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模型构建及影响机理分析

2015-12-30王颖颖博士生四川大学成都61006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效率因素影响

■ 王颖颖 吴 笑 博士生 徐 静(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4)

引言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种种因素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这要求企业实现自身产品、工艺和服务的短时间内提升。然而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在此趋势下,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组织为主要成员的创新网络应运而生。企业通过与创新网络中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广阔的知识平台,获取更广泛的创新资源,从而加速企业创新,极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创新网络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密切高效的合作关系,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丹麦学者lundvall在1992年提出了交互式学习理念:创新网络内部的学习与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知识提供者以及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企业和各机构间知识转移的关键途径,其效率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前期学者研究基础上,本文更为全面地对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探究。

文献概述及模型构建

现有文献中,各学者已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交互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从企业内部角度,国内学者邬爱其(2006)利用实证分析法,认为整合度较高的内部交流结构有助于企业创新网络的范围扩展、关系强化和长期化;开放的组织文化以及激励制度有助于企业构建创新网络关系。姚涛等(2006)则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探究了企业文化、研发人员以及企业间非正式交流和企业的支持等对于创新网络间交互式学习的影响。解学梅等(2009)基于500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分类回归的方法证明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战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陈劲等(2011)则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企业对知识的识别、理解、吸收、整理能力以及企业组织文化、员工配备等角度进行分析。丁云龙等(2013)则以黑龙江省大型企业为实例,探讨企业规模、协作创新、科研资源配备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对交互式学习产生的影响。

在网络中各机构之间的互动层面,刘红艳(2009)利用开发量表方法对企业间合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确定互惠与信任程度是影响正式创新网络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田钢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仿真手段对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证明创新主体的知识差异大小对创新网络演化有着重要影响。马鹏等(2010)则就企业合作有效性、企业间互惠信任、政府颁布的制度政策等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此相似,王京安等(2013)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企业间信任、交互知识管理以及网络密度等因素。

创新网络的构建方面,于明洁等(2013)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探讨并指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傅利平(2013)则着重分析了创新网络间可能发生的知识溢出现象以及网络密度、节点多样性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此外,还有学者从整个创新网络所处的环境入手:解学梅(2009)等人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政府的相关的产业创新政策更有利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作用较微弱。叶春森等(2009)通过相关性分析,着重探讨了企业研发能力、企业文化、激励体制、政府支持以及员工培训几大因素的影响作用。

综上,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影响交互式学习的因素由点到面,形成由内向外自然延伸扩张的趋势。总的来说,可以被划分为企业、互动、网络以及环境四个范围。

其中,企业(Corporate)层面代表网络中各个节点,即指企业自身能力,对此分析能够帮助管理层对企业自身基础进行评估,充分认识影响交互式学习效率效果的优势与不足;互动(Interaction)层面是连接各节点的单线,即节点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以指标的方式使企业全面认知并正确处理企业间交互式学习中,应当着重关注的促进因素和可能阻碍交互式学习的其他客观因素;网络(Net)层面是所有单线构成的网状集合,即创新网络的密集度和整体特性,企业应明确自身在创新网络中所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地理网络的优越性进行交互式学习;环境(Environment)层面涵盖了独立于网络的外部影响因素,企业需要正视影响,合理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

图1 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CINE模型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创新网络间企业交互式学习的因素进行了整合与扩充,构建出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的CINE模型。该模型充分展示了由点、单线、网络以及独立面构成的四大层面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各因素按软性硬性做出划分,具体如图1所示。

模型解释与分析

(一)企业(Corporate)层面

企业层面表述的是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特性,即探究企业自身具备的软性及硬性实力对交互式学习的影响。具体可分为战略及风险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文化及激励制度、研发学习能力以及企业声誉五个方面。

1.战略及风险管理。高绩效的企业中,战略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备良好学习能力的企业通常实施扩张型战略,积极配置现有及周边资源,不断完善对外界知识的吸收融合能力,以期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同时,创新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增加和风险的提升,风险偏好型的企业往往比风险规避型企业更乐于吸收外界新资源和新知识,在交互式学习中具备更大优势。

2.企业组织结构。作为硬性因素,企业组织结构是影响交互式学习的基础之一。通常在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企业中,知识从顶层管理人员传递到基层技术人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并且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减弱效应,从而大大降低运用新知识的效率效果。反之,分权式组织结构企业中的基层技术人员有更多机会从源头接触到外界新技术新知识,大大缩减了吸收知识耗费的时间,保全了知识的完整性,提高知识吸收的效果。

3.文化及激励制度。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激励制度是企业的软性实力。具有积极开放文化的企业能够鼓励管理人员与职工积极学习并相互分享知识,实现经验与问题的相互交流沟通,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企业内部吸收新知识的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流动和新观点、新思维的产生。这使得企业个体成员之间产生信任和协同促进公司创新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因此,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与积极开放的文化成正相关。另一方面,在具有良好激励制度的企业中,职工将更具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技能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对外来知识的接受成效将显著提升。

4.企业研发与学习能力。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一方面影响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的学习能力产生作用。一般来说,足量的研发资金、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完备的研发机制能够实现企业快速稳定的知识技术革新,增加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同时,由于研发团队对企业现有技术能力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因此能够确定企业未来改进方向,为企业有选择性地吸收外部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与企业研发能力成正比。

而企业的学习能力分为职工和部门间两部分,除职工具备的对知识的吸收加工能力之外,更指知识在企业内的转移与扩散。只有企业建立良好的上传下达机制和跨级别跨部门的学习制度,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5.企业声誉。企业的声誉是影响交互式学习的软性因素,它是外界知识转移的动机之一。具备良好声誉的企业将受到知识转移方的信任,接受到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发送方同样需要良好的声誉,知识的接受者如果无法信任发送方传递来的知识,由于障碍的产生和知识粘性的出现,知识转移以及交互式学习将难以发生。

(二)互动(Interaction)层面

互动层面着重描述连接各个节点的单线,即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各个机构间的关系或交互学习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具体可分为知识特性、信任及承诺、知识反馈、知识溢出效应、知识依赖、政策六个方面。

1.知识特性。在与其他企业或各个机构进行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常常面临知识选择,即知识是否为企业所需要,自身又能否提供适合对方的新资源。这就涉及知识的互补性:一般来说,有效的知识使得企业明确自身创新目标与方向,提高知识吸收的效率效果。因此,能够提供双方亟需的资源和知识的企业能够建立更高效、更持久的合作学习关系。

同时,较低异质性的知识,容易使企业失去多样化,其转移过程往往会遭遇阻碍。而适当的异质性知识能够使企业获得多元的创新资源,交互学习的效果也将随之提升。

2.信任及承诺。信任作为软性因素,构成交互式学习中企业间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得各合作伙伴有更高的意愿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极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吸收效率。同时,在交互学习过程中蕴含的隐性知识将得以体现。与显性知识结合后,知识共享将更为全面,并显著增强知识吸收效果。另外,企业间的信任通常能使双方具备共同的行为预期,从而产生非正式的关于合作规则的承诺或协定;这种双方默认的规则又提升了双方的信任水平,为企业间交互式学习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同时,企业间的非正式承诺使双方建立隐性互惠关系,能够有效减少双方为知识转移花费的管理和沟通成本。因此,知识转移将更容易发生,并最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3.知识反馈。企业在获取并学习来源于外部的新知识后,通常会对知识的提供(转移)方做出反馈,例如对知识适合度的评价,以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契约化关系的建立等。这种知识反馈作用于同行业企业,能够使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互信互惠关系,为日后更深层次的交互式学习创造条件;针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反馈有利于机构内部科研方向的调整及科研成果的质量控制,使得学研机构能够提供更适宜市场需求的创新知识成果,而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的反馈使得专业人才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潜在地推动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通常与知识反馈的程度成正相关。

4.知识溢出效应。交互式学习作为一种互动式集体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新知识、新技术在个体间的转移和自由流动,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知识从机构向企业的溢出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并完成创新知识从科研领域向市场领域的扩散;而在知识从企业向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溢出过程中,机构能够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方式和经验,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从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转换进程。

5.知识依赖。企业与其他企业或机构间的频繁互动使得创新知识的流动性大大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但同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即知识依赖。由于知识信息的互补和协同特性,某一企业可能过多依赖于另一企业的创新知识或创新技术,因此很难脱离外部企业独立发展,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知识转移方的胁迫行为;同时,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专利问题和隐性成本使得企业更难获取新知识,这同样阻碍了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

6.政策。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中,政府相关政策尤为重要。政府与企业沟通的不协调、合作协议和有效的整合机制的缺乏会阻碍交互式学习的进程,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反之,与企业协作良好的政府能够制定适宜创新网络区域发展的措施,为知识技术在网络中各个企业间的流动创造条件,提供经济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极大增强企业间交互式学习的效率效果。

(三)网络(Net)层面

网络层面指所有单线构成的网状集合,即创新网络的密集度和整体特性。具体分为各节点平均间距、网络间节点数量、企业及机构成员种类以及所处位置四个方面。

1.各节点平均间距。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其各成员在网络中的彼此联系越紧密。节点间距小、结构紧密的创新网络通常能够缩短新知识在各成员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减少知识的损耗,实现网络内成员间迅速高效的交互学习;反之,各节点间距过大,结构排列松散则会导致知识转移时间过长,转移效率低下,影响知识吸收的效果。

2.网络间节点数量。节点数量指创新网络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的数量,即参与交互式学习的总机构数。通常,大量的成员能够在机构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创造更多的创新条件。一般来说,大量同行业企业的存在能有效地促进相互竞争,使企业积极主动地与“对手”或学研机构进行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大量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存在更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创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3.成员种类。高效的交互式学习需要创新网络中各成员间职能明确,精准配合,这就要求参与其中的机构种类有足够的涵盖面,以满足成员不同的需求。创新网络一般以企业为中心,企业通常作为创新知识和技术的接收方,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切实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并获得经济效应;高校、各学研机构以及中介则进行基础创新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途径的探索,并推进转化的实现进程,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技术型人才;同时,政府的参与往往给予成员更多的优惠政策条件,有效消除发展阻碍,为交互式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4.成员所处位置。在创新网络中,成员所处的位置也影响着交互式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以图1中企业A、B为例,与企业A相比,企业B处于密集的网络中,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其他企业的距离较近,联系较为便利,因此企业B在创新网络中往往能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并得到更多帮助与扶持,有效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和转移过程中的损耗,B的交互式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显著提升。

(四)环境(Environment)层面

环境层面着眼于整个创新网络所处的区域范围,即独立于网络之外的影响因素。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张和学研机构研究水平的提升,成员间知识和技术转移趋于饱和稳定,创新网络将发展至成熟阶段。之后,交互式学习将逐渐跨越区域本身的限制,寻求与区域外部其他创新网络间的协作,即构建外部知识管道,接触更广阔的创新知识。

连接其他创新网络的知识管道形成后,区域内成员将迅速获得大量异质性的最新信息和可行技术,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再次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也将获得显著增强。这需要企业、机构间新关系的构建以及不同区域政府间协作。

结论及启示

本文提出的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CINE理论模型的目的在于更高效地分析创新网络中组织之间交互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该模型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展示了企业(Corporate)层面、互动(Interaction)层面、网络(Net)层面以及环境(Environment)层面各个具体因素对交互式学习效率效果的影响。处于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可以借助CINE模型对企业自身进行评估,全面了解企业在网络中所处位置,并确定外界环境对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所可能产生的正负面作用,从而充分利用创新网络,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在目前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式创新的大环境下,企业应当全面考虑以上制约交互式学习的内外因素,并选择企业能够施加影响或合理规避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学习机会,提升交互式学习能力,利用创新网络不断提高创新绩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应指出的是,本文仅通过CINE模型对影响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交互式学习效率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对于各因素的作用强度、持久度的定量分析,还有待运用实证及相关模型检验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

1.邬爱其.企业创新网络构建与演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

2.姚涛,鲍华俊,杨薇.高技术产业集群中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解学梅,曾赛星.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

4.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5.丁云龙,赵杰,洪涛.黑龙江省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8)

6.刘红艳.正式创新网络内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时代,2009(4)

7.田钢,张永安,兰卫国,周振.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

8.马鹏,李文秀.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识别实证研究—基于正式创新网络视角的分析[J].岭南学刊,2010(2)

9.王京安,刘丹.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理论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0.于明洁,郭鹏,张果.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

11.傅利平,周小明,罗月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2.叶春森,蒋翠清.一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13.程强,顾新.论学习型区域主体之间交互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J].华东经济管理,2013(8)

14.吴传荣,曾德明.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主体合作决策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15.田钢,张永安,兰卫国,周振.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

16.陈忠乾,李冬琴.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作用及提升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

猜你喜欢

效率因素影响
解石三大因素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