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
2015-12-30吴昊
吴昊
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
吴昊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自主开发实践为例,分析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在功能规划、技术实施、创新服务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微信 移动图书馆 数字化阅读 公众服务平台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应用发展,移动应用(APP)不断涌现,为手机等移动终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一个目的就是不断拓展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和手段。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读者服务的探索实践中,通过分析读者服务需求,在微信服务平台的功能规划与自主开发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为读者提供了具有快捷服务办理、良好用户体验、各类读者活动预定、实时数字化专题信息阅读及分享等功能的实用化服务平台。
1 微信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
微信作为一款成功的移动APP应用,其强大的社交互动性、高用户粘合度及下载、注册方便快捷等众多特性为图书馆基于移动服务领域的读者服务推广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一,微信公众账号为图书馆提供了低成本进入移动应用服务领域的开发应用平台。微信公众账号作为轻量级App,加关注即可使用,比App安装、注册和使用的门槛低,图书馆利用公众平台接口进行相关业务服务开发、推广服务,相比自行单独研发、运营的图书馆专有APP,在时间成本、开发成本等方面都较低,便于图书馆快速进入移动服务领域。
第二,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用户粘度。微信于2011年1月推出,目前超过3亿人使用[1],如此大的用户基础和粘连度有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推广。
第三,相比微博、其他应用APP,微信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分享性。微信具有很强的端到端的实时交互性,内容可以是各种媒体形态,几乎可变身成短信、客服自动应答、内容订阅、网站等任何一种形态,还可以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分享更加有效和直接。
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读者服务平台的探索创新
2.1 功能需求分析与实施规划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读者服务平台时,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一是微信服务平台需要集中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哪些服务项目;二是各项功能服务的“数据”来源是什么;三是技术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相关业务系统的集成问题;四是如何在该平台实施中体现一定的创新。
2.1.1 微信服务平台的功能规划思路
从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看,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对象就是读者。以读者为中心,服务内容可概括为“查”(查询)、“办”(业务办理)、“阅”(阅读)三类。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各类信息化服务建设,主要围绕这三类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如OPAC、网上借续(预约)、跨库检索、馆外数字化阅读、自助借阅、自助上网。微信读者服务平台的构建实际上是图书馆服务手段、服务形式的拓展,为读者提供另外一个更加便捷、实时的服务方式,以改善读者服务体验。
陈盈[2]对102家图书馆公众号分析发现,各馆公众号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有限,见表1。我们在对众多已上线的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进行调查和体验时,发现很多馆提供的服务局限于OPAC查询、馆内活动信息推送两类功能;对于续借预约等基础性读者服务,开通该服务的不多;部分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公告,如业务数据、新馆建设,与读者真正需求关系不大,反而影响用户体验;在平台能够利用图书馆已购买或自建的数字化资源库在微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并形成专题化数字阅读,实时更新,实现数字化全文阅读服务,几乎没有。
表1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情况表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功能规划上,第一,考虑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高级开放接口,启用功能菜单项作为读者服务各项功能的主要入口;第二,考虑微信本身所提供的菜单项数量限制(最多只能有3个菜单,共15个菜单项),结合图书馆读者服务内容,梳理重点功能,充分利用菜单资源,集中将与读者直接相关功能服务体现出来;将“查”“办”“阅”三类服务集中体现在菜单功能项里;相互关联的功能服务并合为一个入口或整合进其他功能,如将所有有关读者个人借阅的功能合并为“书刊续借”,包括读者身份认证、读者卡绑定、个人借阅情况查询、书刊一键续借、书刊预约;书刊预约同时嵌入OPAC查询及实时借阅情况功能中,读者查询任何一条书目都可以看到是否可以预约情况;第三,充分利用微信实时交互的特性,增加读者交流互动功能,提高用户体验。开设“省图微社区”交流,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馆员间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渠道;针对讲座、展览等读者活动,增加在线预定功能,弥补部分图书馆单向推送公告信息的不足;“随便看看”展示性地提供实时读者借阅信息,读者可以实时浏览到当前借阅的书刊信息,并可在线预约;第四,引入数字化阅读应用,设立“省图宝典”。在微信应用中,信息分享是个人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之一,也是微信具有很强用户粘度的主因之一。于图书馆而言,单纯向读者推送馆内信息、相关活动,信息内容单一,可被转发、分享的可能性低,为此,通过内容抓取等方式,整合一些具有较强阅读性的数字化资源,设立“‘微’生态”“微数据”“微知乎”“‘微’讲座”等专题,供读者阅读分享,分别来自图书馆已购数据库(国研网)、自建特色数据(系列讲座视频库)及互联网资源(知乎阅读)。
2.1.2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数据”来源
从应用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应用展现前端,是另一种信息化服务方式,本身不生产“数据”,微信服务平台向读者反馈的文字、图片、音视频、链接等各种“数据”来自不同的业务服务系统后台数据。图书馆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如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门户网站系统、认证系统、特色资源库系统)支撑着日常业务工作及服务,承担“数据”生产、管理、发布与归档等,如业务自动化系统有书目数据、读者数据、日常业务数据,管理文献的采、分、编、典、流;门户网站系统发布图书馆动态信息、讲座活动公告等;各类数字资源库提供数字化阅读。作为服务平台,信息内容最为重要,及时更新数据,才能吸引用户更多地使用,因此,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发过程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坚持以原有各类业务服务系统为信息来源,尽量不依靠或少依靠人工手段推送信息,以系统集成为原则,实现数据内容自动收割、重新排版格式化、推送数据,直接通过程序开发对相关数据进行获取和分发,做到一次生产多途径同步利用发布,尽可能用软件开发替代人工操作,避免因新应用而增加人员以及因员工的因素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2.1.3 相关业务系统的集成方式
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架构比较简单,所有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数据通过图书馆搭建的第三方消息接口服务系统(简称“接口服务系统”)与微信公众开放平台进行交互通讯,最终反馈到用户终端,如图1所示。图书馆需要完成接口服务器部署、自定义菜单设计和开发、相关各业务系统的集成开发等,系统的集成开发是重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后台支撑业务系统分别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aleph500)、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特色资源库系统、参考咨询系统、短信平台系统、外购电子资源库(国研网)、互联网资源(知乎阅读)、读者活动预约管理系统(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定制开发)等;在技术实施中,主要采用标准Web Service接口、自定义API接口、网页抓取、定制页面链接四种方式与相关系统集成。
图1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1)Web Service接口方式。Web Service接口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跨平台性,依据Web Service规范,各应用之间无需考虑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XML这种通用数据表达语言使得在Web上传送结构化数据变得简单。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业务自动化集成系统(aleph500)所提供的Web Servicer接口规范,通过利用原有功能接口或构造新的功能接口,完成了对微信服务平台中馆藏目录查询、读者卡认证、借阅查询、书刊续借、预约、临时读者账号申请注册、随便看看等服务的支撑。
(2)自定义API接口方式。考虑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绝大部分信息(如活动公告)来源于图书馆门户网站的信息,为达到与门户网站同步发布、更新的目的,采用在图书馆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上开发专门的API接口,接口提供格式化的数据(包括文本数据、图片链接),以方便微信接口服务系统程序的调用、读取和拼装发布。
(3)网页抓取方式。网页抓取方式主要用于对无数据接口系统的集成,用于实现图书馆部分数字化资源在微信端的全文阅读(如微知乎、微数据、“微”生态)。一方面,图书馆微信接口服务器部署在馆内,可方便访问图书馆购买的第三方商业资源库,便于集成整合,不存在IP地址访问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整合的数字资源库没有专门的集成接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所要推送的专题规划,对要整合的资源库相应内容页面进行分析和抓取,再重新拼装成相应的专题阅读页面进行发布。
(4)直接链接到定制页面方式。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除向读者反馈的各种文字、图片、音视频外,还可以反馈链接,以跳转到对应的网页。目前很多图书馆自建特色资源管理系统大都支持发布模版管理,可灵活地发布,同时适应PC端访问和手机移动端访问浏览的页面,因此,根据微信平台所要整合的栏目内容需要,在资源发布时直接设计定制成适合手机端浏览的网页,将规划推送的主题跳转到定制页面即可。
2.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特点及创新
2.2.1 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图书馆在新媒体应用上的另一个新的服务平台,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手机等终端可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平台为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拓展了服务手段和服务空间,实现了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文献、办理相关业务、数字化资源移动阅读、交流与分享等。
2.2.2 充分集成多项业务服务系统,向读者提供及时的端到端的服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基于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读者认证系统、门户网站系统、读者自助上机管理系统、短信平台、参考咨询系统等进行集成,充分利用馆藏数据、读者数据、业务数据、数字化资源、读者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及时的端到端的图书馆服务。
2.2.3 结合微信平台本身特点,构建微门户(或微网站)
着重于核心读者服务、常用功能的实现,内容及功能上力求精简;功能规划上集中呈现“查”“办”“阅”等读者最常用的功能;操作上提供“读者卡绑定”“一键续借”数字化阅读与分享、读者交流等简化操作;展现上充分考虑对移动端浏览访问的适应性体验,同时浓缩PC门户网站的主要服务,构建了图书馆服务微门户应用。
2.2.4 整合利用部分专题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资源的移动式阅读分享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设立“省图宝典”模块,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平台在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方面的有益尝试,通过对图书馆部分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形成信息专题(包括微知乎、微数据、“微”生态),向读者提供专题信息实时推送与阅读服务。
2.2.5 建立“微社区”,加强读者与读者、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省图微社区”将Web 2.0的模式引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读者与读者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设良好的交流空间,是官方微博之外的另一个补充;读者、馆员可以基于话题和共同兴趣发表看法,微社区促使读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为信息制造者,共同完成交流社区的话题与内容创造。
3 结语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拓展服务手段的有效途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号上线后,不到4个月,关注人数达6400多个(超过官方微博一年的关注增加人数);办理一键续借(可一次续借多本)有5000多人次;每月平均综合访问量约1万条左右,效果良好。从技术实施本身讲,门槛不高,很多图书馆依托自身的技术力量便可实现服务平台的开发,但在实践中,第一,应注重对图书馆自身读者服务系统和服务项目的梳理和分析,以读者为中心,力求精简,有针对性,突出本馆特色;第二,应注重基于系统接口的功能性二次开发,注重读者体验,包括前台界面、操作体验,尽量避免简单的链接跳转;第三,应注重服务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1]微信官方网站[EB/OL].[2014-08-18].http://weixin. qq.com/.
[2]陈盈.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0).
[3]王保成.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
[4]李白杨,白广思.三种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评价与展望[J].图书馆学研究,2013(18).
[5]陈锦波.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4).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Library Service Based on Weixin(Wechat)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WU Hao
Taking the self-developed Weixin-based(Wechat-based)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function planning,technical implementation,and innovative services of librar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Weixin;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Weixin(Wechat);mobile library;digital reading;public service platform
格式 吴昊.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1):100-104.
吴昊,男,副研究馆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
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