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感官提高美术欣赏的有效性
2015-12-30褚晓岑
褚晓岑
摘要:幼儿受到其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虽然喜欢美,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但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和对美的不正确理解,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因而教师要在名画和幼儿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幼儿快速到达名画的内心深处,从而去了解名画。
关键词:欣赏活动;多感官运用;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48-2
本学期我开展了《基于幼儿情感体验的艺术通感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名画《秋林暮色》的欣赏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对通感在本次活动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总结。
精选内容,贴近生活:
幼儿正处于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他们的审美感知具有形象性,喜欢简洁明快、形象鲜明、色彩鲜艳、造型夸张、构图简单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名画作品。但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拿给幼儿欣赏,合理选材才是关键,教师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上对名画进行分析筛选,选取最适合幼儿的作品。
林风眠先生的作品《秋林暮色》正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畫面描绘的是宁静山村中的美丽秋色,而活动开展正是深秋,幼儿对秋天美丽的色彩更是充满了兴趣。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深深吸引着幼儿,幼儿对秋天的各种色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幼儿所绘的秋天的作品中,教师发现幼儿对秋天的诠释十分单调,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方面都存在着欠缺。翻看到了林风眠先生秋的作品,教师发现无论是构图还是在色彩方面的把握都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幼儿,教师从冷暖对比色入手,让幼儿感受画面中所传达的秋的宁静意境。
确定目标,源于幼儿:
题材确立之后,教师在教案的设计上也是有意将多感官尽可多地使用,在进行本次活动时,教师运用了很多通感,激发幼儿对名画的主动性,从而感受名画所传达的秋天宁静、优雅的美。所以将活动的目标设计为:1.认识彩墨画,通过与水墨画的对比,了解彩墨画的特点。2.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冷暖色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3.观察画面中的优美秋色,感受画面中宁静的意境。
初试取经,优化通感:
为了让本次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被动使用通感,到自然而然使用通感,教师进行了几次试教,并将试教失败经验进行反思并及时作出调整。
一、视觉通感,激发热情
失败初体验:初次进行本次活动的教师单刀直入,就是让幼儿看作品,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对这样的提问显得很茫然,就是将画面上的东西说给你听,对画面美的感知全无。
经过调整将视觉通感的体验进行了细化,从而更加贴近幼儿,教师采用了直接观察和对比观察来进行。
1.直接观察。
在活动中,教师运用了视频和观察画作这两种直接观察的手段,让幼儿使用视觉通感。在活动初期,教师播放视频,让孩子们观看秋天的风景,通过提问:“秋天那么美,你想不想下车去看看?我们一起跟着巧虎下车去看看吧。”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感觉,对秋日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感知作品中秋的宁静意境。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观察,活动初期的整体观察画面,通过提问“巧虎带我们到了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跟着巧虎看看这里的美景。你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寻找画面的中的景色,感受光线给画面带来的明暗变化。
2.对比观察。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他的注意力与观察力的时间与细致度是有限的。因此活动中只欣赏一幅画对幼儿来说是单调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了和画作色调上有明显反差的图片让幼儿进行对比,并通过提问“巧虎的照片是什么色调的?用到了什么颜色?和林风眠爷爷的画色彩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孩子能够对画作中的冷暖色调和画作所表现的时间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在对比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太阳位置的不同,知道了照片是中午的时候拍的,画作画的是傍晚时分。
二、听觉通感,意境悠扬
失败初体验:初次试教时,教师没有使用音乐,就是让幼儿对着作品干看,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无法体验画作中的宁静的意境,让教师苦恼不已。最后想到从声音入手。
《秋林暮色》给人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感觉,在活动中教师也希望孩子能有这方面的感受,偏偏宁静这种意境真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是教师想到了使用与画作相呼应的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在名画欣赏中如果运用得当,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对作品音乐美、诗意美的领略,从而达到感官的互通。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就使用了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整段音乐中流水、鸟叫,配合画作,很容易让教师到达画作中的优美意境中。
活动进行时这首音乐可以说是时刻穿插其中,初次欣赏时,让幼儿跟着音乐走进画面,随后又是教师合着音乐的讲解,到最后的在音乐中与画作进行互动,在听这方面,由音乐作为引领,幼儿在情感上能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语言通感,由心表述
失败初体验:试教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提问比较死,没有让幼儿有充足的机会讲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活动下来,就是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然而幼儿对画作的感知常常体现在讲述中,这也是表达美的一种途径。让幼儿从简短的一句话开始,慢慢学会用整段话来表述对画的感性分析与理性分析。随着欣赏的深入,幼儿将越来越有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表达出来。就想在活动最后的环节,欣赏林风眠同一系列画作的时候,幼儿将前期欣赏的方法运用自如,能够将画面给人的美丽感受表达出来。
四、情感互通,身临其境
失败初体验:画作和幼儿之间往往需要一个媒介将画作与幼儿之间紧密联系,但是在初次试教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整个活动就像一个语言活动,教师问,幼儿答,无法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在活动中,仅仅让幼儿观赏美术作品是不够的,会出现不知其然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做铺垫,幼儿就不能与作品融为一体,与画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很好地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如果有了生活经验,幼儿本身对所经历的有所了解,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的体验和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体验作品时,就能立刻建立起认知的联系,将当时的情绪体验迁移到画中,这样更容易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意境和画家的思想。
经过思考,教师发现让幼儿的情感与画作紧密联系是美术欣赏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以情境创设、在画面中生活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情感通感的运用。在活动初期,教师以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巧虎入手,创设了巧虎带幼儿去秋游的桥段,让幼儿进入了一种看秋、赏秋的氛围中,让幼儿与画作中心意相同,同时也为后面的欣赏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的感觉。在幼儿整体欣赏画作之后,教师又以“你和巧虎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会干什么”进行提问,并让幼儿自由想象会在这秋色中所干的事情,从而对画作有一种更加直观的感受。
五、触感体验,还原作品
失败初体验:名画欣赏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安静的氛围中的欣赏,在试教过程中幼儿25分钟的时间都坐在椅子上,从幼儿的神态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注意力出现了不集中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欣赏活动的效果。
在整体欣赏画作之后,教师还增加了让幼儿动一动的环节,让幼儿和巧虎通过模拟表演的形式回到画面,模拟在画面中生活,孩子们对这一环节都是比较喜欢的,有的在划船,有的赏花,开心得不得了,幼儿真正进入到画面中。在本次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对这样的名画欣赏活动还都保持着比较高的热情,对教师的提问都能很好地进行反馈,但是如何在活动中发挥通感的有效仍然是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感官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环境的熏陶、时间的积累,才会有名画与幼儿的心灵相通,只有经常不断地欣赏、接触名画,才能激发幼儿欣赏的激情、创新的欲望,名画的美给幼儿的感觉直观、具体、深刻,它能铭刻在幼儿的情感和思想里,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