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2015-12-30胡雪军综述审校
胡雪军,董 罡 综述,鱼 敏 审校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胡雪军1,董 罡2综述,鱼 敏2审校
为了解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其主要风险因素,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和专家咨询,归纳总结发现洪涝灾害对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率,血吸虫病的血检阳性率,不同地形区域、流行程度、人群和时期血吸虫病的流行均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洪涝灾害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洪涝灾害;血吸虫病;风险分析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a japonicum,以下简称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和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寄生虫疾病。血吸虫病的流行有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其中洪涝灾害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关系密切[1],比如洪涝年份血吸虫病发病率升高[2,3]、洪涝常发区血吸虫病疫情反复[4]。笔者归纳分析了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流行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洪涝灾害时血吸虫病的防控建议。
1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
图1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及传播途径
洪涝灾害与血吸虫病流行有密切关系,表现为灾区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和粪检阳性率变化,对不同地形地区、时期、人群的影响程度不同。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及传播途径见图1。1.1对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的影响 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感染者,慢性血吸虫患者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也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对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洪涝地区灾年的血吸虫急性感染(以下简称“急感”)平均病例数高于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1979—2000年的22年间,安徽全省共发生急感13 689例;其中全省洪涝灾害、干旱、正常年份的急感总病例数分别为8419例、2893例、2377例,年平均感染病例数分别为842例、723例、297例;全省洪涝灾害年份急感人数明显上升,年平均病例数是正常年份的2.84倍[5]。二是洪涝地区灾年急感人数均高于该地区灾后一年和灾前一年的平均水平。据安徽省1998年洪灾年份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急感和疑似急感病例数比灾前一年分别上升61.73%和345.45%,比灾后一年分别高122.03%和40.00%[5,6]。洞庭湖8个溃垸灾年急感病例数是灾前一年的7.7倍,而灾后一年急感病例数大大减少[7];湖北应城等地1998年洪灾年份急感发病人数是当地灾前一年(1997年)的4.41倍[8]。三是洪涝灾区急感主要发生在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地区,且重度流行地区的急感发病例数较疫情未控制、疫情控制地区明显增多[5,6]。
1.2对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影响 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utination test, IHA)是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是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指标。与洪灾前后年份相比,洪涝地区灾年血吸虫IHA阳性率或者上升、或者下降、或者持平,未发现明显规律。1998年洪水期间,安徽93个圩堤溃破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抽样结果显示,圩堤溃破后居民IHA阳性率比灾前上升了93.47%[5]。安徽省贵池市1998、1999年连续遭受特大洪灾,该地区两年的血吸虫病IHA阳性率分别为12.10%和16.07%,均高于灾前1997年的8.56%和灾后2000年的10.74%[9]。1998年,安徽省枞阳县血吸虫IHA阳性率为8.65%,低于1996—2000年的平均水平(10.97%)以及1997年(12.31%)和1999年(13.14%)的平均水平[10],而洪水前后IHA阳性率相近(洪水前后分别为4.10%和4.30%)[11]。
1.3对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的影响 粪检是一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即检查有治疗史者的粪便是否有血吸虫卵或孵化毛蚴,是确诊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重要指标。现有资料表明,洪涝地区灾年粪检阳性率比洪灾前后年份上升。湖北省应城市等地洪灾年份1998年的血吸虫感染率较灾前(1997年)上升了1.68倍[8]。1998年洪水期间,安徽省93个圩堤溃破地区的疫情抽样调查显示,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上升17.57%[5]。1998年,安徽省枞阳县粪检阳性率5.78%,高于1996—2000年的平均水平(3.95%)以及1997年(1.67%)和1999年(3.93%)的平均水平[10]。与灾前一年相比,8个被调查垸居民标化总粪检感染率在洪涝灾害年份上升66.93%,少数垸在灾后一年的感染率比灾年有所下降[7,12]。
1.4对不同地形区域血吸虫病影响 洪涝灾害对不同地形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不同。安徽省和县洪水后居民粪检总阳性率明显下降,其中洲滩型村下降幅度最大,而江滩型村则有所上升[11]。1998年安徽省急感病例多发生在洲滩型地形区域,但山丘型地形区域病例数增加最为显著。与1998年相比,1999年安徽省灾区居民血检阳性率在湖滩型地形区域上升了53.14%,洲滩型地区上升了39.72%,江滩型地区上升了27.26%,山丘型地区上升16.75%[5]。
1.5对不同流行程度地区血吸虫病的影响 在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不同的地区,洪涝灾害后第二年人群慢性血吸虫感染情况不同。与灾年(1998年)相比,1999年安徽省灾区居民血检阳性率在疫情控制、传播控制地区分别上升了36.19%、25.06%,粪检阳性率分别上升113.27%、34.31%[5]。
1.6对不同人群血吸虫病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不同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不同。洞庭湖区灾前(1997年)男性血吸虫粪检阳性率高于女性,灾后(1998年或1999年)女性粪检阳性率升高并超过男性[12]。新增病例主要为在家务农的15~20岁、30~40岁年龄组女性[12]。男性血吸虫病病例以10~15岁年龄组最为显著。职业以农民和学生最多见[8]。
1.7对灾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的影响 洪涝年份不同灾害时段的人群血吸虫发病率有所差异。汛前期、洪水期、退水期人群血吸虫病发病率分别为0.57%、0.70%、4.43%,退水期人群血吸虫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汛前期和洪水期[13]。80.00%以上的年度新感染和再感染病例发生于退水期,但患者的感染程度以洪水期最为严重,退水期最低[8]。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持续3~4年[14]。
此外,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具有延迟效应。灾后1~2年血检或粪检阳性率比灾年有所升高。安徽省1999、2000年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分别为9.26%、8.66%,比灾年(1998年)的7.06%分别上升31.16%、22.66%,居民粪检阳性率1999(7.62%)年比1998(6.79%)年上升12.20%[5,6]。
2 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因素分析
洪灾通过改变气温、地面水位、土壤湿度、植被密度等自然条件,改变人群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改变钉螺分布等多种方式,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从而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趋势。其中最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群行为和钉螺分布增加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
2.1增加暴露于疫水机会 研究证明长期、短期、偶尔接触接触疫水的三种人群血吸虫病发病率不同[15]。在溃垸后,受灾村民大部分长期居住在堤上建的简易房,日常生活用水都是外湖水,或到外湖游泳,造成村民暴露于疫水的人数、接触面积、接触时间增加[7,9,13,16]。1991年,湖北省抗洪军民约500万人与疫水接触,估计急感患者近万人[17]。1996年和1998年洪灾中,湖北省沿江7个县(市)因抗洪救灾接触疫水而发生的感染病例分别占“急感”总病例的45.62%和49.47%[18]。安徽省1998年接触疫水的人数相比1997、1999年分别增加2.32和1.27倍[6]。洪灾年份灾区居民成年人感染方式主要为抗洪、日常生活、生产和游泳,未成年人灾年感染方式主要为游泳、嬉水和日常生活接触[19]。此外,退水后大量人群进行抢种而暴露于疫水,造成了血吸虫病的流行[13]。
2.2促进钉螺扩散 洪灾造成钉螺面积扩散。一次洪水,可能会影响到今后3~5年的钉螺分布[20]。洪涝灾害年份年平均钉螺回升面积及新增加钉螺面积分别是正常年份的2.56、2.16倍[21]。1991年,安徽省洪灾后造成钉螺面积扩散,钉螺面积较灾前增加了13.25%,其中以山丘型地区增加的幅度最大(55.44%)[21]。洪水使钉螺扩散,导致当年秋季和次年5、6月感染性螺的密度增高,继而在水灾当年和次年春夏季出现血吸虫病发病率高峰,甚至可灾后连续两年相继出现高峰[22]。
同时,洪涝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还受洪水前钉螺分布的影响。洲滩型地区洪水前后的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变化不大,加之洪水期和洪水后干预力度较强,居民感染率下降。江滩型地区洪水前无阳性螺,洪水后多处查到阳性螺,易感地带面积增大,致居民感染率上升[11]。圩堤溃破后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与圩堤溃破前圩内外钉螺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圩内外均有钉螺分布的地区血吸虫病感染率在圩堤溃破前后变化最为显著,圩堤外钉螺的分布对洪灾后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有重要影响[5]。1998年安徽凤仪洲特大洪水后,由于大量泥沙淤积而掩埋了部分钉螺,造成滩地钉螺密度、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下降[5]。
此外,洪水规模大小或持续时间长短[8]、流动人口造成的传染源迁移[23]、洪灾前后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力度[24]、灭螺设施损毁[6]、灾区灾前血吸虫病流行程度[25]、对接触疫水知识的了解和受灾前经济收入[12]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趋势。
3 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风险防控措施
3.1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疫水暴露机会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血吸虫病防病意识[26]、做好抗洪抢险与农村抢种时的人员防护措施、保证灾民用水卫生等,减少暴露于疫水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在宣教内容上,倡导喝开水、不用生水漱口、不在野外嬉水游泳,倡导个人防护、预防服药。在宣教形式上,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针对重点人员的技术培训,可以采取专题讲座、集中授课、技术指南手册等规范形式开展。针对面向大众的常识普及,可以采取发放传单、张贴画、悬挂标语、广播、板报等简单经济形式开展。
3.2全面监控螺情疫情,持续做好灭螺工作 通过加强螺情监测、灾前灾后持续不断地强化灭螺措施等控制传染源[27,28]。一般情况下,血吸虫病是洪涝灾害时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应到各个行政村或各个社区、灾民集中点、部队宿营地设置监测点,全面监控疫情。在洪涝灾区内合理布局监测点,加强水田、圩堤溃破等重点区域的监测,了解钉螺的种类和密度,全面了解螺情,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灾区螺情疫情监控制度,明确各级信息采报机构的信息采报时限、流行病学调查职责,及时对监测情况处理,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取灭螺措施。此外,基于洪灾对血吸虫病影响的延迟效应,螺情监测、灭螺措施应持续到灾后3~4年。
3.3及时采取干预,保护重点人群 通过早期预防性治疗措施、强化干预措施等保护血吸虫病易感高危人群[26,29]。在灾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结合灾情水情和人口学特点,在必要情况下,针对个别疫情暴发风险较高的地区实行群体性预防服药。应重点关注15~20岁与30~40岁年龄组在家务农的女性居民、10~15岁年龄组的男性居民、农业抢种抢收人员、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等人群,发放手套、胶靴等个人防护器材,并督导服用血防药物。
在重点加强上述措施的同时,灾区应尽快恢复供水设施、做好水源和供水终端的消杀、饮水与食品卫生的监督;重灾区应及时建立临时厕所、监督维护厕所卫生、无害化处理粪便。洪涝灾害与血吸虫病流行关系密切,同时受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1]马 巍,匡尚富,廖文根,等.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与研究方向[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4(4): 241-242.
[2]黄四喜,罗华堂,王 颜,等. 1990至2005年武汉市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 17(3): 229-231.
[3]王伟炳. 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模式及人力资源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4]陈金生,王晓可,周 伟, 等. 安徽枞阳县洪涝灾害对钉螺扩散及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研究[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7, 5(1): 43-44.
[5]张世清.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D]. 复旦大学, 2002.
[6]葛继华,张世清,汪天平,等. 1998年特大洪水对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4, 2(3): 131-133.
[7]杨美霞,谭红专,周艺彪. 洞庭湖区溃垸前后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变化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4): 324-325.
[8]张世清. 洪涝灾害与血吸虫病预防控制[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8, 6(3): 177-178.
[9]何宗贵,韩世民,王明胜. 贵池市7个湖沼型流行村1998~1999年水灾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分析[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0, 29(1): 22-23.
[10]王晓可,周 伟.安徽枞阳县1996-2000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1, 9(3):140-141. [11]李怀保, 章正谦, 贾成耀, 等. 和县沿江地区特大洪水后血吸虫病疫情调查[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0, 29(1): 20.
[12]杨美霞.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疫源地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13]张世清,倪传华,陈金生,等. 洪涝灾害年人群血吸虫感染规律[J]. 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10): 1153-1154.
[14]张世清, 陈金生, 汪 昊, 等.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疫情影响的纵向观察[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3, 1(4): 200-201.
[15]艾银海, 吴拥军, 周爱贤, 等. 抗洪抢险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J]. 疾病控制杂志, 2004, 8(2): 165-166.
[16]黄菊梅, 毛 伟, 苏 韬,等. 气候变化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影响[C]. 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武汉: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 310-315.
[17]张世清.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4): 315-316.
[18]李 涛, 余秉圭, 戴裕海. 长江洪水对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0(5): 268-272.
[19]杨美霞, 谭红专, 周艺彪, 等. 洪涝灾害期间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疫水的定量研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2): 109-112.
[20]陈名刚, 周晓龙, 汪天平. 安徽江西省灾后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调查报告[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9, 11(6): 361-363.
[21]张世清, 汪天平, 葛继华, 等. 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钉螺扩散的影响[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4, 2(2): 90-92.
[22]郑 江,郭家刚. 洪涝灾害中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1999, 28(1): 57-58.
[23]操治国, 汪天平. 我国城市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 19(4): 315-316.
[24]王晓可, 周 伟. 特大洪水溃堤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 14(5): 378-379.
[25]黄轶昕, 洪青标, 高 原, 等. 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6, 18(6): 401-405.
[26]徐明星, 杨 燕, 黄四喜, 等.武汉市特大洪水后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查与防制对策评价[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0, 8(4): 174.
[27]陈红根, 林丹丹, 张绍基,等. 洪涝灾害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研究.洪灾当年与灾后1年疫情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1, 13(3): 141-145.
[28]张玉其, 张 娟, 杨 晖, 等. 1999年杨家垸4村洪涝前后血吸虫病情况调查[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 20(1): 59-60.
[29]程逸仙, 程羽风. 黄山市1996年洪灾后对市区居民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监测[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1999, 28(1): 19-20.
(2015-09-21收稿 2015-12-07 修回)
(责任编辑 郭 晓)
The impact of floods on the prevalence of Schistosomoma japonicum
HU Xuejun1, DONG Gang2, and YU Min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ealth Service, Facul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Xi’an 710032, China; 2. Health Service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850, China
For study the impact of floods on the prevalen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S. japonicum) and its main epidemic risk factors, the author reviewed literature and consulted related experts, and summarized that floods have certain effects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cute S. japonicum, positive rate of blood test for S. japonicum, different topographic region, epidemic degree, groups of people and S. japonicum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stages. Relativ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epidemic of S. japonicum after flood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loods; Schistosoma japonicum(S. japonicum); risk analysis
R532.21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12.012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二五”第一批课题计划(BWS11L068)
胡雪军,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 1060718376@qq.com
1. 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2. 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鱼 敏,E-mail: yumin002@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