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2015-12-30李瑛珊副教授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广东承载力环境

■ 李瑛珊 副教授(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

引言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愈来愈明显,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的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唐奈勒·梅多斯、丹尼斯·梅多斯,2001)。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表现为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承载力增强,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两者互相制约,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它反过来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吴忠标、陈劲,2001)。所以,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尤为重要的课题,深入研究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明确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陈志等,2009)。

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利用二三十年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但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资源相对短缺、雾霾天气增多、水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测算中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2个国家地区中仅排129位(张坤民等,2002),环境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紧密性,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环境保护自身的规律,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相关文献

从研究历程来看,国外经济学家利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时间比较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利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模型,Forsund&Strom引入CGE模型,Grossman&Kuznets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设和目前更关注以生态经济学为视角研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高志刚,2009)。

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学家们更关注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出发,引入了多种评价模型,来评价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韩兆洲(2000)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姚奕等(2010)运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建立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张效莉等(2007)利用超边际分析理论构建经济系统一生态环境系统最优决策模型;陈静等(2004)应用灰色GM模型分析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状况;闫海龙等(2014)利用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测算新疆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李智国(2009)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确定云南省经济和环境系统的演进态势等。在众多研究方法中,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比较适合分析广东省经济与环境关系。因此,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科学、准确地研究广东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势在必行。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目的

从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的现状出发,秉承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区域性、可测性、可比性、动态性、实用可操作性原则,全面和系统地反映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力求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来综合评价,分别对影响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计指标予以筛选,构建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确定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确立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为目标;第二层次为系统层,划分为两大系统——经济综合发展指标系统(J)和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系统(E);第三层次为一级指标层,其中经济综合发展指标系统分为经济实力指标层(J1)、经济结构指标层(J2)和经济效益指标层(J3),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系统分为环境污染指标(E1)、环境治理指标(E2)、环境建设指标(E3);第四层次为二级指标层,分别选取11项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的主要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和14项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具体指标划分如表1所示。

1.经济发展系统(J)。经济发展系统用来综合考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一是经济实力指标层(J1),包括国内生产总值(j1)、财政收入(j2)、全社会固定资产工业总产值(j3)三个总量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强;二是经济结构指标层(J2),第三产业比值(j4)能清晰、直观地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工业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j5)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对于重工业来讲,轻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通过计算轻工业比重(j6)指标有利于考察地区的经济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三是经济效益指标层(J3),居民消费水平(j7)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j8)是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j9)和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j10)是区域经济运行效益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支配权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地区政府对经济和环境发展调控的能力;经济增长率(j11)是地区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指标。

表1 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表2 1995-2012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得分情况

表3 1995-2012年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协调状况类型比较

2.环境承载力系统(E)。环境承载力系统主要考察地区工业污染情况,包括:一是环境污染指标(E1)。它包括大气、水和生态环境承载指标三个方面指标,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e1)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e3)考察工业废气排放对空气污染情况,环境污染指标都是总量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就越高;二是环境治理指标(E2)。它是指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情况的相关指标,包括企事业单位污染处理资金(e8)和当年排污费总额(e9),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政府环境保护程度越高,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力度;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总数(e10)和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总数(e11)说明政府为治理污染投入设备情况,政府投入治理的设备越多说明对环境治理的力度越大;三是环境建设指标(E3)。它是指政府投入环境建设情况的相关指标,包括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e12)是国际上衡量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指标,说明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力度;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e13)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政府环境综合建设力度越强;环保系统机构数(e14)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

广东经济与环境协调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在表1中二级指标层中的指标,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广东省统计局网站搜集2004-201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并查询1996-201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获取相关数据。

(二)指标因子分析

鉴于所有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大,本文以二级指标为计算的基础分别从经济和环境两个系统进行因子分析。为了消除量纲,对原始数据采用软件SPSS基于原始数据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标准化的方法z-score对数值标准化处理。实际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系统中各指标的KMO统计量均大于0.5,并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适合做因子分析,选取的公共因子除了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提取50.5%的信息以外,其他变量都提取76%以上的信息,经济发展综合系统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前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84.226%;环境承载力系统各指标的KMO统计量为0.585,也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为0.000,表示接收各变量是相关的假设,选取的公共因子除了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总数指标提取61.5%为信息以外,其他变量提取的信息均超过73%,环境承载力系统提取3个因子,这3个因子的特征值超过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128%。利用SPSS计算出两个系统的公共因子,以提取的公共因子为变量,以每个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做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然后加总得到广东1995-2012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和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标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三)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衡量

建立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系统协调发展模型,设j1、j2、j3…jn为描述广东经济发展系统特征的n个指标,e1、e2、e3…em为描述环境承载力系统的m个指标,构建评价广东经济发展评价函数K(J)和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函数H(E)如公式(1)和环境承载力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协调发展度公式

(2),其中k为调节系数,k≥2,这里涉及到经济和环境两个系统所以k取值2。

引进协调发展度指标,来体现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差异性,度量两个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程度,用符号D来表示为公式(3),公式(4)中 a、b代表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两个系统按照重要性程度确定的权数,这里取值为a=b=0.5。

(四)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

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公共因子利用极值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每个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分别计算出K(J)和H(E),再代入式(2)-(4),最终得到各年度广东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度C和协调发展度D(见表3)。将协调度C划分为:C很差0-0.19,较差0.2-0.39,一般0.4-0.59,较好0.6-0.79,很好0.8-0.89,非常好0.9-1;协调发展度D划分为五个档次:D失调衰退型0-0.29,过渡类型0.3-0.49,基本协调0.5-0.69,高度协调0.7-0.89,优质协调0.9-1。

总体来说,从协调度C 划分来看,1995-2012年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度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发展趋势。具体来说1995、1996年广东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很好,1996-2011年其协调程度为非常好,2002-2004年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系统协调性有所下降,协调性为很好,2005、2006年协调性出现上升趋势,二者协调性调整为很好,2007-2011年协调性非常好,2012年协调性又有所下降。

进一步从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D划分来看,1995-2012年广东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现出倒“U”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5-1999年属于过渡类型,两个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数值在0.3-0.49之间,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力系统处于低水平的互相促进发展阶段,且经济发展评价低于环境承载评价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说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环境承载能力;二是2000-2006年属于基本协调类型,经济发展系统指数增加的同时,环境承载力指数也大幅度增加,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力系统都有了巨大发展,处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阶段,但广东经济增长落后于环境的发展;三是2007-2012年为高度协调类型,这一时期广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升,逐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环境承载力水平,尤其是2009、2010年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接近均衡,二者的关系最为理想,然而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境承载力出现退化,环境系统为经济的发展付出惨重的代价,二者此消彼长。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测算了1995-2012年广东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并将广东经济发展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划分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系统过渡类型、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系统基本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系统高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系统优质协调阶段。由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广东经济发展系统和环境承载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数值从1995年的0.386提升到2010年的0.826,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加强。

广东经济发展和环境系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5年来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GDP总值多年蝉联全国第一,第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逐年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64%增加到2010年的3%;另外,环境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发展环保产业,逐年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用环境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广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近年颁发多部环境法规,为提升广东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广东经济目前面临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从1995-2010年广东逐步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后期,这15年间广东高质量地完成工业化,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目前,广东首要任务是完成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第三产业在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广东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环境发展的约束,应积极制定广东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的“生态红线”,完成每年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但在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严重、城市生活污染、大气污染每况愈下,环境问题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影响广东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应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发挥市场机制,创新环保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

1.唐奈勒·梅多斯,丹尼斯·梅多斯.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吴忠标,陈劲.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陈志,张振,孙志国.湖北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9(6)

4.张坤民,杜斌.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尝试评价国家或地区环境可持续能力的指标[J].环境保护,2002(8)

5.高志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9(3)

6.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0

7.姚奕,郭军华,倪勤.中国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8.张效莉,王成璋,王野.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超边际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

9.陈静,曾珍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10.闫海龙,张永明,李雪梅.新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3)

11.李智国.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广东承载力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广东舆情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对受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