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地君亲师”文化研究综述
2015-12-30彭敏丽
彭敏丽
【摘要】“天地君亲师”是我国南方民族民间供奉的一组神祗,多供于堂屋正中的墙上,于四时祭祀。过去,学术界对其研究比较忽视,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并有了一些成果。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该领域的一些研究进行梳理,以了解其研究状况,并谈谈对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天地君亲师;研究现状;综述
“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南方一些民族民间祭祀的对象,多写在一张红纸上并贴于中堂墙体正中,也有用木板作为介质的,近年来还出现了其他材料做的介质。传统用红纸书写,每年春节除夕夜一换,并于四时年节时进行祭祀。该文化表现的是相关民族民间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的集中展现。其中表现了对苍天大地的感恩,对社稷国家的尊重,对父母老师的恩情。这几个字有着无形的力量,指引着人们自觉遵守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顿之处。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的探索也日渐增多,对“天地君亲师”这一文化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以下是笔者对学术界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研究情况的一个综述。
一、国内相关方面的书籍
相关方面综合性著作是蔡利民先生的《天地君亲师的命运——从文化哲学视野看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年),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论述“天地君亲师”的专著,此书以全新的视角在文化传统和文明演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这一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继承性也提出了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之间构架民间信仰传承的哲学途径,为中国传统的“天地君亲师”的人伦提出了新的思索。
二、国内相关方面的期刊论文
相关方面的期刊论文有以下一些:
1.吕友仁、吕良的《“天地君亲”溯源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一文,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旧社会家家供奉的香位牌上的五个字。文中引用了张舜徼先生的话,说“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这五个字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认为源出《礼记·礼运》,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荀子》中的五字缺少“亲”字,而《礼记》则不缺:二是《礼记》成书早于《荀子》,这在郭店简、上博简出土问世以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2.徐梓《天地君亲师的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它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到东汉的时候,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说法。北宋初期,像这种完整的“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开始出现了。明后期,“天地君亲师”的风俗在民间作为祭祀对象较为普遍。清雍正初年,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第一次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而且特别突出了“师”的作用和地位。从此以后,“天地君亲师”就成为我国民间的祭祀对象。民国时,“天地君亲师”又称为“天地圣亲师”和“天地国亲师”两种形式。“天地君亲师”因此转变成一种思想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并且运用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因此,“师道尊严”的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3.何玲华《慎唱“天地君亲师”》(粤海风月刊,2009年第1期)一文,认为近百年来,师生和谐的关系主要由文化立场,政治诉求及其学养气质决定。并且用“康梁恩怨”的典型案例和二十世纪初有关师生相悖的檄文《谢本师》系列文篇的事例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在整饬师生问题时,不应该忽略既存的客观史实,提倡对父母对师长的尊敬不但应该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唯发自内心的爱而无须“敬神”一般。
4.张新民、蒋庆《大小传统的符号学解读——关于“天地君亲师”与儒学民间形态的对话》(阅江学刊,2001年第1期)一文,论述了“天地君亲师”在生活语境中的意义机制、“天地君亲师”符号化背后的思想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天地君亲师”的现代性诠释和崭新意义。
5.车锡伦《“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一文,论述“天地君亲师”牌位源于“五字碑”,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碑之所由也。并且论述了五字碑的出处。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天地君亲师”提供了依据。
6.邹志威《天地君亲师》(师道,2003年第6期)一文,作者从小就听先辈们讲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是上神龛的人。因此对教师有种崇拜之情,可当作者自己考上深师大时,自己又感到失落和迷茫。后来才发现教师这个行业也有才华横溢,知识渊博之人,也有“讷于言却敏于行之人”,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佩和尊重。
7.何建章的《祭祀“天地君亲师”浅谈》(管子学刊,1997年第1期)一文,分别论述了对“天”“地”“君”“亲”“师”的认识和来源,“天”为神,它有最高的权力,它操持吉凶祸福、生杀予夺之权,“天”生人,养人,爱人,“天”有意志,赏善罚恶。“地”指《说文》:“天气未分,轻青(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到周朝时就有了“天地”名。《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后又指土地,社稷。描述生动,论据十足,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天地君亲师”提供了依据和线索。
8.王维庭《天地君亲师考释》(文史哲杂志,1984年第4期)一文,认为礼制的三本,首天地,次先祖,次君师,其理论依据是“没有天地,万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先祖,人类就无所出,没有君、师,国家就不能治理。先祖是血缘关系,和君师不同。所以先祖也叫作亲。先有亲,然后才有人类,才有君、师。所以三本,先祖在君师前。”
9.罗建平、单军《“天地君亲师”信仰:屯堡聚落的“礼”与“理”》(新建筑,2012年第4期)一文,主要论述了“天地君亲师”的渊源及普遍性,君与天、地、亲、师的关系以及“天地君亲师”在屯堡聚落的实践。“天地君亲师”神龛在屯堡人家是必须要供奉的,正如现代的电表,水表一样,是构成一户人家的标志。君与天的关系,在古代,由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君权甚至超过“神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有“盖天即地,帝即天,故尊天即尊帝也”。在“天地君亲师”中,君担当了天地与亲师之间的“立法者”,是宗教、伦理和政治的“三合一”。同时也论述了“天地君亲师”信仰成了权利的文化网络,构成了聚落组织的秩序:向内由“礼制——君亲师”构成人与人的关系,向外由“神鬼——天地”构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10.常江《“海龟”之前,在异乡体悟“天地君亲师”》(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第16期)一文,主要论述了作者在异乡对“天地君亲师”的感悟。
以上,就是已出版或已公开刊出的相关论著和论文。
三、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
从时间上看,相关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的有一篇,即王维庭的《天地君亲师考释》一文刊出的时间最早(1984年第4期),距今已有三十年;20世纪90年代的有一篇,即车锡伦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出处》,为1999年出刊:2001年以来的有八篇论文,一本专著。
从研究规模上看,研究规模较小。从1984年到现在已有31年,但相关文章才有10篇,专著仅仅只有一部。平均下来每三年一篇文章都不到。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较单一。主要从“天地君亲师”文化源流探讨的多,其他方面探讨的少:文献考据的角度研究较多,而研究其价值、现实意义则少。
四、研冤展望
“天地君亲师”文化是至今仍广泛存在的一个活态文化。其存在地区涉及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重庆、湖南和湖北等地,涉及人口数亿人,涉及相关民族几十个(汉、土家、苗、布依、侗、水、彝、白、仡佬、黎、满、蒙古、纳西、仫佬、毛南、哈尼、壮、傣、傈僳等),显然,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该文化的存在范围极其不匹配。内容上,没有田野调查、没有个案、没有现实存在的价值分析、没有现代转化的研究、没有民族间相关文化的异同分析……可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有潜力可挖。
未来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加大这些方面的研究:第一是这一文化仍存在的范围和规模研究:第二是这一文化仍存在原因的调查研究:第三是这一文化在多民族地区共存的意义研究:第四是这一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共性和个性研究:第五是这一文化中蕴含的仪式文化丛的研究:第六是这一文化现代变迁研究等等。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