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百姓下南洋
2015-12-30文阿元
文阿元
话说百姓下南洋
文阿元
在很多文章中都多次提及下南洋这件事。那么事实到底怎么样呢。根据我了解和掌握的资料,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下南洋是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最早唐宋时期就有人下南洋了,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主要原因基本是因为闽粤一代地少人多,形成了向外移民的传统,南洋土地肥沃,日照充足,便于农耕,所以很吸引仰赖农业的中国人居住。此外贸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就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历史学家就将这种迁徙称之为“下南洋”。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大规模迁徙南洋有五次之多: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当然, 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中国人勤劳坚韧,所以“下南洋”的中国人,基本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2 / 3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