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觉文化建设的育人机制研究
2015-12-30李晟
李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视觉文化越来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视觉文化建设应当依托校园实体和互联网两个平台,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视觉文化建设平台,从而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关键词】视觉文化;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视觉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内容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体传播,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其概念本身远远超过对于图像或者视频等媒体的本身研究。张舒予教授认为:“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随着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与普通大众相关的各个领域,信息都以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流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视觉文化的多样性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视觉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思路。高校视觉文化建设,其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完善现有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根据学科划分,外语类高校是以外语类为主要学科,衍生出多种相关学科的高校,这一类学校一般拥有较强的自己的校园文化特点:涉外性强、文化交融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突出等。这类高校学生获取资讯,尤其是国内国外资讯的速度和总量也往往大于其他高校的学生。因此,通过在这一类高校探究视觉文化建设的育人机制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一、当前高校视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当前,较少的高校把视觉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待,诸多高校把视觉文化仅局限于校园景观的设计。事实上,即便是注重校园景观设计的部分高校,其校园景观也容易出现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忽视自己学校历史沉淀、办学特色的情况。例如,目前拥有自己学校Ⅵ系统的高校并不多,这说明高校对于自身文化的规范性还不够强。
此外,当前部分高校利用微信、微博的手段,通过挖掘自身高校视觉文化的内在价值,在大学生中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更多的高校其官方内容远不及一些相关论坛社区有吸引力。一旦出现针对学校的群体意见,学校的影响则变为负面,对传播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产生不了积极作用。
(二)视觉文化建设的功利心态较重
在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中,高校的学术精神在不断下降,高校校园文化也更加变得商业化,趋利性越发突出。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校园文化中的视觉文化也变得更加功利。高校的使命之一在于人才培养,即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在视觉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一育人主题。大学生在审美和文化熏陶方面越来越喜欢表面的、浅层次的、浮躁的文化艺术,大学在教学、举办活动等方面有时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而扩大活动效果,在视觉宣传上越来越多采用商业方式,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长久下来,无法健康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文情操和文化素养。
二、当前高校视觉文化建设存在的原因
(一)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视觉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对于视觉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美感提升的需要。视觉文化以视觉要素为主要内容,通过减少层级传播、方便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互换、在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实际上符合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民主、包容的氛围。对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大学生新的特点,教育理念无法及时更新,这使得现有本身就较薄弱的视觉文化显得没有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园视觉景观认同感不强,对自身高校的归属感也就自然较弱。
此外,视觉文化绝对不仅仅限于高校文化实体。高校对于网络媒体的片面理解使得视觉文化无法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低头族”的盛行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也说明了高校必须重视网络视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二)视觉文化建设的导向模糊不清
事实上,视觉文化的发展已经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视觉文化以育人为导向,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选择。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但只有课堂教学才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很多高校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高校建筑风格的不统一、绿化的随意性较强等问题实际上暴露出高校在视觉文化中并没有统一的导向,这也就是说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和美感,高校以视觉文化切入,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三、建设以育人为导向的商校视觉文化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作为一种载体,高校视觉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意味着对于大学来说,把视觉文化的建设以育人为导向,建立相关机制迫在眉睫。
(一)高校需要定义自身的视觉文化概念
对于高校而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不仅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手段,也解构和重建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结构。当前,一方面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越来越追求美感和文化底蕴的统一,但把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视觉文化教育这一高度还相差较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己高校,但过分宣传而忽视了育人这一功能却屡见不鲜。因此,视觉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仅关乎在校学生的审美,更关乎大学的人才培养。
过去的高校视觉文化建设主体在于高校基础设施,即物质方面的文化,例如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绿化、校园山水等等。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环境中的视觉元素越来越多,高校视觉文化建设也不能仅限于校园内的实体。高校视觉文化必须在互联网中倡导学校的积极价值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染师生。因此,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视觉文化的基础部分,而虚拟的视觉文化建设则属于未来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视觉文化的重视已成必然,而视觉文化的最核心要义在于育人。因此,在视觉文化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学Ⅵ系统的建立、多媒体时代的数字大学等方面,育人导向必须成为大学管理者在做出决定的首要考虑因素。
(二)高校要通过视觉文化建设牢牢占领思想阵地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高校必须通过视觉文化的建立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两课”、党组织发展、树立学生和教师党员模范作用等方式来进行引导,但其效果往往不够突出,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庸俗化和低俗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还很突出。因此,高校需要把视觉文化的建设列入占领思想阵地的高度中来。
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往往是高校共青团,共青团通过诸多活动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视觉文化活动,通过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导向传递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其实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作者认为在第一课堂中,专业老师,尤其是“两课”教师也应该更多地借鉴以高校共青团为代表的第二课堂的教育方式。事实上,通过视觉传播,能够让相对理论性的课程更加清楚地得到认可,课堂效果能够显著提升。
外语类院校的留学生、外籍教师较多,学生出国出境也相对其他学校更加频繁,跨文化交集与这类高校,因此各种思想交流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对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此这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迫切,使用视觉文化也更容易产生积极效果。
(三)高校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视觉文化
大学之大在于学术追求,与此相关的是不同大学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气质和个性。大学的共同点是对于学术价值的追求,人才培养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核心之一。建设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的视觉文化对于育人来说意义深远。
高校视觉文化的建设不能假大空,不能脱离每所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视觉文化的载体首先是实物载体。大学的建筑、雕塑、绿化景观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审美和情操。大学的这些校园实体在建造时需要符合自己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以雕像为例,外语类院校的雕像往往包括世界各国文化名人,而师范类院校的雕像则以著名教育家为主。相反,与学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相悖的校园文化实体将对育人产生不了积极作用。此外,高校管理者尤其要注意,建设超过学校能力范围内的校园文化实体不仅不能产生育人作用,反而会使得在校学生对学校失去归属感和信任。例如,曾经有报道称江西某大学耗巨资新建大学校门,而后该校校长因为受贿、挪用公款而受到调查,这表明了尽管视觉文化建设较为成功,但整个过程却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校园视觉文化建设除了依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外,其在多媒体时代也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虚拟手段加强建设。校园的风景照片或视频都可以通过流媒体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师生。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中山大学的南草坪等学校标志性建筑物,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呈现在师生和校友面前,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极大增强学校的归属感,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