍,不以得为得,不以失为失。这样,来去自由,就有了旁观者的心态,能够欣赏自己的生活,无趣处有趣,无意义处有意义,收益反而多了。
(选自《特别文摘》2015年第7期)
1.请读第一段至第五段,说说写了些什么?作用是什么?概括回答。
2.文章第十一段围绕主要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阐述了什么?
3.文中说的“杂”,具体指什么?结合文本归纳。
4.就本文提出的作文经验,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