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

2015-12-30秦有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代人劳动力江苏省

■ 秦有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00)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无限供给状态,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劳动力容纳量,不能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多而无限制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与社会有限需求的矛盾。

(二)就业需求扩大与就业空间缩小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再仅局限于满足在城市中工作,而是有更广阔的需求,福利待遇、保障等都已经深入人心。一方面企业在挑选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挑选企业。现在许多以前需要人工的工作都采取了机械化,用工人数减少,就业空间缩小;另外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也都转型,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无法转型的企业也面临倒闭的状态,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东南亚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着许多的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这批转移的企业给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巨大影响,本来这部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使得他们也无法向高科技行业入职,只能成为闲置的劳动力,出现矛盾也是必然。

(三)自身技能不足与行业有技能需求的矛盾

江苏省仅有少部分农村通过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大部分农村仍然贫困。现在岗位都有很高的技能需求,而没有得到培训的人就被排斥在外,只能从事低端的行业,而低端行业又有大批人待业,岗位不足造成矛盾,阻碍劳动力转移。技能不足是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往后发展对技能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现在这个矛盾也许还不是很突出,因为还存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未转型,但是等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都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更高产业时,技能不足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人口在江苏省占有较大比重,在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已成必然趋势并取得一定成功。但从江苏省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上述矛盾的出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我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二元户籍制度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把城市和农村分隔开来,一方面,它致使城市、乡村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割断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另一方面,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市民身份,无法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表1 打工或经商的主要目的选择

表2 教育程度与有没有打工或经商的交互分类(%)

表3 性别与有没有打工或经商经历的交互分类表(%)

江苏省作为一个大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转移到江苏省城市中的劳动力都会难以取得城市户籍,难以在城市中结婚,其子女不能获得城市户口也难以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这些人的子女不是交不起高额的借读费就是被迫回家上学,不然就没法进行高考。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城乡的差异,使得大批的劳动力停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也就造成江苏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较多,影响了劳动生产率,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人们的消费方式,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最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缩小了就业空间。而且,在省内经济发展滞后,大量裁员时,一旦经济好转,政府部门会首先保障本地的那部分失业人的就业,会把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排斥在外。对不愿返乡人员则增收高额的各项规费,提高这部分人在城市中的生存成本迫使其离开。

(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江苏省也不例外。大部分资源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只是一些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城镇相对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水平、保障机制等,而农村的经济条件与基础设施都较差。这也就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根据推—拉理论,农村较低的收入和较差的生活条件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而城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是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本文选取江苏省5个村进行了调查,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有88.9%的人认为增加收入是他们转移的主要目的,目的为学本领、长知识,转入城市生活,其他的人很少。城市能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许多的农村劳动力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转移的。

(三)劳动者个人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然后在城镇部门工作。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现代部门的企业更希望招聘到那些教育程度高、劳动技能高的劳动者。一般而言,教育程度高、劳动技能高的劳动力更有能力在城镇的现代部门就业,容易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

1960年舒尔茨提出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劳动者所具有的并能为他们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当今社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拥有技能的能力。就一般情况而言,技能越多,人力成本越高。

表2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伴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不包括大学及以上的劳动者,从中可以看出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更会转移。但是,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没有打工或经商经验的人占到46.2%,根据当地的了解,这部分人作为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一般会在农村从事养殖、种植等,收入也很可观。通过相关检验,教育程度与是否在外打工或经商呈正相关关系,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劳动者向现代部门就业。这是建立在不考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制度等因素有关的结论。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

(四)家庭因素

计划生育的实行改变了农村的家庭构成,“三口之家”的模式已越来越普遍,许多年青一代结婚后就与其孩子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的模式。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结婚后与老一辈的人都是住在一起的,有的形成“三代同堂”的模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是计划生育的影响,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如: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住房增加、流动大等。本文根据相关调查做如表3所示解释。

所调查的农户的家庭的平均人口是3.62人。调查的农户中家庭有1代人、4代人的相对较少,相对较多的是2代人以及3代人,这点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表3表明从1代人到4代人,男性没有打工或经商的经历始终小于女性。纵向来看,只有1代人与2代人的女性没有打工或经商的经历是远远大于男性的,而2代人并不是相差很大,这可能是因为3代人有老人在家照顾小孩,有一部分女性可以转移出去。但这也正是如今农村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对本论文来说,可以证实一点,那就是3代人更有可能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标准。

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突出问题,是江苏省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通过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发现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三大矛盾。本文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这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调整户籍制度势在必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先在小城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制度,公平对待每个人;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力,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还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只有自己有意识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推动才会推动城镇化建设;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企业沟通,实行定向培养或订单式培养,结合企业的需求,根据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合理安排劳动力的转移。

1.David Sapsford &Zafiris Tzammatos.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ur Market.Macmilln,1993

2.Depek Bosworth,Peter Dawkins and Thorsten Stromback.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ur Market.Longman,1996

3.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4.舒尔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C].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著概览[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代人劳动力江苏省
18代人360多年坚持做同一件事『传承+创新』 田再田蜂业成就甜蜜事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江苏省交通图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谁是这代人
江苏省政区图
两代人的不同
哪些人群可以被称为“i代人”?(答读者问)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