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 小桥流水人家
——拜谒马致远故居
2015-12-30王宝文
文 王宝文
低吟 小桥流水人家
——拜谒马致远故居
文 王宝文
上中学时就背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正是这首《天净沙·秋思》让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家喻户晓,更让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旅人顿生思乡之情。史料记载,马致远是元大都(今北京)人。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西落坡村里,有一处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这里是马致远故居。
多年来,我总是模糊地认为“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一定是江南水乡,与北方毫无瓜葛。为了却对这首词曲意境的遐思,我择了一个晴好的日子,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走进京西大山深处,专程拜谒马老先生。
现在交通便利,乘上动车一站地直达北京,在从地铁苹果园汽车站乘929路大巴公交车一路西行,到石古岩站下车,路边一个仿古的牌坊引人注目,上书两个大字“韭园”。从牌坊下的乡村公路向大山深处行至六七里,就到了传说中的马致远故居。
据说这座修建于元朝的院落坐西朝东,是一座四合院。门前有一座小桥,不过流水看不到了,坐在门口闲聊的村民说今年雨水少,桥下很久都没有水了。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并有马致远生平简介。绕过影壁跨入东房大门就进了院子。院子不大,正对院门的是一尊马致远静读端坐雕像,院内四周有书房、卧室、客厅、厨房等,院落一角还有一个马厩。几间房被布置成了展览馆,零散陈放着一些旧家具和马致远生平及元代戏剧等内容的介绍,室内还有毛泽东主席及秘书手书的马致远词。现韭园村以马致远文化为龙头,发展旅游事业,在村里的很多地方,都以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改造了村里环境,修建了景点。
元、明以来,煤炭已为京城人家每天做饭和冬季取暖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京西的大山中遍藏煤炭,再加上出产石材,修建皇宫王府都离不开这里烧制的琉璃。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古道。韭园村由韭园、东落坡、西落坡和桥耳涧四个自然村组成,四个小村都处于大山环抱中。千百年来,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韭园村就成为京西古道上的驿站,至今村中还能见到古庙、碉楼等历史遗存。村内还保留着众多百年以上的古院落,浓荫半遮中、小桥流水旁,三合院、四合院的古宅院落,随山势高低错落有致,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与砖雕石雕相衬成趣。散曲中“古道西风瘦马”正是马致远对京西古道沧桑历史的写照。
《中国文学史》等资料记载,马致远是中国元代著名戏曲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更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马致远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等15种,其中以《汉宫秋》最为著名。马致远也是散曲名家,他的散曲主要抒发对世俗的激愤,以及对自然景物和闺情离愁别怨的描写。马致远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官职不算小。然而,他却性情耿直,不满官府的腐败,辞官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可以想象700多年前晚秋时节,官场失意的马致远,单人匹马离开繁华热闹的元大都,在萧瑟的秋风中,踏上前往故乡的道路,远望那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炊烟四起,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这幅田园风光,使这位满怀落寞的戏曲家心中一阵酸楚,吟出那首千古流传的名曲……也许,正是乡村的田园景致抚慰了失意戏曲家的心,马致远就此在一个远离城市纷争的小村隐居下来。
当心境沉静下来时,这位大戏剧家则爱上了故乡的优美环境,感觉到生活在这里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于是,马致远将他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在其它的散曲中有不少忘情物外、避祸全身的思想和抒发隐居乡村的村野逸情。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马致远在半世飘泊之后厌倦了世事,深感到在远离尘嚣僻远的故乡西落坡村,人际关系是这么的简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繁琐俗事少了很多。由于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把自己失意的痛苦心情不露斧凿之痕地融化到他的作品之中,故他的散曲文情并茂,苍凉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他的作品很为人们欣赏。
而今,古道蹄窝仍在,道旁古村如昔,小桥流水虽难复旧观,但时间的烙印清晰而深刻,待到秋风瑟瑟时,相信怀有心事的人仍能感受到满怀秋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年前来西落坡村探古寻幽的游客络绎不绝。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